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碳达峰碳中和-正文

关于印发峡江县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峡江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峡江县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峡府字〔2023〕49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

现将《峡江县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峡江县人民政府

2023年8月30日

(此件主动公开)

峡江县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中共吉安市委吉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吉安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文件精神,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行动,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加快建设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低碳产业发展为关键路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统筹经济发展、能源安全、生态保护和居民生活,致力打造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和美丽宜居示范县,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峡江新篇章。

二、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县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明显优化,低碳产业比重显著提升,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持续发展,工业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煤炭消费增长得到合理控制,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碳汇能力巩固提升,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0%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较2020年下降12%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顺利完成市下达目标,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全县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发展较好,低碳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煤炭消费逐步减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初步建立,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汇能力稳步提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市下达目标,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三、重点任务

将碳达峰贯穿于峡江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能源低碳转型行动、工业绿色发展行动、城乡建设低碳行动、交通减排低碳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循环经济降碳行动、农业农村低碳行动、绿色科技创新行动、固碳增汇强基行动、全民践行绿色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

(一)能源低碳转型行动

持续推进能源领域绿色降碳工作,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

1.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进用能清洁低碳化,加快构建绿色低碳能源消费体系。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全面实施煤炭减量替代,全力压减产业用煤,通过工艺流程长改短、“煤改气”、“煤改电”等措施,重点压减有色金属、造纸、化工等行业重点企业用煤。合理控制石油消费,推进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燃油,逐步调整汽油消费规模。推进省天然气管网工程樟树—新干—峡江支线项目开口通气,保证管输天然气稳妥进县。统筹实施城市燃气管网布局建设,进一步提高天然气消费占比。〔牵头单位:县发改委;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供电公司〕

2.    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深入挖掘新能源开发利用潜力,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非化石能源。大力开发风能资源,统筹推进华润峡江二期风电场建设。创新“光伏+”应用场景,探索实施光伏+园区综合智慧能源、光伏+乡村振兴等应用场景。加快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持续推动地面光伏等项目建设。积极探索生物质、氢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持续推进水能资源开发,按照保护生态环境原则实施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生态改造。到2025年,全县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40万千瓦。〔牵头单位:县发改委;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供电公司、县水利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乡村振兴局〕

3.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大配网升级改造力度,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大力保障能源供应,保障生产生活用电需求,新建砚溪110千伏变电站,扩建众村220千伏变电站、水边110千伏变电站和新村110千伏变电站。规划简化电压等级,减少变压层次,简化变电站电气接线,中压配电线深入负荷中心。推动可再生电力送出通道同步建设,确保可再生能源全额消纳,着力提升光伏发电、风电供电能力。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和多能互补,推进上石龙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牵头单位:县发改委;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供电公司〕

(二)工业绿色发展行动

推进传统行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绿色新兴产业,实现工业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1.    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体系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围绕生物医药大健康、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推进清洁化生产,着力推进提效、节能、降碳、减污改造提升工作,强化主导产业在全县经济发展中的领跑地位。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加快有色金属、化工等企业向精细、绿色方向延伸。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绿色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步伐。参与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推进工业能源消费结构转型,促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大力实施绿色制造提升行动,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持续开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创建活动。到2025年,绿色工厂达到2家以上。〔牵头单位: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科创中心、县生态环境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

2.    推动重点行业碳达峰。推动有色金属、化工、造纸行业等重点行业达峰,推行用能预算管理,逐步淘汰高碳低效企业。推进有色金属行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和生产智能化、自动化、低碳化,延长和拓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链。支持有色金属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对现有企业生产工艺及装备进行升级改造。推动化工企业向峡江县化工集中区转移和集中,提升化工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加快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加快推进低效造纸企业关闭退出,推动造纸行业电气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促进造纸行业低碳发展。〔牵头单位: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科创中心、县工业园区管委会〕

3.    培育低碳特色产业。突出生物医药大健康首位产业引领,扶持和美药业、普正药业、豫章药业、玉峡药业、康雅医疗等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提升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收入规模与增速、专业领域知名度、产业发展带动力、创新发展动能等为主要目标,打造江西省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开拓新能源产业新赛道,大力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培育新能源产业集群。探索发展未来产业,坚持“未来技术产业化”和“现有产业未来化”,鼓励建设众创空间,重点推动人工智能、柔性电子、新型显示研发应用,着力打造新兴产业发展高地。〔牵头单位: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科创中心、县商务局〕

