当前位置:首页-碳达峰碳中和-正文

关于印发宁波市属企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宁波市属企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甬国资发〔2022〕24号

各市属企业: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落实省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推动国有企业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走在前列、当好先锋,现将《宁波市属企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宁波市属企业碳达峰实施方案

宁波市国资委

2022年7月29日

宁波市属企业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落实《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宁波市委 市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推动国有企业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走在前列、当好先锋,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全省“一盘棋”整体推进、“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碳达峰工作要求,切实贯彻省政府提出的国有企业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走在前列、争当先锋的指示精神,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产业结构转型、能源结构调整为主要路径,全面落实宁波市国资国企“1+1+X”双碳战略部署,系统实施七大行动,加强场景应用试点示范,以更坚决、更有力措施扎实推进市属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为我市推进“六大变革”、打造“六个之都”、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硬核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部署。强化对碳达峰工作的全局性部署,立足市属企业碳排放现状,分业务板块识别碳减排重点企业和领域,围绕碳达峰总体目标科学谋划、体系推进,分企业、分领域制订有力措施稳步推进有序达峰。

——坚持重点突破。紧紧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企业四大重点排放源率先突破,加快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应用绿色低碳先进技术,实现重点领域绿色升级。

——坚持创新引领。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关键引擎,积极引导产业资本、创新基金投入绿色低碳、碳中和等新兴领域,打造一批以国资为主导的低碳技术产品示范应用工程。

——坚持市场导向。在绿色转型中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性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各类市场交易机制的作用,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成效,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积极进展,低碳技术示范应用取得全面突破,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得到有效创新,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低(零)碳示范园区和示范项目,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深入市属企业各领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制度基本健全,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碳中和示范工程项目。

——能源企业低碳多元发展成效明显。有序建成以热电联产为基础,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储能等低(零)碳项目稳步拓展的综合能源体系。到2025年,单位供电碳排放强度下降15%,非化石能源装机规模达到400MW,占比达到20%。

——工业企业绿色提质增效成效显著。基本形成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的发展态势。到2025年,化工类、机械类、建材类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达到宁波市同行业领先水平。

——建筑领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持续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既有建筑能效提升取得明显突破,新建建筑绿色低碳转型基本完成。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设计节能率达到75%。

——交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交通绿色发展和系统韧性显著提升。到2025年,形成一批绿色轨道站点、绿色示范公路以及低碳服务区。

——低碳生活成为市属企业新时尚。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在市属企业内部形成一批低碳生活先进班组、先进个人。

——低碳科技示范应用成效显著。到2025年,形成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应用的良好氛围,在清洁能源、氢能、储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领域实现转化应用10项以上,培育绿色低碳科技型企业20家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能源领域达峰行动

以宁波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投集团”)下属宁波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能源”)为重点,以点带面推动市属企业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按照“增能效、强清洁、促转型”总体思路,有效提升常规能源能效水平,加快构建多元化低碳能源供应体系,有序推进重点企业用能结构转型,实现能源领域绿色低碳发展。

1. 有效提升传统能源能效水平。加强能源及工业企业节能诊断和能效提升,推动企业节能从局部、单体节能向全流程、系统节能转变。充分发挥宁波能源热电联产运行经验和技术优势,全面实施存量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稳步推进热电联产项目开发。加强低效热电联产机组的技术改造和替代,提升机组运行效率,降低供电供热单耗,探索分布式电能供热。基于工业互联网技术优化能源企业热网运行,降低热网管损,提高调度有效性,提升热网安全经济运行效能。积极发挥传统能源压舱石作用,适时发展燃气发电和燃气热电联产项目,探索研究 LNG 气源多元化供应和 LNG 冷能利用技术。以推动宁波能源建设国内一流的区域综合能源集成供应服务商为目标,以区域型、工业园区型分布式能源、增量配电网和并网型微网项目为基础,融合数字化技术,延伸能源服务产业链。

