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碳达峰碳中和-正文

关于印发《吉水县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吉水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吉水县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吉水县府字〔2023〕47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单位

现将《吉水县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吉水县人民政府

2023年8月31日

(此件主动公开)

吉水县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吉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安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吉府发〔2022〕16号)等文件精神,推动全县全方位扎实有序做好碳达峰工作,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二十大精神,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和县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要求,统筹推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目标,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总方针,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以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为主线,科学制定全县碳达峰目标任务,深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努力探索一条“四区融合、大美吉水”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县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明显优化,低碳产业比重显著提升,重点用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煤炭消费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2.5%以上,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省、市下达指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全县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重点用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大幅下降,新能源占比大幅增加,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初步建立,绿色低碳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持续提升,达到省、市确定的吉水县目标值,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省、市下达指标,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三、重点任务

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能源低碳绿色转型行动、工业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节能减污协同降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减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固碳增汇能力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倡导行动、碳达峰试点示范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

(一)能源低碳绿色转型行动

化石能源消耗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要坚持安全平稳降碳,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1.    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确保煤炭消费占比有序下降、石油消费增速控制在合理区间、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大力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稳妥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全面落实能耗“双控”责任制,积极推动重点耗能行业“煤改气”“煤改电”工程,鼓励采用供热改造、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等成熟适用的节能改造技术,持续降低碳排放、污染物排放和能耗水平。确保石油消费增速控制在合理区间,提升燃油油品利用效率,推进生产生物柴油替代传统燃油,逐步调整汽油消费规模。加快天然气发展利用,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优化天然气利用结构,优先保障民生用气,支持车船使用液化天然气作为燃料,加快天然气互联互通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吉水天然气管道工程续建扩建。

〔牵头单位:县发改委;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城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生态环境局、华润燃气有限公司〕

2.    推动新能源快速发展。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指导作用,加大光伏、风电、生物质等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力度。统筹推进集中式与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优先发展农光互补、渔光互补、林光互补等新型集中式光伏电站,加快推进国家能源集团吉水县八都镇200MW光伏发电项目(一期)、中广核吉水县枫江镇70MW农光互补等项目;支持开展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稳妥推进“光伏+储能”,推动光伏电站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推动平价风电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华润吉水阜田风电项目和醪桥镇、双村镇等地分散式风电项目。强化新能源项目规划与电网规划衔接,促进新能源并网消纳。到2025年,力争光伏发电装机达到50万千瓦、风力发电装机达到30万千瓦。〔牵头单位:县发改委;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工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供电公司〕

3.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基础设施可持续转型,建立健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强城乡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220kV和110kV电网主网架,推进线路、变压器等用电设施的新建和改造,进而改善供电网架,优化提升高电压等级对外电力输送网络,加快建设高可靠性智能电网,促进经济发展和供电。继续推进全县电网建设和改造项目,规划增加主变263.3MW。围绕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的建设目标,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加快灵活调节电源建设,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统筹推进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协调发展,推进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和规范管理。加快推进风光水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有效提升能源清洁利用水平和电力系统运行效率。推动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等调峰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抽水蓄能规划普查,鼓励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到2025年,储能项目规模达到800MW。〔牵头单位:县发改委、县供电公司;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

(二)工业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

工业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对全县实现碳达峰具有重要影响。要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大力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实现工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1.    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围绕电子、建材、化工、食品等重点行业,推动实施淘汰落后产能、能耗对标、节能改造等专项行动。将淘汰落后产能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相结合,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治手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行能效对标,优化工业能源消费结构,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积极开展节能改造和减污降碳行动。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加大低碳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对低碳循环产业发展的扶持。全力推动电子信息首位产业,优化数字声光、军民融合、绿色食品、林化香料等主导产业布局,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绿色建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产业,实施绿色技术研发创新,推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坚定不移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点线面体”全链发展,高效培育新型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引进电子产业原材料开发、研发设计、设备制造等上游项目,移动智能终端、数字视听等“整机+关键元器件”下游项目,打造绿色化、精细化、循环化产业集群和优势特色产业链。做优做强数字经济,协同推进赣深数字经济走廊建设,明确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智能终端等基础赛道的发展方向,推动数字经济重点项目落地,积极培育省、市数字经济重点企业,提高应用场景建设覆盖面,勇当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建设排头兵。〔牵头单位: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县市监局、县科技局、县商务局、县财政局〕

2.    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工业强县”发展战略,以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制造产业集群为重点,着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强绿色产品开发,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理念,鼓励企业开发推广具有绿色无害、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以“1+4”主导产业为重点建设一批绿色工厂,选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设施,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助力景旺电子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夺胜电子等企业创建省级绿色工厂。建设绿色制造园区,推行园区综合资源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推进工业园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集中供热、污染集中处理等工程项目,提升园区能源资源利用整体效率。打造绿色供应链,以“1+4”主导产业为依托,构建涵盖采购、生产、营销、回收、物流等环节的绿色供应链。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调与协作,减少生产过程中初级原材料投入和能源消耗,建立长效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促进形成绿色制造产业集群,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行业间企业开展协同降碳行动,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推动加快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支持中国电科23所吉水智能制造产业园做大做强,打造军民融合发展样板区。〔牵头单位: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科技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商务局、县市监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

3.    推动化工和建材行业碳达峰。推动化工行业碳达峰,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化工生产企业向化工园区或集中区转移和集中,提高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水平。严格项目准入,落实国家化工产能控制政策,依法依规坚决淘汰化工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实施清洁低碳生产升级改造。巩固发展电子化工、林化香料、绿色食品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精细化发展。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适应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发展需求,促进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等传统建材行业技术创新。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等绿色新兴建材,推动建材产品向轻质、高强、隔音、节能、低碳、环保方向转型,推进绿色智能化生产,促进行业提质增效。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园打造装配式建筑产业示范基地,打造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积极创建装配式建筑示范县。〔牵头单位: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住建局、县商务局、县科技局、县城管局〕