(三)城乡建设低碳行动

积极推动城乡建设领域低碳发展,加快转变城乡建设方式,打造赣江中游的“精致小城”。

1.    促进城乡建设低碳转型。强化绿色建设、绿色运行管理,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国家森林城市。全面贯彻绿色低碳理念,增强城乡气候韧性,建设海绵城市。实施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加大绿色建材推广应用。推行施工管理和绿色物业管理,推动建材循环化利用。城乡规划中以绿色低碳为导向,严格执行建筑拆除管理制度,杜绝大拆大建。提高农房设计和建造水平,建设满足乡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的新型绿色农房,完善水、电、气、厕配套附属设施。积极推动城乡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全面推进城乡污水管网建设,不断提高城乡污水处理能力。〔牵头单位: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城管局;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

2.    提升建筑能效水平。严格落实建筑绿色低碳要求,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推动高质量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全面推进老旧小区和农房改造,通过加装燃气管道、提升小区植被覆盖、增设充电桩、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式提升老旧小区节能低碳水平。开展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工作,鼓励学校、医院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开展节能改造。推广合同能源管理与合同节水管理,推进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及能效公示。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牵头单位:县住建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城管局、县机关事务中心〕

3.    加大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应用。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实施,提升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优先利用建筑本身和周边的余热或废热,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空气源热泵、导光管采光系统技术在新建建筑的应用,开展太阳能光伏系统在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应用。充分利用工业建筑、仓储物流园、公共建筑、民用建筑屋顶等资源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探索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为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牵头单位:县住建局、县发改委;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市场监管局〕

4.    推广绿色建造方式。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将发展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作为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逐步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比达40%以上。推进构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土建装修一体化,减少建筑垃圾。大力推动绿色建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推进轻钢结构、木结构在旅游度假、园林景观和仿古建筑项目中的应用,在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中推广装配式钢结构技术体系,推动政府投资工程率先采用绿色建材,打造一批绿色建材应用示范工程。〔牵头单位:县住建局;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科创中心〕

(四)交通减排低碳行动

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推动运输工具低碳转型,加强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智能绿色物流,控制交通领域碳排放增长。

1.    推进交通运输体系低碳化。落实交通强省战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公铁”立体式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县乡道路改造升级,构建完善“三纵一横”“卅字型”对外公路连接体系,提升纵横公路内联外通能力。抓住“赣粤大运河”建设机遇,提升航道通航能力。大力引导发展公路、铁路、水路多式联运,增强“水公铁”等各种运输方式及物流节点之间的有效衔接。到2030年,水路和铁路货运量占比达到23%。重点围绕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化衔接”目标,加强高铁站与交通枢纽的有效衔接。推进峡江县智能公交项目,通过实现智能化调度、公交线路电子化查询、普及移动支付等方式,提升公共交通智能化水平。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合理促进共享交通发展,完善城市慢行系统和自行车绿道建设,建立综合管控、低碳绿色的智慧公共交通运行体系。到2030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牵头单位:县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公安局、县城管局〕

2.    推进运输装备低碳化。加快全县车辆用能清洁化,支持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等新能源和液化天然气、压缩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汽车发展,提高出租车新能源化比例。持续推进老旧柴油货车、船舶更新淘汰,推广电力等新能源为动力的货运车辆和船舶。开展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替代行动,推进党政机关和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使用新能源汽车,新增、更新公务用车优先使用新能源车辆。倡导居民购买节能环保汽车、新能源汽车。到2025年,新增公交车100%采用新能源。〔牵头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县发改委;责任单位:县公安局、县城管局、县工信局〕

3.    加强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港湾式停靠站、换乘枢纽、调度中心、公交场站、专用道、智能化站台等公交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全域布局,提高交通领域高效化、智能化、电气化水平。在重要的商业中心、文体场馆、景区景点等人流密集的地区的停车场推广智慧停车功能和共享停车机制,合理分配利用停车位,减少寻找车位时间产生的碳排放。建设新能源汽车集中式充换电综合服务站及配套服务中心,逐步形成充换电设施服务网络,保障新能源汽车充换电需求。鼓励符合规定的充电设施建设运营单位在住宅小区为私人用户建设充电桩,鼓励个人通过自建、委托代建等方式建设自用充电桩。到2025年,全县公共充电桩建设达到600个以上。〔牵头单位:县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县城管局、县发改委〕

