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碳达峰碳中和-正文

泰和县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泰和县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碳达峰中和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有力有序有效做好全县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根据《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江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江西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吉安市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的责任分工方案》《吉安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泰和县贯彻落实<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碳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责任分工方案》,结合泰和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市、县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核心战略,以全方位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能源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推进绿色制造和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应用等为重点任务,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构建具有泰和特色的绿色低碳工业体系,为加快打造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有力有序推进工业碳达峰工作,打造更高标准“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上走前列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统筹谋划,整体推进。统筹考虑碳达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加强顶层设计,在全局视野下抓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环节,稳妥有序推进工业碳达峰各项重点工作。

效率优先,低碳转型。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着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强化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管理,加强产业耦合链接,不断完善绿色制造体系,促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创新引领,融合发展。坚持把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以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为引领,深化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绿色产业、技术、产品、工艺、业态、模式等创新,培育壮大绿色低碳新动能。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强化政策导向,健全以碳减排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碳达峰工作,形成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合力。

(三)总体目标

至2025年,产业结构与用能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绿色工厂达到3家以上,转化应有一批节能降碳的技术工艺装备产品,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2%,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

到2030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力争一批重点产品能效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工业能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努力达峰削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在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基础上强化碳中和能力,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产业结构,构建提升现代产业体系

1.打造特色产业格局。围绕全县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坚持战略新兴产业提质增效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两手抓,加快提升电子信息首位产业核心优势,依托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以及吉泰走廊建设,推动工业化和数字化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加快集群、创新、融合发展,打造泰和乌鸡等特色产业基地,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培育壮大通用航空、移动物联网、5G、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县工信局、县高新区、县发改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强化产业链创新发展。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瞄准产业链优势细分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锻长板和补短板并重,推进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大健康等重点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强化基础原料、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应有转化、生产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创新、协同发展,增强产业链配套能力和发展韧性。以产业链关键环节为牵引,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和垂直融合,构建“市县共链、县城协同”的产业链格局,强化县城园区群间协作,延伸产业链,构建区块产业链。(县工信局、县高新区、县发改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严控重点行业产能规模。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对在建、拟建、建成的“两高”项目开展评估检查,建立项目清单,明确处置意见,严禁违规项目建设、运行。加强项目节能审查、环评审批等实施情况跟踪调度,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按有关规定停工整改。严格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重点推动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对行业产能已经饱和的新建、扩建“两高”项目,严格落实产能置换要求城市减产能;对产能尚未饱和行业新建、扩建“两高”项目,按照有关要求对标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准入标准。(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高新区、县生态环境局、县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调整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能源消费体系

