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苏仙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郴州市苏仙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苏仙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苏政发〔2024〕1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直及驻区相关单位:
现将《苏仙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郴州市苏仙区人民政府
2024年1月5日
苏仙区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统筹推进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根据《湖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湘政发〔2022〕19号)、《郴州市碳达峰行动方案》(郴政发〔2023〕4号),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十四五”期间以碳排放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十五五”期间严格控制碳排放总量,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目标导向、系统推进。明确各领域、各行业目标任务,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稳妥有序、重点突破。坚持先立后破,稳住存量,拓展增量,以保障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为底线,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立足实际,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节能降碳。
——政策引领、市场主导。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强化政策支撑引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健全以碳减排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以高质量的绿色供给激发绿色新需求,为全社会碳达峰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驱动、源头减碳。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优化用能和原料结构,推进重大低碳技术工艺装备攻关和成果转化。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加强产业间耦合链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二、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取得明显进展,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非化石能源发电规模大幅提升,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2%左右,单位GDP能源消耗强度降幅、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为实现碳达峰目标奠定基础。
“十五五”期间,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初步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确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突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健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达到25%左右。单位GDP能源消耗强度降幅、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目标,森林覆盖率持续稳定到68.3%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三、重点任务
将碳达峰贯穿于苏仙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系统谋划、有序推进,重点推进能源清洁低碳化发展、产业节能降碳协同增效、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交通便捷低碳化发展、绿色低碳农业发展、生态碳汇巩固提升、绿色低碳全民行动、绿色金融支撑降碳、低碳科技赋能降碳等重点行动,并开展近零碳园区(企业)、低碳社区、减污降碳协同、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等四大试点示范。
(一)能源清洁低碳化发展
1.优化调整煤炭消费结构。落实保电控煤政策,加快华润电力B厂存量煤电机组节煤降耗改造。引导良田水泥厂实施技术升级改造,优化原煤卸料、原煤预均化库及煤粉制备等工艺设备,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控制居民、服务业散煤燃烧,尤其是小餐馆的散煤燃烧,推进散煤替代。严控工业燃煤煤质,有序推进“煤改电”和“煤改气”工程,着力推动工业窑炉煤改气。逐步淘汰燃煤小锅炉,对街道辖区现有燃煤生活用锅炉、工业用锅炉进行摸底,并积极宣传改燃煤为燃气、生物质(颗粒)燃料,推广电能替代项目和冷热泵转换项目。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工商用户、工矿企业实施锅炉改造,减少煤炭消耗量。大力发展集中供热供电,推广热电联产改造和工业余热余压综合利用。到2025年,煤炭消费增长趋势得到控制,全面淘汰苏仙区内2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力争煤电机组供电煤耗降到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区发改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苏仙分局、区科工局、区城管局、区市场监管局、相关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2.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按照“储备一批、成熟一批、推进一批”思路,统筹推进全区风电、光伏发展,鼓励生物质能的多元化开发利用,加大对地热能等其他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条件好的地区,推动建设以用户端自发自用为主的分布式能源网络。合理发展风电,加快良田杨柳塘风电场、太平头风电场、上洞风电场、五盖山风力发电及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打造省级大型风电基地。持续推进工业园区、大型公共建筑和居民小区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和太阳能路灯建设,积极发展太阳能热水项目,提高太阳能利用率。严格落实省市相关要求,大力推动三一风电项目建设,确保新能源发电项目按时开工建设,力争良田二期、荷叶坪风电项目2023年12月30日前并网投产,良田一期、荷叶坪风电项目争取2024年6月30日前并网投产。[区发改局牵头,区自然资源局、区科工局、相关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3.合理控制油品消费。合理控制汽油消费增速,有序压减柴油消费量,尤其是公路运输柴油消费。加速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汽车,推动柴油货车电动化。引导汽车销售公司推出新能源汽车促销措施,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减少成品油消耗。进行成品油“自流黑”整治,打击非法、不达标的油品进入市场。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提高成品油终端消费利用效率,因地制宜推进生物柴油替代传统燃油。[区城管局、区发改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商务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4.提高天然气使用比例。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以“气化郴州”建设为契机,出台“气化苏仙”相应实施方案,全力推进天然气管网建设工程,提高天然气管网覆盖率。扩大清洁气体燃料利用规模,大力推进燃气管道入户工程。扎实开展全区天然气改造和城乡一体化天然气配套工作,完成场站的标准化建设,全区供应站的改造升级达标。鼓励居民家庭、餐饮企业、工业企业、公共交通和客运等领域应用天然气。到2030年,形成以管输天然气供应为主导,LNG为补充气源的供气模式。[区发改局牵头,区城管局、区住建局、国网苏仙区供电公司、郴电国际郴州分公司、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5.