(三)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

加快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中落实绿色低碳要求。

1.    推进城乡建设低碳转型。在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设计、建设施工等建设全过程中充分融入绿色低碳理念,合理规划城乡建设开发规模,促进建设用地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以优化人居环境为目标,加强对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和管控,实施绿色建筑创建行动,突出建筑使用功能以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特点,加大绿色建材推广应用,推行施工管理和绿色物业管理。建立健全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落实建筑拆除管理制度,杜绝大拆大建。因地制宜实施旧城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推进畅通“微循环”工程建设,完善市政、绿化、环境卫生等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推进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高标准建设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加快城镇雨污水管网改造,推动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全面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牵头单位:县住建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城管局〕

2.    推进建筑能效水平提升。加大绿色建筑推广力度,落实省市有关绿色建筑实施方案,强化落实建筑绿色低碳要求。全面落实绿色建筑相关标准,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新建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分期项目按整体计算),民间资本投资单体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政府投资新建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和人才住房项目以及政府投资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等建筑,按照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探索谋划未来社区建设,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未来社区低碳场景,鼓励试点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发展。大力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推动机关事业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节水改造,实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工程,推广合同能源管理与合同节水管理。落实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工作,加快建立公共建筑能耗监管平台,逐步实施公共建筑能耗定额。到2025年,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牵头单位:县住建局;责任单位:县机关事务中心、县发改委、县市监局、县供电公司〕

3.    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完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相关政策,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积极推广光伏分布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优先考虑在工业建筑、仓储物流园、公共

建筑等区域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鼓励有条件的既有建筑在节能改造时充分考虑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大可再生能源在新建绿色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因地制宜地推行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等多种能源耦合利用技术,探索推广应用光储一体化的“光储直柔”建筑。鼓励发展分户式高效取暖,加强采暖、生活热水等电气化替代,加强智能电网建设,提高建筑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的消纳水平。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牵头单位:县住建局、县发改委;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市监局、县供电公司〕

4.    推广装配式建造方式。依托装配式建筑产业园优势,加快推广装配式建筑。按照全域推进、重点实施的原则,以保障性住房、大跨度民用建筑、政府投资工业标准厂房、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有资金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公益性建筑项目等为重点,在规划设计时纳入装配式建筑相关要求,积极引导各类产业园、特色小镇、美丽宜居创建村庄、农村住房连片改造等建设项目运用装配式建造方式。推动绿色建材推广应用,推动装配式建筑率先使用高性能混凝土、新型墙体材料、高性能节能门窗等绿色建材,以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广装配式钢结构技术体系,培育打造一批政府投资绿色建材应用示范工程。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比例达40%以上。〔牵头单位:县住建局;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发改委、县科技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金滩新区管委会〕

5.    推进农村建设与用能低碳转型。有序推进农村公共建筑、各类示范村镇房屋建设项目执行节能及绿色建设标准。推进农村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居住建筑执行节能设计标准。加快太阳能、地热能、空气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用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提升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积极推广节能环保农用装备和灶具。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沼气和生物质燃料,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建设规模化沼气或生物天然气工程,推进沼气集中供气、发电上网。重点在白沙镇、文峰镇等地推广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造粒技术,鼓励开展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推广秸秆成型燃料炉具并逐步扩大覆盖面。〔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住建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县供电公司〕

(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

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推动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绿色物流建设,确保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

1.    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衔接江西省新时代中长期铁路网、公路网和吉安市港口规划。加快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大力支持铁路、水路、公路多式联运体系建设发展,推动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独立发展向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转变,充分发挥铁路、水路在大宗货物中远距离运输中的骨干作用,提高运输组织效率。“十四五”期间,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力争年均增长15%,到2030年,水路和铁路货运量占比力争达到25%。大力推广物联网先进信息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积极衔接吉安市多式联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体系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干支衔接能力和转运分拨效率。扩大公共交通服务覆盖面,打造高效衔接、快捷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优化慢行空间布局,建设拓展慢行交通系统。积极发展公共自行车通道,积极引导公众主动选择绿色低碳交通方式,创建友好的慢行空间。到2030年,城区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牵头单位:县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委、县商务局、县财政局〕

2.    推动交通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积极扩大清洁能源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大节能和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力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开展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替代行动,逐步提高城市公交车、公务用车、环卫车、邮政车、出租车、网约车应用新能源替代水平。组织实施高效清洁运输装备推广工程,围绕吉水货运码头建设项目,推动港口装备的整体能效水平提升,发展电动、液化LNG动力船舶,推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领域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提高交通运输工具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水平。到2025年,公交车、出租汽车(含网约车)新能源汽车分别达到100%、40%。到2030年,营运车辆、船舶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分别下降20%、3%。〔牵头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县发改委;责任单位:县交警大队、县机关事务中心、县邮政公司、县城管局〕3.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中,坚持节能低碳理念,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转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完善综合交通网络,提高全县交通运输能力。优先发展中心镇对外交通,打通中心镇至周边主要高速公路、国道、省主干线的联系。促进铁路项目建设,配合吉抚武温铁路吉水段开工建设,加密完善铁路网络。完善公路交通网络,积极推进樟吉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全面完成105国道东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S221吉水赣江大桥危桥重建、西沙埠赣江大桥和S443枫江至永阳公路改建等工程项目建设,配合做好赣粤运河规划研究。提升水运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吉水醪桥货运码头建设,打通赣江吉水段航运堵点。积极谋划绿色公路、绿色港口、生态航道。推进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建设,完善住宅小区居民自用充电体系。加快推进新客运中心公共充电桩建设,并对外开放。加强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完善县客运中心配套设施建设,建设八都、尚贤、盘谷、螺田、水南等乡镇客运站,拓展城市公交向县城周边乡(镇)村延伸,提高城市公交线网覆盖面。〔牵头单位:县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发改委、县自然资源局、吉湖集团、相关乡镇〕

4.加强绿色物流建设。加快完善流通体系,鼓励发展智慧物流、供应链物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等新兴物流业态,提升全县工业产品、农特产品供给效率。加快推进吉水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项目,建成集信息大数据平台、仓储、冷链物流、智能分拣配送中心、后勤保障、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县域综合智慧物流园区。加快构建城乡高效配送体系,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支持中心镇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到2030年,全县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低到15%以内。〔牵头单位:县发改委;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县商务局、县工信局、县邮政公司、县供销社〕