2. 加快构建多元化低碳能源供应体系。贯彻落实绿色环保、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以宁波能源为重点加快培育发展绿色低碳新能源。系统规划、稳妥有序推进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储能等零碳能源项目实施落地。有序发展生物质热电项目,加快推进海南临高生物质发电项目等在建及规划生物质发电企业建成投产;充分发挥参股公司坤能智慧能源光伏领域的业务优势,积极部署集中式、县域分布式光伏试点项目;跟踪把握海上风电项目投资机会,积极参与海岛重大电力项目建设,择机开展氢能战略布局;紧跟国家政策,积极抢占储能市场,主导谋划状元岙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加快推进宁波朗辰新能源有限公司(光耀)独立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和万华化学(宁波)热电有限公司储能电站(用户侧)项目建设;以宁波绿捷新能源为抓手积极开展充电桩布局。到2025年,宁波能源非化石能源总装机规模达400MW,占市属企业发电总装机规模的20%,到2030年比例进一步提高。

3. 加强重点企业用能结构转型。以优化用能结构、提升用能效率为抓手,有序推进市属企业用能结构转型,加快企业能源消费向清洁化、电气化、低碳化发展。深挖工业企业屋顶资源,新建项目原则上配套屋顶光伏发电系统,鼓励既有建筑实施光伏屋顶改造。加强对四明化工、甬舜建材等下属化工、建材企业能源消耗的监控、分析和管理,采用企业适用的创新技术优化用能结构。适时启动高速公路服务区低碳化改造,新增充电桩停车位、加气站,引入光伏太阳能发电、雨水调蓄等设施。加快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开展既有线路、新建线路节能改造,持续优化调整轨道集团公司用能结构。以宁波轨道交通第三轮规划为契机,通过新建线路试点应用场段分布式光伏系统、探索轨道风力发电试点项目等举措,以太阳能、风力等新能源发电替代部分火力发电,增大可再生能源在轨道交通线网运营中的使用占比。推进水务集团江北下沉式污水处理厂地上产业园利用再生水、水源热泵等技术实现绿色资源能源的回收利用,打造“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工程。推进文旅集团三江夜游各码头安装岸电供游船使用,减少游船柴油机供电,降低能源消耗。

(二)工业领域达峰行动

以绿色化、低碳化、清洁化发展为目标,加快产业结构低碳升级,推动工业及高耗能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严格控制市属企业发展“两高”项目,大力推进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节能降耗、减污降碳。

4.加快产业结构低碳升级。聚焦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绿色石化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以基金投资布局为主要手段,加快布局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医疗健康等为重点的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低碳化升级。积极参与新材料科创高地建设,推动国有企业以战略投资+财务投资、创投基金、产业基金等形式,着力引进一批新材料产业重大项目,培育一批新材料龙头企业。有效助力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重点围绕电池、电控、电机“三电”系统及氢燃料电池、轻量化材料等领域,择机投资一批新能源汽车配套项目,主动参与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场景,进一步延伸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及服务链。加快布局医疗器械产业,主动对接杭州湾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园、宁波生物产业园、梅山国际健康产业园等平台,加强医疗器械细分领域的跟踪研究,布局发展医用高性能材料、植介入式耗材、康复治疗设备等产业。积极拓展特色生物医药产业,鼓励市属企业积极参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点在生物制药、海洋生物医药、化学合成药以及重大疾病疫苗等产业领域实现突破。

5.推动工业及高耗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结合碳排放重点行业特点,促进先进适用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开展低碳企业试点示范,引导企业实施低碳发展战略,培育低碳标杆企业,增强企业低碳竞争力。研究制定化工、建材等重点企业碳排放控制目标和行动方案,提升重点企业碳生产力水平。选择一批减排潜力大、成熟度高、先进适用的重大低碳技术示范推广,促进工业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推进四明化工等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广绿色制造工艺。开展水泥制造企业生产原料替代,推进水泥粉磨站节能降耗、减污减排,鼓励资源化利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作为混合材原料制造水泥,减少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鼓励建材、化工等行业实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试点示范,促进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

    6. 严格控制市属企业新上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提高市属企业新建(改建)工业项目能效准入标准。推动在建项目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科学评估拟建项目,严格按照行业及属地单位能耗控制目标实施项目准入。对于能耗量较大的新兴行业,要支持引导企业应用绿色技术,提高能效水平。强化常态化监管,坚决遏制不符合要求的“两高一低”项目。