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形成低碳主导的电力供应格局,抢抓“三区三线”划定政策机遇调规,加快推进苏仙小溪490万千瓦抽水蓄能项目研究论证,按照《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小溪抽水蓄能电站初步分析报告》,有序开展小溪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工作,积极争取纳入《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发挥电网基础平台作用,提高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大力提升电气化水平,服务全社会碳减排,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电网建设,提高电网通达水平、输送能力、电能储备与供电可靠性,保障城乡安全高效用电。加强35千伏及以下城镇配电网建设,推广农村分布式新能源并网,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大力实施管理创新,推动源网荷高效协同利用。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为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强化电力安全意识,防范电力安全重大风险。[区发改局牵头,区科工局、国网苏仙区供电公司、郴电国际郴州分公司、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1 新能源发电推广工程 |
1.风力发电:合理发展风电,积极开展良田、坳上、白露塘风电场建设工作,加快太平头、上洞、荷叶坪、五盖山风力发电及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打造省级大型风电基地。 2.光伏发电:有序推进栖凤渡镇、飞天山镇、五盖山镇、五里牌镇光伏发电建设工作。 3.电网升级改造:系统推进苏仙区输变电工程,坳上新建变电站1座,新建主变容量50兆伏安,新建110千伏线路10公里;相山新建变电站1座,新增主变容量63兆伏安,新建线路7公里;九子仙新增主变容量20兆伏安,新建线路6.8公里;邓家塘新增主变容量50兆伏安。积极推动电网改造工程,对10千伏及以下城、农网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86公里、配变103台、低压线路80.3公里;35千伏及以下农网改造升级,新建及改造46个台区、10千伏线路62千米、0.4千伏线路55千米,35千伏枫桥线改造3千米;110千伏增邓线改造线路27千米;许家洞镇与栖凤渡镇110千伏两枫线改造线路2千米,铁塔12基。 4.储能:将华润B厂并入湖南电网500千伏线路,新建500千伏线路28公里,建设规模为5万千瓦~10万千瓦的电网侧集中式储能站5个。拟选址在苏仙区白露塘220千伏变电站、塘溪220千伏变电站周边开发建设200MW/400MWh(以具体报批为准)共享储能项目。 5.抽水蓄能:加快推进苏仙小溪抽水蓄能项目前期工作,在国家、省“十四五”能源规划滚动调整时积极争取纳入重点实施项目。积极开展苏仙横垅、苏仙山河水库抽水蓄能等项目前期工作。利用凉伞坪、高峰水库因地制宜建设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 |
(二)产业节能降碳协同增效
1.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统筹建立“两高”项目台账,对“十四五”拟建设的“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格落实国家、省级产业政策和产能置换要求,实施“两高”新建项目能耗、煤耗、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等量减量替代政策。严把产业开发、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环保控制关,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和过剩产业扩张。重点监测“两高”项目建设进度,落实竣工验收流程,对能效水平低于本行业能耗限额准入值的,对照能效标杆水平建设实施,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标杆或先进水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两高”项目准入门槛,新建项目必须符合有关行业规划布局和能耗双控要求,原则上能耗水平达到先进水平。强化常态化监管,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未批先建、违规上马。(区发改局牵头,区科工局、市生态环境局苏仙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高节能管理水平。推行能效与能源配置挂钩制度,按照企业能效和产出效益配置能源,严格控制能源消费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在有序用电、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实行差别化政策。严格落实国家、省级用能权交易管理办法,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加大对湘能讯杰、海利微电子、长信住工、功田电子陶瓷等企业节能诊断力度,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能效准入标准的新上项目,建立完善重点能耗企业常态化能耗和碳排放预警机制。督促金贵银业、柿竹园有色金属、鑫海铁合金等企业建立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运行台账,进一步加强能耗计量和检测,完善能源管理方法。引导商贸流通领域节能,推动零售批发、餐饮住宿、物流等企业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区发改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苏仙分局、区科工局、区市场监管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进重点领域能效提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对铸造、有色、建材等行业中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及产品实行逐步强制性淘汰。推动柿竹园有色金属节能低碳改造,提升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余热回收水平,推动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以水泥、钢铁等行业为重点,加强工业领域节能和技术升级,全面推行能效对标。参照良田水泥厂技改方案,推动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合理缩短水泥熟料装置运转时间。积极开展水泥行业节能低碳技术发展路线研究,加快研发绿色氢能煅烧水泥熟料、新型固碳胶凝材料制备及窑炉尾气CO2利用等关键技术。推动采用低阻高效预热预分解系统、窑炉专家优化智能控制系统等技术,进一步提升烧成系统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水泥窑协同处置生产线比例,推广分级分别高效粉磨、立磨煤磨等制备系统改造,降低粉磨系统单位产品电耗。合理推动高贝特水泥、石灰石煅烧黏土低碳水泥等产品的应用。在钢铁行业开展绿色化、智能化、高效化电炉短流程炼钢示范,推广废钢高效回收加工、废钢余热回收、节能型电炉、智能化炼钢等技术。进一步加大余热余能的回收利用。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计划。进一步优化制造业结构,依托湖南省绿色制造体系创建计划,大力推动协成管业、东塘电气、炬神电子、长信住工创建绿色工厂,推动凤楚食品、芝草农业等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到2025年,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3%,水泥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的熟料产能比例达到30%,钢铁行业炼铁、炼钢工序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达到 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清零。大力推动绿色产业园创建,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加快园区光伏发电项目建成投产,力争到2025年,园区新增规模工业企业40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区科工局牵头,区发改局、苏仙产业开发区、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2 工业领域节能降碳推广工程 |