(五)节能减污协同降碳行动

严格落实节能优先方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坚决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以精细化管理和技术创新应用为支撑,全面提升全社会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1.    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全面实施用能预算管理,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从源头推进节能降碳。梳理排查全县工业技改项目,对年用能超过1000吨标准煤或年用电超过500万千瓦时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节能审查。督促景旺电子、旭昇电子等企业对其在建拟建项目做好节能评估。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完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推动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和能源计量体系。提高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鼓励高耗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建立跨部门联动的节能监察机制,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阶梯电价等手段,增强节能监察约束力。组织开展节能自愿承诺活动,鼓励重点用能单位对节能工作的自我监督检查,注重自我节能管理,加强实施节能改造。加快推进金诚新材料等企业开展节能诊断工作,挖掘节能改进潜力,进一步提高能效水平。〔牵头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市监局、县机关事务中心〕

2.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坚决落实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政策,深入贯彻省、市关于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管理的实施意见。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审查论证,充分考虑本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必须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要求,经过可行性论证的项目方可纳入规划。落实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等量、减量替代,对于行业产能已经饱和的新建项目,要严格落实产能置换要求压减产能。根据能耗预警等级,差别化处理,按照国家最新要求落实能耗缓批、限批以及等量替代。严格做好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行政审批,强化项目节能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予审批、核准、备案或办理相关手续。落实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管理责任,确保通过能耗双控考核。严格落实省市全面排查清理整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专项行动的部署要求,重点督促生力源玻璃等重点企业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整改落实,力促重点企业积极申报节能审查和锅炉煤改燃气整改。〔牵头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市监局〕

3.    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加快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推进建筑、交通、照明、通讯、供冷(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大力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产业园节能环保提升、绿色建筑应用推广、新能源交通配套设施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综合能效提升等工程。实施园区节能降碳工程,加强园区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和系统优化,深入实施产业园、重点企业绿色循环化改造,探索推进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电子、建材、化工、食品等重点行业,大力推行能效对标,促进重点行业实行节能改造和减污降碳行动,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重点实施数字化赋能行动,加快推进搭建园区大数据中心、工业管理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分类推进建成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和企业设备上云,引入区块链技术助力重点企业实现全产业链转型升级。积极助力景旺电子等重点企业打造一批“智慧工厂”“数字车间”“5G+工业互联网”示范试点。〔牵头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科技局、县生态环境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商务局〕

4.    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严格执行国家能效标准,积极落实节能要求,以电机、风机、水泵、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工业锅炉、电梯等设备为重点,全面提升能效水平。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税收、价格、补贴等多种手段,倒逼市场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同时鼓励采购使用先进高效产品设备。重点排查化工、有色、铸造等行业,及时整改淘汰落后低效电机、锅炉等设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推动供电、供热、供水、通风、照明等重点用能系统设备节能改造,积极推广使用高效制冷、先进通风、余热利用、智能化用能控制等绿色技术,完善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回收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企业和用户。〔牵头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市监局、县财政局、县税务局〕

5.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科学谋划高耗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切实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推广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多样化能源供应模式。积极推广使用高效制冷、先进通风、余热利用、智能化用能控制等绿色技术,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融合改造,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传统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智慧节能,全面提升新型基础设施的综合能效水平。全面推进5G基站建设,确保实现5G网络全覆盖。〔牵头单位:县发改委;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科技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市监局〕

6.    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将应对气候变化全面融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构建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政策体系框架。落实省市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管理工作机制,推动实施温室气体清单报告、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重点企业排污许可执行情况报告等制度,加快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健全环境权益交易制度和市场化机制,完善财政支持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机制。督促金林化工、科华建材、生力源玻璃等8家纳管企业按时报送年度企业碳核查报告,企业履约率保持100%,鼓励纳管企业在省生态环境厅和碳交易中心网站主动进行碳排放信息披露。强化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应用。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进一步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环保、节能和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推动实施减污降碳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牵头单位:县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财政局、县城管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

(六)循环经济助力减碳行动

以资源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为抓手,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和低碳发展协同增效。

1.    深化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推动工业园区省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工作,推动园区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落实园区扩区调区项目规划的“一区三园”格局,以提升资源产出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为目标,优化工业园区空间布局。逐步完善园区产业共生体系,深化能量梯级利用、副产物交换利用、余热余压资源化利用、集中供气供能、水资源循环利用,促进企业生产过程绿色化。优化清洁生产审核重点和方式,提高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比例,促进工业生产过程绿色化。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全面推行产业园和企业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技术集约化,综合提升工艺技术水平和节能低碳效能,加快再生资源加工项目招商引资进度。到2025年,创建绿色工厂5个、节水型企业7家。“十四五”期间,完成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牵头单位:县发改委;责任单位: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工信局、县商务局、县生态环境局〕

2.    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能力。推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提高采选工艺水平,集约节约利用矿产资源,支持铁矿石、石灰石矿、砂石粘土矿等尾矿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鼓励建材企业使用工业废渣、尾矿渣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鼓励和支持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生产企业参与建筑垃圾治理工作。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完善收储运体系,加快推进离田产业化利用、高值化利用,重点抓好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推动再生资源规范化、规模化、清洁化利用,畅通全生命周期资源循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到2025年,秸秆年综合利用率达到98%,新建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量每万平方米不高于300吨。〔牵头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县住建局、县城管局〕

3.    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行生产企业“逆向回收”等模式。以电子信息、林化香料、绿色食品、装配式建筑产业为重点,建立再制造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推动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广“互联网+回收”等新型回收模式,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报废机动车、废旧家电、废旧家具、废旧轮胎等城市废弃物分类利用和集中处置,加强资源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提高政府采购中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比重。到2025年,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9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40万吨,到2030年达80万吨。〔牵头单位: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商务局、县城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供销社〕