(三)建筑领域达峰行动

充分发挥市属企业“顶梁柱”作用,大力推进绿色建造示范试点,积极参与存量建筑能效提升,有效推进低(零)碳示范应用,加快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

7.大力推进绿色建造示范试点。加快推进以全周期低碳化为导向的建筑行业绿色转型。积极参与全市重点区域开发和公建项目建设,实施新建建筑绿色低碳标准提升行动,将超低能耗建筑基本要求纳入工程建设强制规范,以国际会议中心、甬江实验室、宁波软件园扩建、甬江南岸片区、明湖区块、宁波国际博览中心等重大区块开发项目,以及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波市档案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医疗综合大楼、新芝宾馆二期、天一阁博物馆新馆等“十四五”公建项目实施为契机,全面推行绿色建造方式,加快推进绿色建造示范,开展超低能耗建筑试点。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支持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建设,扩大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钢结构应用场景,提高装配式结构应用比例,加快推进交投集团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项目落地实施。不断提升桥梁构件工业化生产和装配式施工水平,采用规模化集约式生产模式节约耗材、降低能耗并减少建筑废弃物。

8.积极参与存量建筑能效提升。聚焦老小区、老厂房、老市场、老楼宇及城乡结合部等低效空间,积极参与老旧街区、老旧小区、未来社区、农贸市场等改造提升,参与实施城中村改造行动计划,助力推进全市既有建筑能效提升行动。优先对拥有产权且符合结构安全要求的存量建筑进行能效提升改造,有序推进行政办公楼、政府投资工程等建筑能效提升改造。到2025年,市属企业存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累计35万平方米。

9.有效推进低(零)碳示范应用。努力当好“碳达峰碳中和”的引领者、推动者和先行者,充分发挥开投集团、工投集团等市属企业开发建设、园区运营经验优势,积极推进低(零)碳示范应用。大力优化商品住宅、工业厂房等项目建筑用能结构,推进新建建筑光伏一体化应用。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积极推进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为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的示范应用。以浙江开展多层级“零碳”(低碳)体系建设为契机,融入绿色低碳开发理念,深度参与打造若干“零碳”示范乡镇(街道)、绿色低碳园区以及“零碳”示范社区,为低(零)碳试点示范彰显国企组织优势、践行责任担当。

(四)交通领域达峰行动

充分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以市轨道集团、交投集团为重点,深入推进轨道交通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绿色公路示范建设,着力构建低碳、清洁、高效、安全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为全市交通领域碳达峰提供重要支撑。

10. 深入推进轨道交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构建宁波都市圈多层次、多制式轨道交通系统,到2025年,新增轨道交通总里程46公里,轨道交通年客运量超过3.41亿人次;2030年新增246公里、客运量超过6.92亿人次。加速推进地铁线网建设进程,持续优化轨交站点区域设计,深入推动轨交与公交融合发展,积极开展“P+R停车场”规划建设,助力提升居民绿色出行意愿,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加快轨道交通用能结构优化,提升清洁能源示范应用规模和比例。结合站点地域条件,融合自然通风、智能遮阳、墙体自保温、太阳能发电、土壤源热泵、中水回收利用等绿色建筑技术,着力推进“绿色车站”建设。加强线路节能改造升级,设置“高站位、低区间”节能坡,实行“大小交路”套跑,采购“轻量化、低阻力”列车,运用集中式UPS系统,合理化设置车站布局、变压器容量、区域照明功率密度等措施推进新建线路节能减排。动态规划和调整运营线路与列车间隔时间,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运用列车节能模式,进行既有线路广告灯箱、直流集中供电照明系统和空调通风系统等智能化节能改造,推动既有线路节能改造。

11. 大力推进绿色公路示范建设。积极应用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加强隧道等设施节能设计,推进节能通风、采光技术应用。推广应用供配电系统节能技术、LED节能灯具、照明智能控制系统、温拌沥青技术和冷补养护技术等新技术与新设备。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老旧工程机械。因地制宜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应用。突出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将公路运营和维护纳入工程设计与建设一并考虑,突出全寿命、强调系统性,强化结构设计与养护设施的统一。积极应用高性能混凝土,提升结构使用寿命,有效降低公路运营养护成本。探索设置多元化服务设施。通过完善设施、提升管理和运用科技等手段减少高速公路收费站和主线的拥堵状况,提升通行水平,降低车辆碳排放。结合社会发展和消费升级趋势,鼓励在公路服务区内设置加气站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打造低碳服务区示范工程。