1.水泥行业技改行动:在水泥行业实行技改方案,提升能效水平。 (1)鼓励在石灰石预均化库设置喷雾降尘装置,以减少扬尘,满足环保要求; (2)对原料调配及输送生产线设施进行改造,加大对钨尾矿渣、高硅砂岩、低硅砂岩、铁尾矿渣等辅助原料,尤其是富铁物料的循环利用; (3)建设废气余热发电系统,利用从窑尾预热器排出的高温废气,将锅炉中的水加热成为蒸气用于发电,待气体温度降低作为物料烘干热源; (4)循环利用熟料冷却机排出的气体,作为二次风、三次风入窑以及煤粉制备烘干热源,剩余大部分用于余热发电; (5)鼓励设置空压机站,将压缩后的气体作为窑尾预热器吹堵、气动阀门、脉冲阀及仪表等的用气气源。 2.绿色产业园创建:加大对产业开发区的光伏发电项目投资建设,降低产业园区碳排放。实施园区扩容提质工程,构建“一区三园”发展格局。栖凤渡、五里牌片区重点发展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农副产品加工产业;良田片区重点发展以碳酸钙、建材为主的新材料产业;桥口片区重点发展能源循环利用、大数据产业。 |
4.推进生态化循环化改造。实施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完成1家以上工业企业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计划。以湖南华润电力为基础,大力引进关联企业开发新型材料生产(如建材、装饰材料、耐火材料、添加材料、陶瓷制品等)、建筑或工业用气生产(如氧气、氩气、氮气等)、橡胶塑料制品加工、工业洗涤、新能源电池充电基地、氢气灌装基地、啤酒、生物制药等能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核心产业链,并不断强链、补链、延链,完善循环产业配套,打造循环经济产业园。依托电力循环,积极发展大数据产业。建设工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推广工业智能化用能监测和诊断技术,加快工业园区生态化和循环化改造,推动铸造、有色、建材等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升级。推动构建循环产业链,开展工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创建计划。到2025年,努力构建创新驱动的、规模化与高值化并行、循环产业链明显增强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生态,打造苏仙区国家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力争基地生产总值达450亿元,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产值达到0.55亿元,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总量减少到约346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不低于75%,培育1家以上省级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树立行业标杆。到2030年,具备条件的省级及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区发改局牵头,区科工局、市生态环境局苏仙分局、苏仙产业开发区、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3 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 |
1.园区循环化改造: (1)道路管网设施建设:积极展开调区扩区工作,依托现有“三纵四横”的园区道路管网结构,继续推动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 (2)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扩建改造增效,主要处理CODcr、氨氮、TN、TP等污染物,处理工艺采用AAO+IBAF,力争近期设计建设处理能力15000立方米/天,远期设计35000立方米/天。完善污泥处理流程。要求在线监测运维单位聚光科技定期汇报监测情况。 (3)存量资源盘活:引进高科技企业,推动落后产能“腾笼换鸟”;清理处置高污染企业、僵尸企业,推进标准厂房的节约集约利用。 2.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将桥口片区重点打造成发电及电循环产业为主的产业园,突出循环经济的特点,积极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
专栏4 苏仙区国家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工程 |
1.优化调整空间布局:围绕打造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高地、建设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带、整合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集聚基地、培育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优化调整产业规划、空间布局、土地供给、环境容量分配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发展。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实鼓励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价格政策、税费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等支持政策;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工作;对纳入《基地建设规划》的重点工程项目经过可研并立项后,列为市级或上报省级重点项目库,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重点项目积极申报绿色制造、技术改造、工业转型升级等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事项。 3.着力推动基地建设:推动苏仙区倒窝里垃圾填埋场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高地建设;推动沿京珠主通道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带建设及玛瑙山矿区等一批矸石高质化利用等专业性基地建设。 4.培育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和骨干企业:主要集群包括: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四稀”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建筑垃圾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新型建材产业集群、废旧钢铁回收再生利用和锻铸造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工业液(气)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冷水资源综合利用与配套产业集群、矿业废石废渣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危险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利用产业集群、矿山“三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发电产业集群、资源综合利用初级产品深加工与新材料产业集群。 5.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包括多矿种资源联合开发利用试点工程、尾矿综合利用工程、煤矸石(废石)综合利用工程、粉煤灰高附加值利用工程、工业副产石膏深度综合利用工程、冶炼渣规模化高质化利用工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程、农林产品及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矿山“三废”综合利用工程、综合利用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工程。按照论证一批、立项一批、成熟一批、建设一批、见效一批的要求,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快形成产业规模。 |