4.    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建立涵盖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各类废弃物源头减量机制,建立健全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鼓励使用可循环、可再生、可降解产品。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循环化,整治过度包装。探索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有效模式,保持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达到60%左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达到70%。〔牵头单位:县城管局;责任单位:县邮政公司、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县市监局、县商务局〕

(七)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重点领域低碳转型技术创新与应用,为全县实现碳达峰提供有力支撑。

1.    加快先进低碳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着力引导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低碳科技协同创新,组织低碳技术攻关,破解一批核心、关键、共性技术,延长产业链,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景旺电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优势,推进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与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融合,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研发能力,加快电子线路板、柔性线路板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绿色技术目录,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开展新技术示范应用。推进旭昇电子、创新科技、中信航空、中电新材料、中电科微波等军民融合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让更多的产品和技术进入国家指导目录。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推广应用支持政策,推动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应用推广。〔牵头单位:县科技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生态环境局〕

2.    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和引导规模以上科技型企业建立企业技术研发平台(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尤其是加快电子信息、数字声光、军民融合、林化香料、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引导和推荐景旺电子申报组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金田麦食品、井冈山粮油等组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打造绿色低碳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依托与井冈山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全面合作的优势,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支持县内央企和国企设立研发中心或协同创新联合体,与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衔接和资源共享,形成与全县产业生态的有机结合。〔牵头单位:县科技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生态环境局〕

3.    完善绿色低碳创新生态。采取“揭榜挂帅”等创新机制,持续推进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技术攻关与应用推广。完善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纳入重点支持范围。通过科技专项的实施,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撬动效应,调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自主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倡导和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氛围。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完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机制,完善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扶持政策,推动绿色技术供需精准对接,推进“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通过院企、校企合作等途径,联合组建研发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方式,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大力实施“吉水英才”计划,建设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同时落实人才奖励政策。〔牵头单位:县科技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人社局、县教体局〕

(八)固碳增汇能力提升行动

坚持系统观念,积极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1.    巩固壮大生态系统固碳基础。加强生态空间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稳定现有重要生态空间的固碳作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三区”功能空间。持续深化“林长制”,积极衔接吉安市林业规划,大力开展人工造林、生态林修复、森林抚育、封山育林等造林绿化行动,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因林施策,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深入推进森林资源管理网格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切实做好林业灾害防控,配合上级单位做好森林火灾风险普查。科学规划和建设生物防火阻隔带,完善防火应急道路网络,提高森林自身抗御火灾能力。继续打好松材线虫病防控攻坚战,稳定森林面积。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切实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管控体系,推动大东山省级森林公园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协同保护,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坚持依法依规开展开发建设活动。〔牵头单位:县林业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应急管理局〕

2.    稳步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健全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机制,切实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承载力。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以吉湖国家湿地公园为重点,构建湿地保护体系,全面提升湿地管理水平,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和基本功能。推进退化林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推进科学绿化,采取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等措施,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碳汇,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人居环境。继续开展裸露山体生态修复工程,推进绿色矿山、绿色矿业发展。通过实行规划统筹、政策配套、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方针,积极推动县域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实施场地平整、喷播复绿、植草种树、地质灾害防治、综合利用等工程。加快开展绿色矿山创建工作,督促符合绿色矿山建设要求的矿山积极申报省市级绿色矿山。到2030年,全县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300万立方米以上。〔牵头单位:县林业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

3.    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拓展和完善自然资源调查评价体系,优化日常监测机制,落实吉安市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制度。开展森林、草地、湿地、土壤等碳汇本底调查、储量评估、潜力评价,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将碳汇价值纳入生态保护补偿核算内容。推动生态系统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CCER)开发,加强生态系统碳汇项目管理。〔牵头单位:县林业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科技局、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县财政局〕

4.    提升农业领域减排固碳能力。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控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对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大力开展土地撂荒整治。开展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行动,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按照“一年成型、两年成名、三年成效”的工作思路,围绕绿色水稻等特色产业,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实现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乡镇全覆盖,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产业园,着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构建以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引领、省级园区为支撑、市级园区为依托、县级园区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全力打造“人人参与产业发展,户户享受产业收益”共富共享的南方丘陵地区“井冈稻柚”特色产业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着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种养密集区,探索推行畜禽粪污、秸秆、废旧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全量资源化利用。积极开展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和标准化改造工作,加快推进粪污治理和综合利用。加强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推动秸秆科学还田,提升耕地土壤肥力。强化农膜源头减量和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和长效机制。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绿肥种植、病虫害生物防控等技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到2025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56.48万亩,主要农作物农药化肥利用率达43%,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0%以上、力争达到90%。〔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市监局〕

(九)绿色低碳全民倡导行动

着力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的良好氛围。

1.    强化生态文明宣传引导。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环境国情教育,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和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兴传媒,开展全方位、高频次的“双碳”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在世界地球日、六五环境日、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时间节点举办零碳主题宣传活动,将绿色低碳理念有机融入文艺作品,开发文创产品和公益广告,持续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县教体局、县机关事务中心、县融媒体中心〕

2.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推广全民节能型消费和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将绿色低碳理念纳入教育体系。鼓励居民购买使用绿色低碳产品,倡导节水、节电、节气等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居民自觉减少能源和资源浪费。鼓励绿色出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大节能和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力度。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扎实开展限塑行动,引导形成健康生活习惯。推广减碳行动激励机制,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绿色创建行动,评选表彰生态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县机关事务中心、县市监局、县教体局、县城管局〕

3.    增强绿色产品供给消费。创新绿色产品供给机制,鼓励企业采用绿色低碳生产技术,丰富绿色产品供给结构。着力打造区域农产品知名品牌,大力发展绿色水稻、井冈蜜柚、稻虾共作、鹅鸭鸽“吉禽三宝”四大主导产业和生猪、牛羊、大品种蔬菜、水南腐竹、尚贤高粱、油料、中药材,林下经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九大传统特色产业。积极扩展“六只脚”、“吉水清水龙虾”、“水南腐竹”、“吉水蜜柚”、“吉水冬酒”、螺田姜蒜、盘谷螃蟹、八都板鸭、双村辣椒等一批农产品和知品牌。巩固深化吉水县“江西省绿色农副食品产业基地”建设成果,成功创建部省共建绿色有机农产品标杆县。优化绿色低碳产品的批零营销网络,鼓励大型商超优先引入绿色低碳产品,在超市、专卖店、连锁店设立专柜,组建低碳商家联盟,增加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加快扩大绿色产品消费,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规模,完善绿色产品推广机制和消费激励措施。制定绿色低碳采购政策,支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优先采购绿色低碳产品,引导居民购买使用绿色、节能、低碳产品。推广应用绿色包装和节能环保新材料,推行减量化、复用化的包装产品,大力推广循环快递物料设备,营造绿色产品发展环境。〔牵头单位:县发改委;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市监局、县商务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机关事务中心〕