4.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多元替代,引导企业实施煤改电、煤改气,提升工业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加大生物燃料、合成原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在建材、有色金属等行业应用力度。积极扩大天然气利用范围,鼓励发展天然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增长,不断提高天然气使用比例。持续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引导重点用电企业积极参与绿电市场交易,逐步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高新区、县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实施节能降耗改造。在建材、有色金属等行业实施能效“领跑者”行动,鼓励重点耗能行业以能效领跑企业为目标,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支持建材、有色金属、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领域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开展重点用能设备、工艺流程的智能化升级,不断提锅炉、变压器、电机、泵、风机、压缩机等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推动高效用能设备与生产系统的优化匹配、使用与管理。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推进“老树发新枝”,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县工信局、县高新区、县发改委、县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促进新能源多元化利用。坚持“适度超前、以电为主、多能互补”的原则,加快发展光伏、风电、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根据全省开发区屋顶光伏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加快推进县高新区建设屋顶光伏,到2024年完成高新区屋顶光伏覆盖率达80%工作目标。谋划布局氢能及装备产业,加快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适时开发氢能应用示范。积极开展“风光水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鼓励在园区高电力负荷区域发展风光水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实现厂房光伏、分布式风电、多元储能、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系统等集成应用,促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县发改委、县高新区、县工信局、县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7.强化节能监督管理。落实用能预算管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能源统计工作。强化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制定工业节能监察计划,聚焦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用能设备,对企业执行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用能设备、建设能耗在线监测系统、设立能源管理岗位等开展节能监察,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惩戒、阶梯电价等手段,增强节能监察约束力。组织实施节能诊断,督促企业完善能源管理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加强能源消耗的控制和监管,提升能源精细化管理水平。(县工信局、县高新区、县发改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进绿色生产,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8.推进绿色低碳工厂建设。鼓励企业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集成应用,优化用能结构,优化制造流程,使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建立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机制,优先在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大健康等重点行业选择一批基础好、代表性强的企业开展绿色工厂创建,实现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引导绿色工厂进一步提标改造,对标先进水平,建设一家以上“零碳”工厂,支持省级以上绿色工厂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到2025年,推动全县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3家。(县工信局、县高新区、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9.推进绿色低碳园区建设。贯彻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理念,围绕全县重点产业发展,推进高新区绿色发展行动,明确绿色低碳转型行动重点,推动打造门类细分的特色产业园,实现产业集群提能升级。优化园区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建设园区智能微电网,推进园区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高新区循环化和资源利用水平,推进园区物料循环闭合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废物综合利用、废水废气废液资源化利用等,实现园区布局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县工信局、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0.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以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发挥核心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调与协作,建立从产品设计到原料选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的绿色供应链,推动关联企业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带动上下游企业实现绿色发展。(县工信局、县高新区、县发改委、县市场监管局、县财政局、县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1.促进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将绿色生产方式和理念贯穿于企业研发、设计、采购、生产等全过程。实施中小企业绿色发展促进工程,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开展低碳、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技术研发,推出低碳产品。开展中小企业节能诊断服务,培育为中小企业提供能源审计、能效评估、能源监测、技术咨询等服务的专业化绿色发展服务机构,助推企业增强绿色制造能力。建立中小企业培育库,在低碳产品开发、低碳技术创新等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县工信局、县高新区、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2.深入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依法依规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动建材、有色金属、化学原料药、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鼓励其他行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探索差别化清洁生产审核,加快清洁生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差异化奖惩机制。(县生态环境局、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高新区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3.推进试点示范建设。积极探索碳达峰园区、近零碳排放园区、零碳园区等示范建设,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碳达峰碳中和模式和典型经验。(县工信局、县发改委、县高新区、县科技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有效利用

14.推广低排放原料。在保证水泥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推广高固废掺量的低碳水泥生产技术,引导南方水泥通过萤石、矿渣、粉煤灰等非碳酸盐原料制水泥。加快发展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特点的特种生态水泥。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衍生可燃物。推进利用废渣石、煤矸石、废石灰石、尾矿、粉煤灰、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生产新型建材。支持废渣石、煤矸石、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生产新型建材关键技术研发。加强低品位石灰石的开发应用,研发含硫硅酸钙矿物、粘土煅烧水泥等材料,降低石灰石用量。(县工信局、县高新区、县发改委、县城管局、县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5.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立足已有的有价金属再生利用、环保建材和有机肥产业链等工业固体废弃综合利用产业链,加快园区企业“工艺互联、原料互供、废物互用”工程建设进度,推动企业循环化生产、产业循环化组合,促进废物交换利用。鼓励企业创建“无废工厂”,大力推动合力泰创建“无废工厂”。(县高新区、县工信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发改委、县城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6.推动再生资源高效利用。加快回收点、回收中转站、分拣中心、加工利用基地等建设,配套完善分类回收网络、物流网络等,着力构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推动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企业创建。培育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示范龙头企业,鼓励企业自建回收体系。推行“互联网+智能回收”模式。引导企业建设报废汽车、废旧电器电子产品拆解中心,推动再生资源利用精细化发展。推进废旧电子产品等电子信息产业废料回收处理再利用。推进绿色拆解、材料识别分选、回收与再循环等技术研发与推广。(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高新区、县城管局、县商务局、县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强化技术创新,加快工艺低碳革新