5.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支持工业制造工艺流程和设备的绿色低碳改造,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制造深度融合。推动湖南田野智能利用大数据、物联网、GPS等技术实现企业管理智能化转型,通过安腾云实现数据互联,打造智能化车间,建立数据监控中心,提供设备的基础数据以及运维服务,鼓励企业使用云财务系统,实现企业业财一体化。推动农夫机电数智化改造,鼓励研制新型低碳核心制造设备,提高企业节能水平。推动湖南中烟郴州卷烟厂智能工厂建设,运用ERP、CRM等运营管理类软件及MES、ICS、SCADA等生产控制类软件,结合工厂“多规格、小批量”柔性制造特点,实现工厂纵向、横向、端到端“三类集成”,支撑企业管控业务的高效协同。将工业制造领域中的生产全过程与“云大物移智链边”等技术深度融合,助力实现工业能源管理关键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专业应用,实现端到端的系统性全流程闭环节能。依托苏仙黄泥坳矿业5G+绿色智慧矿山建设项目,通过部署无人机巡航、设备预测性维护(绞车、空压机、水泵等设备实施监测)、环境信息监测、5G远程遥控绞车(卷扬机)等新型基础设施,打造“绿色矿山”苏仙示范,大力推动二期应用场景的建设,打造成湖南5G智慧标杆项目。加快培育数字化节能第三方服务主体,增强数字化节能产品及一体化方案的供给能力。大力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四大绿色低碳产业,到2025年,实现新能源产业产值过百亿,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产值过50亿。(区科工局牵头,区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苏仙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5 绿色低碳产业培育工程 |
重点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四大绿色低碳重点产业,力争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7%以上。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力争到2025年创建省级绿色工厂1家以上。 1.新能源:以新能源锂电池为核心产业,进行上下游产业及配套产业延伸,重点发展新能源电池(锂电池)、蓄电池、充电桩设备等。 2.新材料:依托有色金属、碳酸钙产业、有色矿产资源等优势资源,积极主动对接粤港澳、长三角,引导发展先进储能材料、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基础原材料及化工新材料。 3.电子信息:以电子元器件为核心,引导企业在集成电路、电力电子、新型显示器件、半导体照明、应用电子等领域研发新型关键元器件,重点发展高端产品,提升产品发展层次。配套发展专业设备、模具及齿轮、电子塑料零件、电子微电机外壳、电子电线电缆制造等专用和通用设备、电子元件产品,依托产业园区和现有龙头骨干企业,吸引配套商落户园区。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闽浙等先进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大力引进高端产业项目,加快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特色专业园区建设。 4.装备制造:加快发展以田野现代智能装备为代表的机械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工程及农业机械、家居智能制造,以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为核心,着力引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突破提升以智能机器人、锻铸精密机床、风力发电设备、通信设备、精品农用机械等为重点的智能制造核心关键技术,促进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升级。 |
(三)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
1.大力推动绿色建筑和智能装配建筑。将绿色建筑设计基本要求纳入施工图审查,提高建设绿色建筑控制底线水平。并在设计审查、施工监管和竣工验收各环节监督落实和明确。大力发展节能型建筑,鼓励和支持建筑新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推广使用新型建材,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依托“湖南省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智能建造平台”,推动新型建筑逐步实现建筑工程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低排放、循环低碳的建筑工业化。加快推动绿色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重点扶持东泓住工、长信住工、远大住工等区域内装配式建筑生产企业,解决造价过高卡脖子问题,以大型居住社区和城市新区为重点,推动装配式建筑应用,在具备条件的区域开展钢结构装配式住宅试点项目建设。加快培育绿色建材生产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重点推进良田绿色建材产业园、苏仙装配式建筑工业产业园建设,打造高标号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生产基地。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城镇新增绿色建筑竣工面积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60%。装配式建筑占新开工建设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城镇星级绿色建筑中使用绿色建材产品的比例达到70%以上。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区住建局牵头,区农业农村局、区科工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积极推进浅层地热能应用试点。充分响应省住建厅、市住建局号召,充分利用我区地热资源,积极推进天堂地热水等浅层地热能等新能源在城镇建筑的应用,积极打造浅层地热能应用试点和低能耗绿色示范项目。[区自然资源局牵头、相关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6 浅层地热能应用试点工程 |
充分利用苏仙区地热资源,大力支持浅层地热能等新能源在城镇建筑的应用,打造1~2个浅层地热能应用试点项目。 苏仙区天堂矿区地下热水应用:天堂地热水位于郴州市苏仙区许家洞镇天堂村,水温48.7~51.1℃,地热资源在全国地热资源中排列前三,日流量达到500立方米以上。立足天堂矿区地热资源禀赋,大力推动天堂温泉度假山庄对地热资源的开发,推动天堂矿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动十畝郴州国际温泉城项目建设。 |
3.推进农村建筑用能低碳转型。推进绿色农房建设,推动新建农房执行节能设计标准,加快农房绿色改造,推广适合绿色农房建设的关键技术及产品。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广大农村地区积极发展户用光伏一体化建筑,面向村镇集中连片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加快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推广节能环保灶具、电动农用车辆、节能环保农机。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提升农村电气化水平。[区住建局牵头,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交通便捷低碳化发展
1.加快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坚持一体推进,加快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现代化的综合交通枢纽,推进交通运输工具低碳转型,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管理的智慧化水平,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运输方式和出行方式,确保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将铁路运输作为推动苏仙高质量发展突破口,充分发挥苏仙区的水运资源禀赋和铁路运输优势,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进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加快推进郴州铁路货运北站搬迁工程和苏仙区五里牌京广线货运中转站及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利用苏仙港的区位优势发展集装箱铁路进出港。加强郴江航道和耒水航道整治,有序推动港口基础设施低碳改造,把苏仙港建设成低碳零碳港口。到2025年,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建设比例达到90%,数字化率达到80%。力争全区重要公共设施和场所充电桩普及比例达到100%。(区交通运输局牵头,区城管局、郴州市新天投资有限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7 绿色综合交通网建设工程 |