4.    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强化环境责任意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利用,提升绿色创新水平。推动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升级提升工艺技术,推动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重点用能单位梳理核算自身碳排放情况,制定专项工作方案,落实节能降碳措施。相关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要按照依法依规发布要求,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牵头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委;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财政局〕

5.    强化领导干部培训。组织编制领导干部碳达峰、碳中和能力建设专题培训方案,分阶段、分层次、分岗位对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培训,普及科学知识,宣讲政策要点,强化法治意识,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从事绿色低碳发展工作的领导干部,更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加强碳排放相关知识的学习,提升专业能力素质,切实增强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县发改委〕

(十)碳达峰试点示范行动

积极探索节能降碳各类试点示范建设,以试点示范带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1.    推进绿色低碳试点建设。以产业绿色转型、低碳能源发展、碳汇能力提升、绿色低碳生活倡导、零碳建筑试点、低碳景区等为重点,深入推进以低碳化和智慧化为导向的“绿色工

程”。推进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建设标杆企业,探索“零碳”、“负碳”产业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赣江中游(吉水段)生态保护“多规合一”试点,探索新方法、新路径,为全面推动赣江中游流域地区落实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积累经验、提供样板,更好地发挥试点带动全局改革的引领作用。〔牵头单位: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工信局、县住建局、县文广新旅局、县自然资源局〕

2.    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通道。充分挖掘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和品牌价值,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化利用、价值化补偿、市场化交易为重点,积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积极创建“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加快生态优势转化。大力发展森林康养、生态旅游、健康养老和文化旅游等服务业,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优势转化。发展林下经济和畜禽健康养殖,推进稻渔生态综合种养。逐步开展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健全生态资产与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探索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构建生态核算评价体系,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抓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GEP)核算试点。健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建立绿色项目库动态发布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环保、节能和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牵头单位:县发改委;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县林业局、县文广新旅局、县财政局〕

3.    推进碳普惠活动。聚焦企业减碳、公众绿色生活、大型活动碳中和、固碳增汇等领域开展碳普惠试点。大力推广实施碳普惠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依托吉安碳普惠,将居民生活中节能低碳行为纳入碳普惠制,将居民生活中节能低碳行为纳入碳普惠制,通过商业激励、财政支持等方式为居民的低碳行为提供普惠激励,调动居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积极性,形成绿色低碳的正向引导机制。〔牵头单位:县机关事务中心、县生态环境局、县发改委〕

四、政策保障

(一)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

建立吉水县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重点企事业单位碳排放报告和核查工作的长效机制,强化对清单数据和核查数据质量的管控,推进清单数据和核查数据的应用。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深化核算方法学习研究,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推进重点排放企业碳账户建立,逐步提高其覆盖面。鼓励支持行业、企业开展相关领域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研究。推进碳排放实测技术发展,加快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碳排放监测中的应用,提高统计核算水平。开展“碳标签”方法学研究和应用,探索建立完整的区域碳足迹碳标签核算、认证和标识体系。〔牵头单位:县发改委、县统计局;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市监局、县气象局〕

(二)加大节能降碳政策支持

健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相关政策。落实绿色低碳导向的税收政策,鼓励引导“双碳”相关产业发展、企业培育和科技创新。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逐步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着力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升级。加强能评、碳评等前置性审查,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建立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提高新建建筑能效标准,大力发展超低能耗建筑和零碳建筑。〔牵头单位:县财政局、县税务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生态环境局〕

(三)强化绿色金融财政体系

统筹县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碳达峰碳中和重大行动、重大示范和重大工程,重点扶持零碳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零碳或近零碳试点、绿色制造等项目。构建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碳达峰。支持金融机构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稳步提高绿色贷款占比、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持续加大对“1+4”主导产业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的投融资支持力度。拓宽绿色低碳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发行绿色债券,支持绿色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探索以碳汇、绿证、碳排放权等为标的物的绿色金融信贷,拓宽绿色低碳发展的投融资渠道,加大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考核力度。积极推进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引导金融机构做好相关风险监测、预警、评估与处置工作。〔牵头单位:县财政局;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发改委、人行吉水支行、吉水银保监组〕

(四)拓宽绿色低碳交流合作渠道

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海西经济区的科技对接合作,引导县内企业、产业联盟积极参与绿色低碳领域的跨区域科技交流合作活动。鼓励“1+4”主导产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强绿色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进口。充分利用各类技术对接平台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合作交流。通过“国家级大院大所产业技术及高端人才进吉安”和“省内外高校院所产业技术进吉水”等活动,进一步深化绿色低碳领域合作交流层次与渠道。〔牵头单位:县发改委、县商务局;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工信局、县科技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市监局、县生态环境局〕

(五)建立碳达峰碳中和市场化机制

督促县内重点排放企业配合做好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工作,积极做好碳排放配额履约和清缴工作。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市场、省用能权交易市场等市场进行交易。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支持重点排放企业开展碳资产管理,加强市场机制间的衔接与协调,将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培育壮大能源管理、碳排放及碳资产管理等服务产业,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深入贯彻“两山”理念,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利用好森林、湿地、草地、生物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自然资源,开发碳汇、可再生能源、碳减排技术改造等领域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牵头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发改委;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林业局〕