4.    打造智能绿色物流。围绕“省级现代物流服务示范基地”的总目标,依托赣粤高速、京九铁路、105国道、浩吉铁路等交通便利优势,建设立足赣中南、服务江西、联通长三角-珠三角-闽西地区的货运服务型物流示范区、产品服务型物流试验区和商贸服务型物流发展区,构建“一廊、四园、多点”的多层次物流网络空间布局体系建设。重点推进现代化物流园区建设,到2025年,建成集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赣中现代物流园,打造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增加对货运信息化服务、交通重点领域信息化建设,智能化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加快推进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广泛应用。持续壮大物流产业规模,加速优化物流产业结构。以多式联运、冷链物流、城市配送、商贸物流、电商物流等物流业态发展为重点,促进物流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推动物流行业降本增效。到2025年,全县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低到12%以内。〔牵头单位:县发改委、县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县工信局〕

(五)节能降碳增效行动

坚持节能优先,加强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管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全面提升全社会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1.    完善基础节能体系。落实节约优先方针,全面提升节能管理综合能力。推行用能预算管理,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强化节能监察能力建设,构建跨部门、常态化节能监察机制,提升节能监察执法水平,健全节能监察体系。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事前事中事后节能监督管理,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阶梯电价等手段,增强节能监察约束力。依托社会化节能诊断服务机构,不断提高能源管理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牵头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市场监管局〕

2.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进行常态化监管,制定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实施方案,实行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建立健全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管理、预警、奖惩和问责等制度机制。全面排查存量项目,深挖节能潜力,做到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加大节能改造和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科学评估拟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开工建设前严格实施节能审查,强化项目事中事后监管,确保满足能耗“双控”的要求。对于产能已饱和的行业,新建、扩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应严格落实国家产能置换政策;产能尚未饱和行业新建、扩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要按照有关要求,对标先进水平提高准入门槛。〔牵头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市场监管局〕

3.    推动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实施电机、变压器、电梯等重点设备的能效提升计划,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大力推动绿色低碳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制度的实施,落实国家节能环保专用设备税收优惠政策,多形式推广先进高效的产品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加强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积极落实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牵头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税务局〕

(六)循环经济降碳行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和低碳发展协同增效。

1.    促进园区高效循环化发展。加快推进城南工业园区和河西工业集聚区能源系统整体优化,探索建立园区亩均碳强度评价机制,引导打造先进节能低碳园区。开展园区节能增效行动,进行园区企业节能诊断服务,开展节能、节水、节气改造。推进供热、供电等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鼓励园区企业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推进园区产业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废气废液资源化利用。推动园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搭建资源共享、废物处理公共平台,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进行污染综合整治,加强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管控一般固体废物、危险废物集中贮存和处置。〔牵头单位:县工业园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发改委、县工信局、县生态环境局〕

2.    提升固废综合利用水平。积极落实矿产资源高效利用重大工程,着力提升矿产资源合理开采水平,提高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动矿业绿色发展。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提高废弃物再利用水平,推进有色金属、化工、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和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废弃物循环化利用,加强资源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牵头单位:县城管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

3.    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整治过度包装,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提高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水平和运营效率,推动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生活垃圾资源化比例达到60%左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比例达到70%。〔牵头单位:县城管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

(七)农业农村低碳行动

大力推动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农村减排固碳。

1.    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推进农作物秸秆收储利用能力建设,发挥耕地保育功能,鼓励秸秆离田产业化利用,提高秸秆饲料、燃料、原料等附加值。推进农产品、林产品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深化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积极稳妥推进粪污处理设施装备改造提升,合理选择经济实惠的处理技术。坚持种养循环发展,以畜禽粪污就地就近还田利用为重点,完善轻简化处理设施设备,推动提高规范化还田水平,降低粪污处理和利用过程中的养分损失。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全县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发改委〕

2.    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推动特色中药材、优质烟叶、精品果业、绿色蔬菜、井冈大米、特色养殖等农业“六大”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积极推广生态种植的中医农业模式,推出原生态、高附加值的有机农产品,建成一批农业示范基地。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广有机肥使用范围,创建江西省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县。持续推进绿色有机农业种养技术,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工程,到2025年,全县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面积占比达60%以上。以绿色动力为重点,加快淘汰老旧农业机械,推广农用节能机械、设备和渔船,鼓励和引导耗能高、污染重、安全性能低的农机加快淘汰和升级换代,推进农机标准化、规模化作业,降低农业机械单位能耗。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增强生物质燃料、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发改委、县住建局〕