1.航空:按照郴州市“一核心四支撑多场点”的机场规划布局,加快推进飞天山通用机场项目及配套道路设施建设,保障A类、B类和H类飞机的飞行需求。 2.铁路:加快推进郴州铁路货运北站搬迁工程和苏仙区五里牌京广线货运中转站及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配合省市积极推动兴永郴赣铁路、桂永郴赣铁路等对外通道选址规划等各项前期工作。 3.干线公路:切实优化干线公路网络,积极配合省市做好京港澳高速公路(耒宜段)扩容项目前期规划和施工建设的各项工作,维护好施工环境。全面提质消除国道拥堵路段,继续推进G107良田绕镇公路建设,有效缓解国道过城镇路段瓶颈制约。加快G107线、S211苏仙区栖凤渡至荷叶坪公路、S214苏仙区五盖山至宜章平和(苏仙段)公路、S207线苏仙区白露塘至大奎上公路、X003线板子楼至荷叶坪公路、S566线垅里至红花村公路等国省干线公路新建、提质改造工程,强化与相邻市县的有效衔接。 4.农村公路网:统筹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郴州长卷周边配套道路、苏仙区王仙岭相山公路、九龙水寨森林防火通道、苏仙区环东湖路、造香公路提质改造工程、中国(郴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产业路、苏仙区王仙岭景区旅游公路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农村公路安全、危桥改造工程、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公路养护机制,提升农村路网管养和服务水平。 5.水路和港口:推进郴江航道和耒水航道整治,提升航道通行能力,加快郴江旅游航道(裕后街一两江口)建设工程、耒水航道苏仙段提质改造二期工程(翠江电站-程江电站航段)项目建设,完善航运基础设施,加强标准化码头改造。 6.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苏仙区充电站、智能充电桩及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提高各类停车场及老旧小区充电基础设施配比,强化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基础支撑。围绕新能源动力电池、充电桩、充电桩运营等发展方向,打造百亿新能源产业。大力推动郴州华兴30亿瓦时锂电池、120万千伏安-小时的铅蓄电池和通讯备用电源生产。 |
2.大力推广新能源车辆置换。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快布设新能源终端和智能电网设施,进一步加快全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需要、节约资源、适度超前”为原则,按照“因地制宜、快慢互济、经济合理”的要求,进一步做好充电桩规范验收管理及基础设施建设奖补工作,推动全区充电基础设施健康有序发展。在城乡公交领域加快推广应用新能源车辆,鼓励城乡公交运输管理企业完成新能源车置换,确保新能源车辆比例达到市级的目标任务。大力推广应用权责明确、协调顺畅、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监管机制,推动客运车辆更新置换为纯电动新能源车。探索创建新能源汽车使用、公车改革新能源汽车使用示范区,到2030年,当年新增非化石能源动力交通工具达到40%。(区交通运输局牵头,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郴州市新天投资有限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3.鼓励置换新能源船舶。鼓励置换新能源船舶,对现有船舶和新造船舶进行技术革新。继续加大治理船舶污染力度。鼓励使用LNG燃料、碳循环CH4燃料,制定措施解决CH4逃逸的问题;提高CO2捕集率、减小尺寸、降低成本和功率等方面优化船载CO2捕集系统的应用性能;通过增强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电池推进系统效率等方式提升船舶续航。(区交通运输局牵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4.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倡导绿色低碳生活,鼓励绿色出行,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结合郴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全民绿色出行行动,形成人人参与低碳出行的社会氛围。鼓励支持各种形式的环保志愿者协会和社会组织,传播“双碳”社会理念,让低碳生活、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努力营造人人参与、共建共享共治的强大合力。到2025年,全区绿色低碳出行比例不低于60%,到2030年不低于70%。(区委宣传部牵头,区文明办、区文旅广体局、区交通运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绿色低碳农业发展
1.化肥减量增效行动。以栖凤渡镇、许家洞镇、五里牌镇等油茶水稻主产区,坳上镇、良田镇、五盖山镇等蔬菜水果优势产区为重点,推进氮肥减量增效。推广作物吸收、利用率高的新型肥料产品,依托郴州市“湘江源”优质蔬菜设施产业区,有效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需求,大力推动苏仙坳上欣兴源蔬菜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大棚内安装自行走式移动喷灌机及倒挂微喷系统,通过智能精细灌溉、施肥,实现水肥药一体化,提高肥料利用率,打造郴州市智慧设施农业的示范园区。重点在许家洞镇、栖凤渡镇、五里牌镇的烟稻连作区和飞天山镇推广臻两优8612水稻品种,推进有机肥与化肥结合使用,增加有机肥投入,替代部分化肥。[区农业农村局牵头,相关镇(街道)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渔业减排增汇行动。以飞天山镇下渡村大沙洲渔场等渔业产区为重点,大力发展水产低碳养殖,推广节能养殖机械。依托良美渔业年产1000吨鲜鱼生态养殖项目,打造苏仙区低碳渔业标志性产业建设示范。着力推动渔业设施和装备节能改造,鼓励渔场使用生态环保PE网箱,漂浮物拦截网、环保吸污船、水环境在线监测设备等环保设施。加强运营期水污染防治,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发展工厂化、集装箱等循环水养殖。落实运营期固废处置措施,生活垃圾由厂区设置的垃圾箱收集后定期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餐厨垃圾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农肥施用,死鱼送无害化处理厂处理,废饲料包装袋由饲料供应商回收利用。推动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大水面增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苏仙分局、相关镇(街道)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农机绿色节能行动。以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所需农机为重点,推进节能减排。实施更为严格的农机排放标准,减少废气排放。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机装备和电动农机装备,培育壮大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提供高效便捷的农机作业服务,减少种子、化肥、农药、水资源用量,提升作业效率,降低能源消耗。鼓励农夫机电引进光纤激光切割机、成套数控加工中心、机器人焊接工作站等低碳节能核心制造装备,通过PLM协同管理软件,提高机电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加快侧深施肥、精准施药、节水灌溉、高性能免耕播种等机械装备推广应用,大力示范推广节种节水节能节肥节药的农机化技术。实施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加大能耗高、排放高、损失大、安全性能低的老旧农机淘汰力度。[区农业农村局牵头,相关镇(街道)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农田土壤固碳行动。以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为重点,增强农田土壤固碳能力。推进退化耕地治理,重点加强土壤酸化治理,消除土壤障碍因素,提高土壤肥力,提升固碳潜力。着力推动飞天山镇、五里牌镇、许家洞镇、栖凤渡镇部分行政村内7500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区工作,通过在项目区供应土壤调理剂并撒施入田,降低镉的活性,降低镉在稻米中的积累,确保7500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推广有机肥施用、秸秆科学还田、绿肥种植、有机无机肥配施等技术,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培肥固碳模式,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实施保护性耕作,因地制宜推广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技术,有效减轻土壤风蚀水蚀,增加土壤有机质。[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区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苏仙分局、各镇(街道)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生态碳汇巩固提升