五、组织实施

县碳达峰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各项工作的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研究重大问题、制定重大政策、组织重大工程。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和领导小组工作要求,扎实推进相关工作。县碳达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定期对各乡镇和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度,督促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各部门单位要按照本方案确定的工作目标与重点任务,抓好贯彻落实和工作年度评估,有关工作进展和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县碳达峰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各类市场主体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实施有针对性的节能降碳措施,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牵头单位:县碳达峰工作领导小组;责任单位:各乡镇、各部门单位〕

《吉水县碳达峰实施方案》重点任务分工表

序号行动任务一级任务二级任务完成时序牵头单位责任单位
   积极推动重点耗能行业“煤改气”“煤改电”   
  1  工程, 鼓励采用供热改造、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等成熟适用的节能 改造技术, 持续降低碳排放、污染物排放和能  2030 年 12 月  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城管局、县生态环境局
  1.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耗水平。   
  2确保石油消费增速控制在合理区间, 提升燃油油品 利用效率, 推进生产生物柴油替代传统燃油, 逐步调整汽油消费规模。  2030 年 12 月  县发改委  县交通运输局、县生态环境局
  3( 一) 能源低碳绿色转型行动 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 优化天然气利用结构, 优先保障民生用气, 支持车船使用液化天然气作为燃料, 加快天然气互联互通工程建设, 持续推进吉水 天然气管道工程续建扩建。  2030 年 12 月  县发改委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城管局、华润燃气有限公司
   优先发展农光互补、渔光互补、林光互补等新型集  县住建局、县工信局、县自然
4  中式光伏电站, 加快推进国家能源集团吉水县八都 镇200 MW 光伏发电项目( 一期) 、中广核吉水县2025 年 12 月县发改委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供 电公司、八都镇人民政府、枫
  2.推动新能枫江镇70 MW 农光互补项目等项目。  江镇人民政府
  源快速发展   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县
5  推动平价风电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华润吉水阜田风 电项目和醪桥镇、双村镇等地分散式风电项目。2025 年 12 月县发改委供电公司、阜田镇人民政府、 醪桥镇人民政府、双村镇人民
      政府
  6       3.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强城乡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持续完善220 kV 和 10 kV 电网主网架, 推进线路、变压器等用电设施的新建和改造, 改善供电网架, 优化提升高电压等级对外电力输送网络, 加快建设高可靠性智能电 网, 促进经济发展和供电。  2025 年 12 月  县发改委、县供电公司    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
    7加快推进风光水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 有效提升能源清洁利用水平和电力系统运行效率。推动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等调峰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抽水蓄能规划普查, 鼓励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 提升可再生能源消 纳和存储能力。    2025 年 12 月  县发改委、县供电公司    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
  8        ( 二) 工业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        1.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围绕电子、建材、化工、食品等重点行业, 推动实施淘汰落后产能、能耗对标、节能改造等专项行动。将淘汰落后产能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相结合, 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治手段,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  2025 年 12 月    县工信局  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县市监局、县财政局
    9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 加大低碳项目招商引资力度, 加强对低碳循环产业发展的扶持。全力推动电子信息首位产业, 优化数字声光、军民融合、绿色食品、林化香料等主导产业布局, 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绿色建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产业, 实施绿色研发创新, 推进产业结构绿色 转型    2025 年 12 月    县工信局    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县商务局
10做优做强数字经济, 协同推进赣深数字经济走廊建设, 明确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智能终端等基础2025 年 12 月县工信局县发改委、县科技局
   赛道的发展方向, 推动数字经济重点项目落地, 积极培育省、市数字经济重点企业, 提高应用场景建设覆盖面, 勇当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建设排头兵。   
    11  2.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以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制造产业集群为重点, 着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助力景旺电子、夺胜电子等企业创建省级绿色工厂。支持中国电科 23 所吉水智能制造产业园做大做强, 打造军民融 合发展样板区。    2025 年 12 月    县工信局  县发改委、县科技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商务局、县市监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
  12      3.推动化工和建材行业碳达峰推动化工行业碳达峰, 优化产业布局, 引导化工生产企业向化工园区或集中区转移和集中, 提高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水平。严格项目准入, 落实国家化工产能控制政策, 依法依规坚决淘汰化工落后产 能, 鼓励企业实施清洁低碳生产升级改造。  2030 年 12 月    县工信局  县发改委、县商务局、县科技局、县城管局
  13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 适应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发展需求, 促进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等传统建材行业技术创新。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园打造装配式建筑产业示范基地, 打造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 积 极创建装配式建筑示范县。  2030 年 12 月    县工信局  县发改委、县住建局、县商务局、县科技局
  14  ( 三) 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  1.推进城乡建设低碳转型建立健全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 落实建筑拆除管理制度, 杜绝大拆大建。因地制宜实施旧城改造、老旧小区改造, 推进畅通“微循环”工程建设, 完善市政、绿化、环境卫生等城 市公共设施建设。  2025 年 12 月    县住建局  县发改委、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城管局
  15  推进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 高标准建设城市排水防涝设施, 加快城镇雨污水管网改造, 推动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全面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  2025 年 12 月  县住建局县发改委、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
    16      2.推进建筑能效水平提升全面落实绿色建筑相关标准, 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新建建筑面积10 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 分期项目按整体计算) , 民间资本投资单体建筑面积1 万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 政府投资新建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和人才住房项目以及政府投资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等建筑, 按照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建 设。    2025 年 12 月      县住建局      县机关事务中心、县发改委
  17大力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推动机关事业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节水改造, 实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工程, 推广合同能源管理与合同节水 管理。  2025 年 12 月  县住建局  县机关事务中心、县发改委
  18    3.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积极推广光伏分布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 优先考虑在工业建筑、仓储物流园、公共建筑等区域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 鼓励有条件的既有建筑在节能改造时充分考虑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探索推 广应用光储一体化的“光储直柔”建筑。  2025 年 12 月  县住建局、县发改委  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市监局
  19鼓励发展分户式高效取暖, 加强采暖、生活热水等电气化替代, 加强智能电网建设, 提高建筑光伏发 电等新能源的消纳水平。  2025 年 12 月县住建局、县发改委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市监局、县供电公司