17.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借助国家级大院大所产业技术进江西活动平台,加强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南昌大学等知名高校、大院大所科研合作。结合井冈山大学、电子信息研究院、行业龙头企业、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种力量,加快推动生产、加工、制造、应用等节能降碳关键技术攻关,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和具体技术问题。推动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争创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科技协同创新体。加大对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先进支撑技术研发,加快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项目攻关,努力攻克产业链技术难点、痛点和堵点。(县科技局、县高新区、县工信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8.加速低碳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征集先进节能低碳技术和产品,组织推荐申报国家、省级节能技术设备(产品)。梳理总结全县三大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组织企业进行技术需求与研发对接,推动引进消化国外先进低碳技术。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运用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应用,扩大能源生产、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高质量产品装备应用。(县工信局、县高新区、县科技局、县发改委、县交通运输局、县住建局、县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9.加快绿色低碳成果转化落地。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支持龙头企业、高校院所联合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成果转化项目。加强企业技术需求、技术成果共享对接,推动绿色低碳领域科技成果在线对接常态化,推动重大科技项目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建立健全重大绿色科技项目支持机制,推动绿色项目来泰和开展产业化应用。创新绿色科技成果交易模式。(县科技局、县高新区、县工信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深化数字赋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20.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推进制造业智能转型。以覆盖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为重点,分行业、分类型、分企业引导智能化改造升级。鼓励引导应用智能数控设备、传感识别技术、制造执行系统等先进装备与管控技术,分阶段实现工艺流程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管控。支持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动先进技术和装备应用,提高制造能力。加快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带动产品提质、产能释放。到2025年,全县建设“智慧工厂”和“数字车间”10个,力争打造2家以上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县高新区、县工信局、县发改委、县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1.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立足全县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支持引进优势产业集群、产业链核心企业,推动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供应链各环节、生产全周期数据流。鼓励打造面向中上企业的云制造、云服务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中小企业上云。开展工业互联网集成创新应用示范,培育一批“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企业,打造一批应用示范项目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到2025年,推动130家中小企业上云。(县高新区、县工信局、县发改委、县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2.推进数字化综合管理。加快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和接入端系统建设,实现全部重点用能单位纳入国家、省、市能耗在线系统,实施动态、常态化监管。支持企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具备数据采集、统计分析、查询功能、排放水平评价识别、预测与预警功能、决策支持和交易管理等功能的碳排放信息管理平台,提升碳排放的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管控水平。(县发改委、县高新区、县工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强化绿色供给,打造绿色低碳产品供给体系

23.推进绿色低碳产品开发。大力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综合考虑资源消耗、环境影响、清洁生产技术水平等因素,按照全生命周期理论开展生态设计,开发绿色产品。以日化产品、可降解塑料、动力电池、绿色建材、节能电机等为突破口,引导企业应用绿色设计共性技术,创建绿色设计示范企业。鼓励企业运用绿色设计方法与工具,开发推广一批高性能、高质量、轻量化、低碳环保产品。引导企业采取自我声明或自愿认证的方式,开展绿色设计评价。推进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大健康等领域省级新产品认定,鼓励省级新产品参与绿色产品认证,打造一批绿色设计产品。到2025年,推动全县认证国家绿色设计产品1个以上。(县工信局、县高新区、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4.加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推进能源生产、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的绿色低碳产品生产,构建工业领域绿色产品供给体系。充分发挥合力泰、傲农生物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动永泰数能、华冠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优先选用获得绿色建材认证标识的产品。(县高新区、县工信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5.创新绿色服务供给模式。培育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第三方说评价等专业化绿色服务机构,提供产品绿色设计与制造一体化、工厂数字化绿色提升、咨询、检测、评估、认定、审计、培训等服务。打造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企业提供低碳规划和低碳方案设计、低碳技术验证和碳排放、碳足迹核算等服务。(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高新区、县生态环境局、县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聚焦重点行业,推动行业梯次达峰