(五)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发挥国有企业示范带头作用,大力开展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12. 营造绿色低碳氛围。充分利用文旅传媒、会展场馆、公共交通等市属企业公共场景资源,率先开展绿色低碳宣传行动,多种渠道投放宣传素材和公益广告,常态化开展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和生活行为主题宣传。依托科学探索中心、会展中心等公共城市文化服务机构,积极开展绿色低碳展览展示行动,丰富市民精神生活、宣贯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大力开展绿色出行倡议行动,优化多乘多惠乘车方案,做强“轨道交通陪你慢慢长大”、“地铁亲子游”等主题活动,吸引更多市民乘客选择地铁出行。开展绿色低碳商贸联合行动,依托各大批发市场、菜市场、企业办公楼、市场区域向员工、经营户及采买市民宣传绿色低碳理念,引导各大批发市场、菜市场经营户、园区入驻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主动节能减碳。

13. 创新绿色产品服务。推广绿色服务覆盖,为社会消费、使用优质节能产品提供便利。在市属企业下属企业内推行绿色产品、节能产品、能效标识等认证与标识制度,以“标准+认证”模式促进产业绿色发展。结合政策解读、标准宣贯等相关培训,提高企业参与绿色产品认证的积极性。构建绿色服务业创新发展体系,培育绿色经营新模式,推进绿色旅游、绿色酒店、绿色会展、绿色餐饮、绿色零售经营等服务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绿色发展。积极推动建立绿色贸易体系,大力支持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贸易,为引进的国际贸易企业提供绿色贸易规则与进出口政策衔接相关的咨询服务。鼓励大型商场优先供给绿色低碳产品,引导居民参与绿色消费,有效提高绿色产品、节能产品销售比例。

14.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全面实施绿色采购制度,建立市属企业绿色物资采购目录,大力提高再生产品、再制造产品采购比例,引导下属企业扩大绿色低碳产品采购范围。大力推行绿色包装、绿色物流和绿色处置,引导企业上下游供应商改进完善采购标准和制度,共同打造绿色供应链。针对市属企业下属酒店餐饮企业,严格落实餐饮、酒店行业“光盘行动”与“一次性用品减量措施”, 促进源头节能降耗。大力推广无纸化办公、在线办公及在线会议,减少使用一次性办公用品。加强办公车辆统筹管理,减少车辆不合理使用,开展“每周少开一天车”、“低碳出行”等绿色出行活动,鼓励共乘交通和低碳旅游。大力支持员工采购绿色产品,鼓励市属企业采取补贴、积分奖励等方式促进绿色消费。倡导鼓励举办低碳赛事、“碳中和”会议(论坛)等低(零)碳活动。倡导员工践行简约适度的生活理念,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新风气。

15.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以饱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积极参与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强化环境责任意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彰显国有企业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的先锋引领作用。重点用能单位定期梳理核算自身碳排放情况,大力研究碳减排路径,深入开展清洁生产评价认证,“一企一策”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切实推进节能减碳。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按照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要求,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

16. 强化领导干部培训。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论述精神作为市属企业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市属企业及下属企业要积极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学习班,分阶段、分层次对各级干部开展培训,普及碳达峰碳中和科学知识,宣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进展及工作部署、各级政府碳达峰碳中和主要思路及实施路径等要点,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从事绿色低碳发展工作的领导干部,要提升专业能力素养,切实增强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

(六)减碳科技创新行动

发挥科技创新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聚焦关键领域及重点行业,开展节能降碳关键技术研发,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