204.推广装配式建造方式以保障性住房、大跨度民用建筑、政府投资工业标准厂房、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有资金占控股或者主2025 年 12 月县住建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委、县科技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农
   导地位的公益性建筑项目等为重点, 在规划设计时纳入装配式建筑相关要求, 积极引导各类产业园、特色小镇、美丽宜居创建村庄、农村住房连片改造 等建设项目运用装配式建造方式。  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金滩新区管委会
  21推动绿色建材推广应用, 推动装配式建筑率先使用高性能混凝土、新型墙体材料、高性能节能门窗等绿色建材, 以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为重点, 大力推广装配式钢结构技术体系, 培育打造一批政府投资 绿色建材应用示范工程。  2025 年 12 月    县住建局  县财政局、县发改委、县科技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
  22  5.推进农村建设与用能低碳转型推进农村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居住建筑执行节能设计标准。加快太阳能、地热能、空气热能、生物质 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用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  2025 年 12 月县农业农村局、县住 建局  县发改委
  23重点在白沙镇、文峰镇等地推广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造粒技术, 鼓励开展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 产, 推广秸秆成型燃料炉具并逐步扩大覆盖面。  2025 年 12 月县农业农村局、县住 建局  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
  24      ( 四) 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      1.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优化调整运输结构, 大力支持铁路、水路、公路多式联运体系建设发展, 推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独立发展向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转变充分发挥铁路、水路在大宗货物中远距离运输中的骨干作用, 提高运输组织效率。  2030 年 12 月  县交通运输局  县工信局、县发改委、县商务局
  25扩大公共交通服务覆盖面, 打造高效衔接、快捷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优化慢行空间布局, 建设拓展慢行交通系统。积极发展公共自行车通道, 积极引导公众主动选择绿色低碳交通方式, 创建友好 的慢行空间。  2030 年 12 月  县交通运输局    县发改委
  26   2.推动交通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开展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替代行动, 逐步提高城市公交车、公务用车、环卫车、邮政车、出租车、网约车应用新能源替代水平。  2030 年 12 月县交通运输局、县发改委县交警大队、县机关事务中心、县邮政公司、县城管局
  27围绕吉水货运码头建设项目, 推动港口装备的整体能效水平提升, 发展电动、液化LNG 动力船舶,推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  2030 年 12 月县交通运输局、县发改委 
  28    3.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建设, 完善住宅小区居民自用充电体系。加快推进新客运中心公共 充电桩建设, 并对外开放。  2030 年 12 月县交通运输局  县发改委
  29加强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 完善县客运中心配套设施建设, 建设八都、尚贤、盘谷、螺田、水南等乡镇客运站, 拓展城市公交向县城周边乡( 镇) 村延 伸, 提高城市公交线网覆盖面。  2030 年 12 月  县交通运输局  县发改委、吉湖集团、有关乡镇
  30    4.加强绿色物流建设加快推进吉水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项目, 建成集信息大数据平台、仓储、冷链物流、智能分拣配送中心、后勤保障、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县域综合智慧物流园 区。  2030 年 12 月  县发改委县交通运输局、县商务局、县工信局、县邮政公司、县供销社
  31支持中心镇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 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 设, 延长农业产业链。  2030 年 12 月  县发改委县交通运输局、县商务局、县邮政公司、县供销社
  32( 五) 节能减污协同降碳行动1.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全面实施用能预算管理, 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 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从源头推进节能降碳。督促景旺电子、旭昇电子等 企业对其在建拟建项目做好节能评估。  2025 年 12 月  县发改委、县工信局  县生态环境局、县市监局
  33  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责任考核, 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完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 推动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和能源计量体 系。  2025 年 12 月  县发改委、县工信局  县生态环境局、县市监局
  34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 建立跨部门联动的节能监察机制, 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阶梯电价 等手段, 增强节能监察约束力。  2025 年 12 月县发改委、县工信局  县生态环境局、县市监局
  352.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 发展严格落实省市全面排查清理整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专项行动的部署要求, 重点督促生力源玻璃等重点企业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整改落实, 力促重点企 业积极申报节能审查和锅炉煤改燃气整改。  2025 年 12 月  县发改委、县工信局  县生态环境局、县市监局
  36      3.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加快实施节能降碳改造, 推进建筑、交通、照明、通讯、供冷( 热) 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 大力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产业园节能环保提升、绿色建筑应用推广、新能源交通配套设施建设、市 政基础设施综合能效提升等工程。  2025 年 12 月  县发改委、县工信局  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科技局、县生态环境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商务局
    37重点实施数字化赋能行动, 加快推进搭建园区大数据中心、工业管理和工业互联网平台, 分类推进建成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和企业设备上云, 引入区块链技术助力重点企业实现全产业链转型升级。积极助力景旺电子等重点企业打造一批“智慧工厂”“数 字车间”“5G+工业互联网”示范试点。    2025 年 12 月    县发改委、县工信局    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科技局
  384.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以电机、风机、水泵、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工业锅炉、电梯等设备为重点, 全面提升能效水平。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 通过税收、价  2025 年 12 月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市监局、县财政局、县税务局
   格、补贴等多种手段, 倒逼市场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 同时鼓励采购使用先进高效产品设备。   
395.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 推广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多样化能源供应模式。2025 年 12 月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科技局、县自然资源局
40全面提升新型基础设施的综合能效水平, 全面推进 5G 基站建设, 确保实现5G 网络全覆盖。2025 年 12 月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市监局
  416.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督促金林化工、科华建材、生力源玻璃等8 家纳管企业按时报送年度企业碳核查报告, 企业履约率保持100%, 鼓励纳管企业在省生态环境厅和碳交易 中心网站主动进行碳排放信息披露。  2025 年 12 月  县生态环境局  县发改委、县工信局
  42        ( 六) 循环经济助力减碳行动1.深化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落实园区扩区调区项目规划的“一区三园”格局,以提升资源产出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为目标, 优化工业园区空间布局。  2025 年 12 月  县发改委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工信局、县商务局、县生态环境局
  43      2.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能力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提高采选工艺水平, 集约节约利用矿产资源, 支持铁矿石、石灰石矿、砂石粘土矿等尾矿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鼓励建材企业使用工业废渣、尾矿渣等作为原料或 水泥混合材。  2025 年 12 月  县发改委、县工信局  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县住建局
  44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 鼓励和支持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生产企业参与建筑垃圾治理工作。  2025 年 12 月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住建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城管局
  45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 完善收储运体系, 加快推进离田产业化利用、高值化利用, 重点抓好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  2025 年 12 月  县发改委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
  46 3.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以电子信息、林化香料、绿色食品、装配式建筑产业为重点, 建立再制造产品质量保障体系, 推动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2030 年 12 月县发改委、县生态环 境局县工信局、县商务局、县城管局