26.建材。严格控制传统建材产能扩张。鼓励发展绿色建材产品,促进建材产业向环保型、节能型的新型墙体材料和建筑材料方向发展。支持水泥企业向水泥制品等产业链下游布局,推进砼外加剂、干混砂浆等生产线建设。引导水泥企业向环保服务领域延伸。积极推广应用新型建材产品、绿色建材产品和相关先进技术,推进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应用。鼓励能效介于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之间的企业参照标杆水平要求实施改造升级。(县工信局、县高新区、县发改委、县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7.电子信息。重点培育移动智能设备及终端、触控显示、5G制造、LED照明、新兴信息等细分产业集群。加快壮大我县触控显示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基于5G制造的工来互联网应用场景,鼓励企业探索和发展网络制造、互联网定制等新型生产方式,推进落实智能制造“万千百十”工程和企业技改项目,推广应用新技术和新装备。(县工信局、县高新区、县发改委、县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8.绿色食品大健康。巩固壮大粮油加工、酒业等传统优势行业,加快发展特色农副食品深加工、制茶叶、中药材加工等高成长性行业,培育形成食品包装印刷、食品物流、食品观光等新兴业态。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产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唱响“泰和乌鸡”品牌,推动全县绿色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健康食品等核心细分领域,推进“食、药、医、养、游”等多业态集聚壮大,构建现代化大健康产业体系。树立一批品牌标杆企业,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引领创新、坚守质量、力攻标准,成为品牌建设的主力军。(县工信局、县高新区、县发改委、县农业农村局、县科技局、县乌鸡产业发展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9.智能装备制造。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环保设备、汽车零部件、基础件零部件等细分产业。围绕关键工序智能化改造、生产过程优化、供应链协同等关键环节,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聚焦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引进大型成套装备、高新技术装备研发设计和制造企业,提升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县工信局、县高新区、县发改委、县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政策保障

(一)完善碳排放统计监测体系。积极衔接省市关于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计量制度建设相关工作,强化工业领域相关统计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逐步建立完善与省市碳排放统计核算要求相适应的数据统计体系。推动控排企业全面纳入全省碳排放监测,提升信息化实测水平。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专业培训力度,提升统计核算能力。(县统计局、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县工信局、县高新区、县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健全工业用能管理体系。坚持能效优化和保障合理用能结合,强化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管理,有效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加强能耗双控政策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衔接。严格落实国家产品能耗限额标准,鼓励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机构和重点企业参与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等相关标准。加强项目用能预算管理,建立健全用能会商机制,统筹新建、改扩建项目用能。(县发改委、县统计局、县高新区、县市场监管局、县工信局、县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资金支持保障。建立完善绿色项目库和双碳项目库,加大工业发展等专项资金对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支持产业绿色改造。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政策,推动绿色低碳技术装备、绿色材料转化应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中引导作用,借助“科贷通”业务、“财园信贷通”等信贷产品以及绿色金融支持工具,扩大对绿色技术创新企业的贷款规模,加大对双碳领域科技型企业支持力度。支持企业节能减碳技术改造相关项目积极争取国家低碳转型基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及省市有关专项目资金的支持。(县财政局、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高新区、县科技局、人行泰和支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在县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县工信局要牵头做好与省、市工业领域碳达峰重点工作的衔接,工业和信息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改革、科技、财政、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商务、市场监管、金融等部门间要加强协同,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工业碳达峰协调推进机制,定期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度,督促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扎实推进全县工业碳达峰相关工作。(县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强化责任落实。各相关单位要充分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强化低碳思维,结合工业发展实际,指导重点企业研究制造碳达峰方案,推动企业切实履行节能降碳的主体责任,建立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开展重大技术示范,发挥引领作用。鼓励中小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工艺,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县直有关部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宣传推广。各相关单位要加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宣传推广力度,深入企业,宣传相关政策,提高企业节能低碳意识。利用生态文明月、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契机,发挥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各类媒体等机构作用,组织重点企业开展绿色低碳发展研讨交流,推广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先进经验、典型模式、优秀案例等;采用宣传展板、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客户端等方式,向社会广泛宣传我县绿色低碳发展成效,营造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良好氛围。(县高新区、县工信局、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县科技局等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来源:泰和县人民政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