17.开展节能降碳关键技术研发攻关。紧盯可再生能源、先进储能、高效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低碳、零碳、负碳基础前沿技术,与外部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深化与能源类高校院所、重点企业合作,探索推进二氧化碳热泵+储能冷暖双供新型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提高新能源机组涉网性能。依托宁波绿动氢能科技研究院,探索氢能应用新技术。着力提高垃圾焚烧发电新建项目的发电效率和市餐厨垃圾处理厂沼气提纯天然气项目的技术水平。开展地铁装配式车站研究、轨道交通智能能源系统研究、节能高效智能环控系统研究及直流集中供电的智能照明系统研究,实现轨道交通能源系统及建设过程的低碳化。开展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智慧高速等交通领域绿色低碳技术试点示范,引入隧道绿色照明、光伏太阳能等技术,打造绿色综合交通产业链。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研究,提高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可再生能源实际应用比例,有效降低建筑建设能耗。探索研究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的有效途径,进一步降低制水单位能耗。积极开展生态碳汇研究,加强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林养护管理,着力提高森林碳汇。加强再生水领域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探索城市河道生态补水、工业用水和市政杂用水等多种利用途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能。

18.打造绿色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国有资本投入,推动市属企业、高校院所和低碳咨询机构全方位、全链条合作,探索建设多领域、全链条、高能级低碳科技创新平台。积极与国家电投集团开展多领域多层次战略合作,深入能源数据平台搭建工作,参与氢能项目开发建设。依托汇能研究院,基于阿里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及清能互联电力市场专业团队,建设第三方能源交易服务平台,实现多层次交易撮合、模拟仿真、辅助决策等交易服务。积极构建技术应用转化平台,聚焦太阳能利用、氢能和智慧综合能源供应等先进技术,积极创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依托以甬江实验室为龙头的实验室体系,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市属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组建碳中和技术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建立健全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加强低碳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

19. 加速绿色技术成果转化。积极参与国家绿色技术创新“十百千”行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转化利用。深入实施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提升工程,按照绿色技术推广目录,积极推广绿色技术的示范应用。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孵化器、创新创业基地。充分利用各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依托宁波科技大市场,加速低碳先进技术转化。探索实施能源领域全生命周期碳减排与节能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项目,积极跟踪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在工业、能源体系的应用。加快推进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成果转化,力争在氢能、储能、薄膜太阳能电池、潮汐能发电、二氧化碳离岸封存等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上取得突破。谋划设立能源科技中心平台,加强能源新技术的自主研发、专利申请、产权保护、成果转化等业务,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20. 强化低碳人才队伍建设。制订实施市属企业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工程,建设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库,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人才保障和专业支撑。加大引才聚才力度,结合甬江引才计划等重大引才引智工程,积极引进培育一批能推动和引领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的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重点支持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碳达峰碳中和培训,提升企业低碳人才的专业素养。依托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载体,支持企业加大低碳技术、碳金融、碳管理等各类低碳人才的引进力度,培育一批低碳人才队伍。积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大科技转化和技术服务人才培养,鼓励企业与高校、研究院合作,构建三位一体的低碳人才流动机制。

(七)节能降碳增效行动

坚持节能优先方针,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制度,推进能源总量科学配置和管理,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21. 全面推进节能增效。聚焦绿色低碳、节能降耗总体目标,因地制宜推进节能减碳技术改造。加快双向变流器供电技术、永磁同步牵引系统等低碳新技术在轨道交通线路中的普及应用,提高用电效能,降低全寿命周期运营成本。基于云平台、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建立智慧能源管控系统,实现轨道交通能源系统的智能化、系统化、精细化管理,持续推进环控系统高效化、智能化,全面提高轨道运营能源利用率。加快技术改造创新,提高四明化工副产蒸汽、脱硫液压力能等能源回收利用效能,提升奇精机械新建项目智能化水平。提高设备用电效能,持续推进高能耗设备淘汰,应用先进节能设备,加强变频起动、软起动、高低压就地补偿柜、高低压集中电容自动补偿等节能产品、技术应用,降低水务集团大功率设备的单位用电量,降低生产能耗。创新应用多水源联调,优化供水调度,有序降低输水配水能耗。有序推进商贸集团农副产品、水产品市场光伏发电项目,提高可再生电源使用率。有序开展宁海模具产业园等工业园区整体能效评价,推动园区内多能互补和能源资源梯级利用,提高园区能源利用效率。

22. 系统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积极开展化工、建材、热电等高耗能企业能效对标行动,实现国家强制性能效标准对标全覆盖,对能源消耗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的用能单位严格执行资源要素差别化价格政策,倒逼能效提升。开展余热余压利用专项行动,重点推广工艺预热、余热取暖等先进余热利用技术。开展电机、变压器、空压机等高耗能通用设备能效提升专项行动,到2025年,对不符合国家能效标准要求的设备实现清零,新增高效设备占比达到80%以上。