  474.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建立涵盖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各类废弃物源头减量机制, 建立健全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  2030 年 12 月  县城管局  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
  48            ( 七) 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  1.加快先进低碳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依托景旺电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优势, 推进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与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融合, 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研发能力, 加快电子线路板、 柔性线路板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025 年 12 月  县科技局  县发改委、县工信局
  49推进旭昇电子、创新科技、中信航空、中电新材料、 中电科微波等军民融合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让更多的产品和技术进入国家指导目录。  2025 年 12 月  县科技局  县发改委、县工信局
  502.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和推荐景旺电子申报组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支持金田麦食品、井冈山粮油等组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2025 年 12 月  县科技局  县发改委、县工信局
  51    3.完善绿色低碳创新生态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 完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机制, 完善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扶持政策, 推动绿色技术供需精准对接, 推 进“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  2025 年 12 月  县科技局  县发改委
  52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培养计划, 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 大力实施“吉水英才”计划, 建设高素质、结构合理 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2025 年 12 月  县科技局  县发改委、县人社局、县教体局
  53                ( 八) 固碳增汇能力提升行动    1.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持续深化“林长制”, 积极衔接吉安市林业规划, 大力开展人工造林、生态林修复、森林抚育、封山育林等造林绿化行动, 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因林施策,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2025 年 12 月  县林业局  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
  54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 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管控体系, 推动大东山省级森林公园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协同保护, 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地监 管, 严禁违法违规开展开发建设活动。  2025 年 12 月  县林业局  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
  55    2.稳步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 以吉湖国家湿地公园为重点, 构建湿地保护体系, 全面提升湿地管理水平,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和基本功能。  2030 年 12 月  县林业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
  56积极推动县域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 实施场地平整、喷播复绿、植草种树、地质灾害防治、综合利用等工程。加快开展绿色矿山创建工作, 督促符合绿色矿山建设要求的矿山积极申报省市级绿色矿 山。  2030 年 12 月  县自然资源局  县林业局、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
57    3.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拓展和完善自然资源调查评价体系, 优化日常监测机制, 落实吉安市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制度。2025 年 12 月县林业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
    58开展森林、草地、湿地、土壤等碳汇本底调查、储量评估、潜力评价, 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将碳汇价值纳入生态保护补偿核算内容。推动生态系统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 CCER) 开发, 加强生态系统碳汇项目管 理。    2025 年 12 月    县林业局    县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
  59     4.提升农业领域减排固碳能力围绕绿色水稻等特色产业, 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 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实现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乡镇全覆盖, 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产业园, 构建南方丘陵地区“井冈稻柚”特色产业农业现代化示 范区。  2025 年 12 月  县农业农村局    县发改委
60在种养密集区, 探索推行畜禽粪污、秸秆、废旧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全量资源化利用。2025 年 12 月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
  61          ( 九) 绿色低碳全民倡导行动1.强化生态文明宣传引导  通过在世界地球日、六五环境日、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时间节点举办零碳主题宣传活动。  2025 年 12 月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委、县生态 环境局  县教体局、县机关事务中心、县融媒体中心
  62  2.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广减碳行动激励机制, 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绿色创建行动, 评选表彰生态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2025 年 12 月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委、县生态 环境局  县机关事务中心、县教体局
    63    3.增强绿色产品供给消费着力打造区域农产品知名品牌, 大力发展绿色大米、有机蔬菜、水产养殖、井冈蜜柚、高产油茶、花卉苗木六大特色农产业, 积极推广吉田大米、双村菌菇、吉水清水龙虾等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 巩固深化吉水县“江西省绿色农副食品产业基地”建 设成果。    2025 年 12 月    县发改委    县农业农村局、县商务局
  64制定绿色低碳采购政策, 支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 国有企业优先采购绿色低碳产品, 引导居民购买使用绿色、节能、低碳产品。  2025 年 12 月  县发改委县市监局、县商务局、县生态环境局、县机关事务中心
  65     4.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推动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实施方案,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升级提升工艺技术, 推动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2025 年 12 月县工信局、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
66重点用能单位梳理核算自身碳排放情况, 制定专项工作方案, 落实节能降碳措施。2025 年 12 月县工信局、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
67相关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要按照依法依规发布要求, 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2025 年 12 月县工信局、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县财政局
  68  5.强化领导干部培训组织编制领导干部碳达峰、碳中和能力建设专题培训方案, 分阶段、分层次、分岗位对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培训。  2025 年 12 月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县发改 委 
  69        ( 十) 碳达峰试点示范行动1.推进绿色低碳试点建设推动赣江中游( 吉水段) 生态保护“多规合一”试点, 探索新方法、新路径, 为全面推动赣江中游流域地区落实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积累经验、提供样 板。  2025 年 12 月县发改委、县生态环 境局  县自然资源局
  70  2.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通道大力发展森林康养、生态旅游、健康养老和文化旅 游等服务业, 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优势转化。  2025 年 12 月  县发改委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县林业局、县文广新旅局
  71逐步开展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 健全生态资产与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 探索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2025 年 12 月  县发改委  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
  72  3.推进碳普惠活动依托吉安碳普惠, 将居民生活中节能低碳行为纳入碳普惠制, 将居民生活中节能低碳行为纳入碳普惠制,通过商业激励、财政支持等方式为居民的低碳行为提 供普惠激励, 调动居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积极性。  2025 年 12 月县机关事务中心、县生态环境局、 县发改委 
来源:吉水县人民政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