1.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国土空间新格局,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水平,科学划定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形成以“三山(五盖山、苏仙岭、飞天山)五水(耒水苏仙段、西水河、郴江、秧溪河、东河)”为支撑的生态功能区。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强度,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系统实施湘江流域(苏仙段)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继续推进翠江、郴江、东河、西河等河流综合治理。[区自然资源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苏仙分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林业碳汇能力。开展国土绿化,实施重大林业工程,依托五盖山、莽山森林康养旅游项目,推动植树造林工程。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对公益林、防护林等实施重点保护制度,严禁各类建设用地占用生态公益林,严禁未经许可砍伐林木、挖山采石。实施新一轮造林绿化、退耕还林、低产低效林改造等国土绿化工程,推进生态防护林、水源涵养林、采矿区和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生态工程。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实行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和森林面积占补平衡制度。全面推进林长制。在重点领域大力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等工程。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作,加大森林抚育力度,充分发挥区域内森林、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净化空气、水源涵养、固碳释氧和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增强森林植被和森林土壤的碳汇能力。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建设标准化林业碳汇基地。[区自然资源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苏仙分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3.提升草地湿地碳汇。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区、森林、湿地等领域生态红线,严格自然生态空间征(占)用管理,有效遏制生态系统退化的趋势。开展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乡村原生植被、小微湿地的保护修复。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在全区草地退化区域、重要水源保护地、中重度石漠化区域实施退化草原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增加草地植被覆盖度。[区自然资源局牵头,区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4.积极准备开展森林碳汇。加强政府财政投入对林业草原发展的引导作用,扩大省级、区级财政对苏仙区林业草原项目投入。探索开展森林经营碳汇,积极对接与融入全国或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碳汇产业。积极准备开发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碳汇项目(CCER),促进碳汇项目交易。[区自然资源局牵头,相关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8 碳汇林基地建设试点 |
在坳上镇田家湾村(槐万路)开展碳汇林基地建设试点,一期工程总投资1200万元,计划建造952亩碳汇林,其中新造554亩,提质398亩,将该基地打造成每年吸收1800吨二氧化碳,排出1600吨氧气的“森林氧吧”。鼓励企业、公民积极参与义务植树、认建认养,巩固碳汇。 |
(七)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1.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以街道为主,通过社区推广引领打造绿色低碳新风尚。推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绿色、无纸化办公,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积极践行“光盘行动”,鼓励节约用电用水,实行生活垃圾减量分类。推动绿色出行,鼓励公众降低私家车使用强度,鼓励绿色消费,积极引导采购使用绿色产品。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活动。推行《居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探索建立个人碳积分账户,制定出台碳积分制度,搭建碳普惠平台,逐步构建吸引力强、全民参与且持续运营的碳普惠体系。到2025年底,城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生活垃圾资源化比例不低于60%,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立,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75%以上。到2030年,建成多层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85%以上。[区委宣传部牵头,区城管局、市生态环境局苏仙分局、区文旅广体局、区妇联、区教育局、区住建局、区交通运输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9 生活垃圾分类配套体系建设 |
1.促进源头减量。推广使用环保包装物,加大“限塑令”执行力度,推广和引导消费者使用菜篮子、布袋子等环保包装。大力促进邮件、快件包装物减量化和循环使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社会团体要提高再生纸的使用比例,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鼓励和支持铝合金模板、装配式建筑、精装修住宅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降低建筑施工和房屋装修建筑垃圾产生。 2.规范分类投放、收集、运输。注重培训引导、明确分类投放要求。合理设置分类收集站点,并提供分类投放所需器具、设备及条件。结合城区老旧小区改造计划项目,建设完善收运设施设备。加强生活垃圾分类运输准入管理,合理确定收运频次、收运时间和运输线路。加大运输环节管理力度,防止生活垃圾“先分后混”“混装混运”“混合处置”。 3.提高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水平。强化产品制造企业与销售企业的产品及包装物回收再利用责任,通过“以旧换新”“押金退换”等方式,利用现有物流体系,探索开展废弃电子产品、包装物等再生资源品种逆向物流体系建设。建设城市大件垃圾等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培育玻璃制品、塑料、废旧纸张等低值可回收物利用市场。鼓励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骨料、路基路面材料、路面透水砖、砌块、市政工程构配件等新型绿色建材,制定相关标准,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拓展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应用领域。 |