23. 加快能源管理数字化转型。加快市属企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改革助力生产过程绿色化。推动实施智慧生产,实现生产操控集约化、少人化、远程化、自动化,推进工序互联共享,减少中间环节,助力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减少生产过程碳排放。组织重点用能企业按照《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23331),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且定期披露企业能效信息。以宁波能源为主体研究建设智慧能源综合管理平台,整合集成集团下属电厂能源数据,实现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强化能源运行分析、能效在线诊断等功能应用,为能源板块节能降碳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依托5G、工业互联网等现代通信及智能化技术,充分发挥信息化系统优势,强化智慧电厂、智慧热网建设,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推动电厂智能运行、智能检修等软硬件设施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诊断等先进技术,加强数据分析,实现高效监控,提升宁波能源运行管理水平和综合能效。

三、政策保障

(一)完善统计核算体系

建立碳排放统计机制,加强能源和碳排放相关基础数据统计分析工作,支持重点企业开展碳排放方法学研究。加快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加强企业碳排放统计监测及服务能力建设,设置碳排放管理专员,定期开展盘查、核查,全面建立能耗使用情况分析报告、节能降耗业绩报告,提升碳排放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开展绿色产品认证,淘汰高能耗产品和技术,支持企业取得节能低碳产品认证和标识,大力推广“碳标签”。

(二)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增强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基金、产业引导基金和国有市场化股权投资基金的协同效应,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加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等低碳高效行业的投资布局。鼓励企业开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担保、碳金融等绿色金融创新,积极参与碳信贷、碳资本市场、碳保险交易等碳金融市场。灵活运用绿色资产证券化工具,用于新能源、节能降碳、热电联产“近零排放”、固废处置、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生态修复、固碳增汇等绿色产业板块。结合会展业务,探索以“会场用电零碳化、会议交通绿色化”为示范的绿证交易模式。支持企业联合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宁波市绿色发展基金”,助推宁波市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三)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

积极落实省电力市场化改革绿色电力积分试点等改革举措,争取推动宁波能源纳入国家绿色电力交易发电企业范围。全面参与全国碳排放市场建设,以宁波能源为重点,建立健全碳排放、碳资产和碳交易管理体系。支持宁波宁能电力公司等企业拓展碳资产管理和交易业务,积极布局电力交易领域。加快梳理可供开发的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资源,有效推进CCER项目开发,积极参与全国碳交易市场工作。

四、加强组织实施

(一)加强顶层设计

成立以宁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市属企业分管领导为成员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决策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事项,层层推动责任落实。各企业要建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职能管理部门及其人员力量配备。建立工作例会机制,定期督促、交流碳达峰工作进展,及时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推进落实碳达峰行动计划及重点项目落地。

(二)强化目标落实

建立健全市属企业“1+1+X”双碳工作体系,编制市属企业碳达峰总体方案、重点企业及各市属企业碳达峰行动计划,明确碳达峰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要求,建立碳达峰碳中和重点项目清单。各企业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抽调精干力量参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保障各项任务计划执行到位,确保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十四五”规划目标同步实现。

(三)严格督查考核

建立可落实、可考核、可量化的碳达峰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定期调度落实进展,做好年度、半年度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建立市属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绩效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对做法先进、成效明显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的企业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

(四)强化数字智治

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积极参与宁波智慧能源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接入油、电、气等能源使用数据,实现能源消费、碳排放监测数据实时监控。推进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诊断等技术,提升内外部系统数据采集分析能力、对接能力、多场景融合能力,构建数字交通、数字矿山等绿色生产、消费场景,全面提升企业数字化治理能力。