3.    提升农业碳汇能力。坚决遵循绿色低碳原则,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农田保育,鼓励和引导农民采取平整土地、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保护性耕作等土壤改良措施,提升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农业土壤碳汇。积极发展多种绿肥、充分利用水生绿肥,多途径增加农作物的固碳能力。促进节水灌溉、精量播种、精准施药、高效施肥等先进增汇型农业技术研发和应用,有效提升农业碳汇能力。到2025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9万亩以上,主要农作物农药化肥利用率达43%。〔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县市场监管局〕

(八)绿色科技创新行动

重点突出科技创新在碳达峰工作中的支撑作用,扩充低碳人才队伍,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创新能力,推动绿色低碳科技革命。

1.    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发挥科技在碳达峰碳中和中的战略支撑作用,推广新能源技术、碳减排技术、气候适应与生态保护协同治理等专项科技,提升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应用能力。支持重点碳排放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开展绿色科技合作。引导企业加大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品试制等创新投入,培育壮大一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企业。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开展新技术示范应用。〔牵头单位:县科创中心;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委、县交通运输局、县住建局〕

2.    推进高水平绿色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取省市政策支持,加快打造峡江工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峡江物流园三大绿色创新平台。巩固提升现有院士工作站、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普正药业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水平,支持普正药业、玉峡药业、豫章药业等龙头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申报国家级平台,重点推进生物医药大健康企业与江西中医药大学构建紧密体合作机制,推动江西中医药大学峡江创新中心实体化。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扩能提质行动,支持鼓励县内骨干企业、行业组织等,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绿色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牵头单位:县科创中心;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委〕

3.    积极建设低碳人才队伍。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全面落实引进人才、用好人才优惠政策。以构建低碳人才链为方向,创新“引才、育才、用才、留才”体制机制,实行更加积极、开放、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围绕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等绿色产业链打造人才链、推进“产才融合”,建立起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良性格局。大力实施玉峡英才“1313”计划,认真落实人才新政“25条”,强化“人才+项目”融合招引力度,促进人才、技术和项目、资金一体引进。重点对接与低碳产业关联度高的紧缺型产业人才、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实施项目和人才双向选择。围绕提升低碳工作竞争优势,积极引进低碳发展核心科技人才。〔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科创中心、县工信局、县发改委、县商务局〕

(九)固碳增汇强基行动

全力做好建设绿水青山、保护绿水青山、利用绿水青山三篇文章,推进形成“青山环绕、森林拥抱、林城相依、林水相融、林园相映、林路相连、林居相嵌”的森林生态格局。

1.    巩固生态系统碳汇成果。全面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着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统筹划定城镇空间、生态空间、农业空间三区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深入实施国土绿化、森林质量提升、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强生态建设保护、持续推进林业产业升级,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保护目标责任机制,有效加强资源培育、林政执法、林地管理等工作力度。提升森林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推进“水土气”协同治理,实施“一廊两区多绿核”生态保护布局,切实加强赣江生态保护廊道,河西、河东两个生态涵养区,玉峡湖、玉笥山、五朵梅花峰等生态绿核的保护和综合治理。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5.10%。〔牵头单位:县林业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环境局〕

2.    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进一步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健全耕地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努力推进玉峡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建设工作,开发森林、湿地碳汇,加强对森林、草地、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保护和永续利用,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推进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结合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及县生态红线保护规划,完成对赣粤高速、京九铁路、105国道、峡水线、峡虹线、吉新线等干线及坡度在36度以上的水土流失区进行封山育林。到2025年,湿地保有率保持63.39%不变,全县活立木蓄积量达到654.7万立方米。〔牵头单位:县林业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县住建局〕

3.    探索开展全县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工作。积极推进森林、草地、湿地、土壤等碳汇能力调查、储量评估、潜力评价,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森林、湿地等生态补偿制度,探索绿色惠民创新机制,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鼓励按照国家核证自愿减排机制开展相关碳汇开发工作。〔牵头单位:县林业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科创中心、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县统计局、县财政局〕