2.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鼓励企业积极采购上游绿色产品,开展绿色办公,实施产品碳标签认证,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重点用能单位要梳理核算自身碳排放情况,深入研究碳减排路径,制定达峰专项工作方案。鼓励和指导企业开展自律性监测,安装和完善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加强在线监控平台建设,并主动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引导上市公司、进出口企业、碳交易重点企业等对标国际规则建立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计入企业环保信用。(区科工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苏仙分局、区发改局、区工商联、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强全民低碳宣传教育。将碳达峰碳中和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专门教育,围绕气候变化、新能源发展、节能降碳、循环经济、绿色金融等碳达峰碳中和急需重点领域,在高等学校开设相关学科,强化专业人才培养与输出。强化通识教育,以小学、中学为主要对象,按自然、科学、科技、人文等主题分类编制碳达峰碳中和教材,全方位系统普及基础知识。持续开展能效领跑者、光盘行动、节水节能等主题活动,积极开展“全国低碳日”和“国际臭氧层保护日”主题活动,深入推动“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和“绿色卫士下三湘”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简约适度、遏制浪费的绿色低碳意识。在政务新媒体进行活动宣传,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作用,建立长效宣传机制。提高社会对低碳环保的关注度与参与度。[区委宣传部牵头,市生态环境局苏仙分局、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区文旅广体局、区教育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绿色金融支撑降碳
1.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围绕全区装备制造、新材料(有色金属新材料,石墨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等)、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清洁能源(风电,光伏,水电项目)等产业,结合苏仙区经济金融实际,严格执行上级部门制定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助力我区经济绿色转型发展。促进银企精准对接。建立绿色企业名录和绿色产业项目库,畅通银企对接渠道,降低绿色企业的融资成本,协助市金融办开展“金融暖春行”,促进绿色金融平台与银行合作,支持绿色经济产业链发展。(区财政局、区政府金融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大对节能减碳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支持力度。落实节能专用装备、技术改造、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向碳减排效应显著的重点项目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拓展绿色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低碳发展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鼓励政策。(区政府金融办、区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低碳科技赋能降碳
1.加快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对标科技部,联系市科技局,梳理苏仙区“双碳”领域的技术及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支撑,抓紧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统筹推进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围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主题,坚持“紧盯一个目标、把握三个关键、做好五篇文章”的“135”总体布局,坚持“一条主线、三个同时”建设原则。依托翠江、高椅岭、飞天山水资源利用项目,开展重点领域节水,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加强水利工程续建配套,推进工业节水减排,推广高效节水工艺和技术,加强园区用水评估。深入开展公共领域节水,推进节水型公共单位、企业建设,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加快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工程建设。推广雨水利用技术,在农村地区推广水窖、水池、水塘等小型雨水集蓄工程,解决牲畜饮水和旱作物补水灌溉。在城市通过建设可渗透地面、可渗透排水沟等渗透补充地下水,推广生态环境雨水利用技术,建设雨水利用生态小区等。依托郴州云湘矿冶、苏仙黄泥坳矿业等节水型企业,建立水效领跑者制度,坚持以示范区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苏仙模式、湖南样板、中国经验”。(区科工局牵头,区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苏仙分局、区水利局、区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大力支持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用好用实湖南郴州绿色技术银行、潇湘科技要素郴州分市场等服务平台,主动发布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成果和技术需求并动态更新,推动一批标志性重大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落地。大力支持工业企业生物固碳,二氧化碳捕集,二氧化碳利用、封存等技术研发。大力开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金属新材料、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收集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科研院所成果信息,为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需求精准对接牵线搭桥,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加快推进潇湘科技要素的建设和运营,进一步促进技术要素全域市场化流动。加大对苏仙区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大学生低碳科技应用创业就业的财政支持。加快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碳排放实测技术领域的应用。积极推动农业智慧技术、生态技术、增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普及节能低耗智能化农业装备。(区科工局牵头,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人社局、区政府金融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强科技创新对外合作。以湖南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郴州市打造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引领,深入推进双创基础建设。大力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创新合作,积极承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资源,吸引人才、资金、科技、信息等要素流入。完善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绿色企业”培育,支持“校企院”等建立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项目孵化器和创新创业基地,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绿色低碳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申报的绿色低碳技术研发项目比例不少于55%。加强湘江流域生态保护和重金属治理的科技创新合作,推进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绿色技术创新平台等合作共建,推动实现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到2025年力争新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3家以上,国家级和省级高层次人才项目2个以上,市级科技创新平台20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1个,全社会研发投入实现翻一番,占GDP的比例提高到3.5%。(区科工局牵头,区委组织部、区市场监管局、区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苏仙分局、区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开展试点示范