附件

宁波市属企业碳达峰标志性工程/项目清单

序号标志性工程项目名称主要内容/建设规模总投资(亿元)建设起止年限实施单位领域
1低碳能源转型工程1.加快推进宁波朗辰新能源有限公司(光耀)独立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和万华化学(宁波)热电有限公司储能电站项目建设;2.在生物质发电能源利用、综合能源服务、固体废物治理、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实现若干个项目的开发、收购与运营;3.有序推进海南临高等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102020~2025宁波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能源
2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施宁波洞桥新建垃圾焚烧发电新建项目,设计规模 1500t/d。10.52019~2023宁波城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能源
3四明化工节能技改工程加强化工企业的节能减排增效,实施一批节能减碳工程:1.实施双氧水技改项目,新增氧化塔、固定床、萃取塔一套,改造空压机、循环冷却水、冷冻系统及余压回收系统,生产能力提升到15万吨/年;2.实施水煤浆技改项目,新建一套气化装置替代原固定床气化装置,改造危废预处理装置,新增合成气生产规模15000m3/h。3.32022~2024宁波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工业
4宁波科环年产200万吨水泥粉磨系统搬迁项目本项目设计规模为年产200万吨水泥;其中P.O42.5普硅水泥170万吨、占85%,M32.5砌筑水泥30万吨、占15%。水泥出厂袋装:散装比例为8% :92%,全部汽车出厂。2.62021~2022宁波城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工业
5绿色低碳公路服务区示范工程针对运营服务区进行新增充电桩停车位、加气站、引入光伏太阳能、自然光照明、光导照明、自然通风、雨水调蓄等低碳化改造,打造若干示范工程。/2022-2028宁波交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建筑
6甬江实验室项目项目总用地面积约4010亩,其中A区1443亩,B区778亩,C区1789亩。目前公司计划参与3260亩,其中A区1443亩,B区778亩,C区北侧1039亩。1902021~2027宁波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建筑
7鄞州滨海甬科交通工业基地项目为满足绿色建筑建材产业发展的要求,打造一家具有制造国内先进水平的桥梁预制构件、预拌沥青及水泥混凝土于一体的综合生产基地,年生产规模为10万方预制构件、25万方预拌混凝土、15万吨沥青混凝土。4.052020-2022宁波交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建筑
8轨道交通智能能源节能工程着眼于节能降碳,加快推进轨道交通智能能源系统应用,将相关创新技术融入到实际应用中,推进在轨道交通规划线路中采用双向变流器、专用轨回流供电系统和永磁同步牵引系统,并基于云平台、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建立能源管控系统,实现轨道交通能源系统的智能化、系统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能源利用率。推动节能高效智能环控系统研究,持续推进环控系统高效化、智能化,通过从车站制冷系统的整体方案、设备选型、管路低阻力设计等各方面对环控机房进行整体设计及优化,同时将高能效的磁悬浮压缩机技术、永磁直驱技术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等行业前沿科技应用到环控系统中,能够使系统能效达到最优,切实用科技创新助力节能降碳。/2022~2030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交通
9供排水改造提升工程实施一批供排水工程,提升宁波水务支撑能力:1.新建葛岙水库工程,实施亭下水库、横山水库、皎口水库生态清淤工程,实施溪下、横山水库生态湿地及涵养林项目;2.实施宁波水库群东西线联通工程;3.实施姚江工业水厂扩建工程;4.实施清水环通项目一期工程,实施杭州湾新区自来水厂新建工程;5.实施新周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鄞西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73.52021~2025宁波市水务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居民生活
10资源循环利用基地项目加强谋划,发挥主导作用。推进一般工业固废、市政淤泥协同处置项目、飞灰资源化利用项目、大件垃圾及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有机沼渣资源化利用项目、炉渣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等资源化利用项目实施。/2022~2025宁波城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居民生活
11节能降碳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工程聚焦可再生能源、先进储能、高效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低碳、零碳、负碳基础前沿技术领域,与外部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攻关。深化与能源类高校院所、重点企业合作,探索推进二氧化碳热泵+储能冷暖双供新型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提高新能源机组涉网性能。依托宁波绿动氢能科技研究院,探索氢能应用新技术。着力提高垃圾焚烧发电新建项目的发电效率和市餐厨垃圾处理厂沼气提纯天然气项目的技术水平。开展地铁装配式车站研究、轨道交通智能能源系统研究、节能高效智能环控系统研究及直流集中供电的智能照明系统研究,实现轨道交通能源系统及建设过程的低碳化。/2022~2030各市属企业科技部门科技
来源:宁波市国资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