(十)全民践行绿色行动

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大力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    加强全民宣传教育。加强政府对企业和公众的引导,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和网络、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向全社会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深入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节能宣传周、世界水周、全国低碳日、生态文明宣传月等主题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建立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社会公众道德准则,做到“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市场激励”全方位联动的绿色低碳社会体系。〔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县教体局、县文广新旅局、县水利局〕

2.    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产品认证制度,鼓励公众优先购买节能、节水、环保、资源再生等绿色标志产品,制定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倡导绿色消费,增加绿色产品供给,畅通绿色产品流通渠道,推广绿色低碳产品。完善绿色采购制度,扩大绿色产品标志覆盖面,提升绿色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鼓励政府办公单位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大力倡导垃圾分类新时尚,强化公众分类意识,规范垃圾投放行为。深入开展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专项行动,鼓励消费者旅行自带洗漱用品,提倡重拎布袋子、重提菜篮子、重复使用环保购物袋。加快完善全社会绿色物流和配送体系,积极推广可循环、可折叠包装产品和物流配送器具。推广绿色居住,减少无效照明,提倡家庭节约用水用电。推进有条件的办公区域共建公用信息系统和数据共享,持续推行无纸化办公。〔牵头单位: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交通运输局、县机关事务中心、县市场监管局、县教体局、县城管局〕

3.    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强化环境责任意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利用,提升绿色创新水平。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行动方案。重点用能单位要全面核算本企业碳排放情况,深入研究节能降碳路径,制定“一企一策”专项工作方案。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牵头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委;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普惠金融中心〕

4.    强化领导干部培训。将低碳发展纳入领导干部培训体系,推动“双碳”实践,常态化开展绿色低碳主题活动,增强领导干部绿色低碳发展本领,与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培养一批青年绿色人才。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教育培训实施方案,分阶段、分层次对各级领导干部开展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培训,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对碳达峰碳中和重要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加强全县各级从事绿色低碳发展工作的领导干部培养力度,提升专业能力素养,增强绿色低碳发展本领。〔牵头单位:县发改委、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党校〕

5.    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试点示范建设。开展低碳园区、低碳乡镇与低碳社区(村)建设工作,以清洁能源利用、低碳产业发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零碳建筑探索、绿色生活倡导等为重点建设内容,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工业园区、乡镇、社区开展低碳试点,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总结形成低碳建设经验,在全社会范围推广,提高全社会参与碳达峰工作的积极性,加快推进全县碳达峰工作。〔牵头单位: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

四、政策保障

(一)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严格落实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要求,加强相关核算人员培训,提高碳排放统计核算基础能力。识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用能单位碳排放,推进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碳排放监测中的应用,科学研判预警。推进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工作,探索适用于县域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方法。〔牵头单位:县发改委、县统计局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市场监管局〕

(二)加大财税、价格政策支持。加大对碳达峰工作的资金投入,重点支持碳达峰碳中和重大行动、重大示范和重大工程。完善绿色产品推广和消费政策,加大对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积极落实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合同能源管理等方面税收优惠政策,推进差别电价、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政策。〔牵头单位:县财政局、县税务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普惠金融中心〕

(三)推进碳达峰工作能力建设。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的政策研究,充分发挥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等市场机制的综合调控作用,完善政府引导与市场主体相融合的政策体系。加大低碳发展能力建设培训工作力度,对相关领域管理人员和技术支撑队伍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全面加强人才市场建设,优化人才市场环境,着力打造多层次、多功能、具有峡江特色的人才市场体系。〔牵头单位:县发改委;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人社局、县委组织部〕

(四)提高绿色低碳交流合作水平。积极参加碳达峰工作的交流与研讨活动,坚持向碳达峰工作优秀地区学习借鉴宝贵经验,积极向外界推介峡江在碳达峰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专家来峡参观考察。加强绿色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引入,拓宽峡江与碳市场、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的联络渠道。积极融入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加强新宜吉合作示范区建设,全面深化绿色低碳领域合作交流。〔牵头单位:县发改委、县商务局;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生态环境局、县人社局、县科创中心、县普惠金融中心〕

五、组织实施

县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研究重大问题、制定重大政策、组织重大工程。各成员单位按照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和领导小组工作要求,扎实开展具体工作,形成分级管理、部门互相配合、上下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将达峰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定期调度各地各部门落实碳达峰目标任务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加快建立系统完善的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考核评估体系,加强考核结果应用。〔牵头单位:县发改委;责任单位:县直相关部门〕

来源:峡江县人民政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