积极开展碳达峰试点示范建设工作,鼓励苏仙区和产业园区争创国家级“双碳”示范区。加快推动园区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园区光伏发电示范。重点推进近零碳园区(企业)试点、低碳社区试点、减污降碳协同试点、碳排放影响评价试点等四个试点示范建设工作,科学编制试点示范建设方案。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试点园区积极支持,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为全市提供可操作性、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区发改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苏仙分局、区科工局、区财政局、苏仙产业开发区、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10 低碳试点示范建设工程 |
建设内容: 重点建设一批低碳试点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全区“双碳”目标落实落地。 1. 近零碳园区(企业)试点。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优质清洁能源,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加快推动园区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园区光伏发电示范。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优先推动风能、太阳能就地就近开发利用。鼓励园区、企业低碳生产,优化低碳产业链和生产组织模式,加快水泥、建材等重点用能行业低碳化,打造一批低碳排放示范企业。 2.低碳社区试点。统筹考虑社区及周边公共交通站点设置,建设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系统,提高公交车、地铁、自行车等不同交通方式换乘便利化程度,构建紧凑高效社区公交和慢行交通网络,在交通路网建设中尽可能利用循环再生材料。科学布局社区内的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和中转系统,减少固体废弃物的长距离运输。预留垃圾分类、中转、预处理场地空间。鼓励建设厨余、园林等废弃物社区化处理设施,促进社区内资源化利用,倡导“衣、食、住、用、行”的全方位低碳生活方式。 3.减污降碳协同试点。依法实施“双超双有高耗能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动能源供给体系清洁化低碳化和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重点削减散煤等非电用煤。统筹水、气、土、固废等环境要素治理和温室气体减排要求,优化治理目标、治理工艺和技术路线,强化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加强城市大气联防联控,实施城市实施燃煤锅炉淘汰退出、工业点源污染治理、油品升级及油气回收、生活源VOCs综合治理、城市油烟控制、城市建筑施工扬尘控制、道路保洁、空气质量预警预报等工程,强化污染物排放和环境风险管控。 4.碳排放影响评价试点。合理选择开展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对照重点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探索建立本区行业准入标准,打通污染源与碳排放管理统筹融合路径,从源头实现减污降碳协同作用。对于碳排放强度水平高于行业准入标准的拟建项目和在建项目,提出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建议并引导企业有序开展改造升级,对于不能按期改造完毕的拟建项目不允许立项,在建项目停止继续建设运行。 |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组建苏仙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区碳排放达峰工作。各有关部门结合工作职责,制定有利于碳排放控制的投资、财政、税收、金融、价格、贸易和科技等政策,做好各自领域的碳排放控制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有布置、有督促、有落实、有结果。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行年度报告、中期评估、目标考核制度,加强监督考核结果应用,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部门依规依法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考核结果作为对部门、镇(街道)、重点行业主管单位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强化政策保障。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专项资金,加强对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项目、示范工程等支持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银行支持绿色低碳项目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绿色低碳领域投资。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引导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情况下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支持及保险保障。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充分发挥我区已设立的各类政府投资基金和投资基金引导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向碳达峰碳中和关键领域,鼓励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
完善支持碳达峰的政府采购标准体系。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车船、合同能源管理等税收优惠。积极对接国、省、市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价格支持政策,给予新能源项目运行电价优惠。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有针对性的、依法完善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差别价格、阶梯价格政策。落实国、省、市能源价格改革部署,健全居民用电、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加大对企业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等的扶持力度。
(三)健全市场化机制。积极对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按照国家部署要求,有序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运行管理,监督其做好碳排放报告和履约工作。鼓励重点排放单位购买经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完成碳排放配额的清缴。积极推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培育大型综合性节能服务企业,积极推广应用集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全面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
(四)加强节能后期监管。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后期监管制度,加强项目建设和企业用能过程监管。优化节能审查机制,严格高耗能产业准入,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市场主体自觉遵守绿色建设、清洁生产、节能降耗规章制度。建立能耗总量控制制度,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机制和预警调控机制。通过节能审查摸清单位能耗情况,对总能耗超标单位实行能源限制使用制度。提高监测预警的自动化水平,建立重点企业能耗在线自动监测预警体系。
(五)开展低碳能力建设。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重要内容,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分阶段、分层次对各级领导干部开展教育培训,深入理解国家、省碳达峰碳中工作精神,普及碳达峰碳中和知识,宣教政策重点要点,强化法治意识,加强碳达峰碳中和人员队伍和技术支撑能力建设。
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在本方案有效期内,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文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