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碳达峰碳中和-正文

关于印发会昌县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会昌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会昌县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会府发〔2023〕10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县属、驻县有关单位:现将《会昌县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

执行。

会昌县人民政府

2023年11月7日

(此件主动公开)

会昌县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西省委、省政府以及赣州市委、市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全面落实江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江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和《赣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文件精神,结合会昌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能源结构调整为主线,全面推动工业、交通、建筑、居民消费、生态建设等各方面的低碳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常态下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统一发展,为奋力谱写“风景独好”会昌梦的美好篇章贡献绿色力量。

二、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明显优化,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新型电力系统和能源供应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6.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较2020年下降14%,力争达到14.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确保完成省、市下达指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全县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低碳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重点用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走在全省前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和绿色技术创新应用体系不断完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公众优先选择。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确保完成省市下达指标,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三、重点任务

聚焦“与全省、全市同步达峰”目标,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节能减污降碳增效行动、循环经济降碳行动、低碳技术推广行动、固碳增汇强基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试点示范创建行动等“十大行动”。

(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化石能源消耗是全县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坚持安全平稳降碳原则,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1.    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严格控制非电行业煤炭消费增长,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鼓励利用电力、天然气等绿色能源替代燃煤使用,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合理控制石油消费增速,逐步降低成品油在一次能源消费的占比。推进天然气管道、门站、储气站和加气站建设,发挥县天然气管道民生作用,加快推进天然气管道网向乡镇扩展,全力提升天然气供应水平。推进应急储备气源站建设,有效提高安全、稳定的供气能力,在气源落实的前提下,有序发展工业用气,引导天然气消费持续稳步增长。到2025年,新建天然气门站2座、LNG气源应急储配站1座、LNG储存气化站2座、管道建设中压干管301公里及其配套设施。到2030年,力争天然气消费量达200万立方米。〔县发改委、会昌生态环境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工信局、县住建局、县商务局、县交通运输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下同〕

2.    积极开发清洁能源。有序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建筑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重点以工业园厂房、行政事业单位和公共设施屋顶为主体,建设一批建筑一体化并网光伏电站。鼓励和支持企业利用厂房屋顶及附属设施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采取自发自用模式降低用电成本。挖掘可开发风电资源潜力,稳妥推进盘古嶂二期风电、富城乡风电、筠门岭风电等新能源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等其它可再生能源发电和非电形式利用。探索氢能发展,适时超前布局氢能示范项目。到2025年,力争新能源装机达到30万千瓦以上。〔县发改委、县水利局、县自然资源局、会昌生态环境局、县林业局、县工信局、县住建局、县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基础设施可持续转型,建立健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优化电网结构,科学规划建设220千伏、110千伏及以下输变电工程满足负荷增长需求,重点推进筠门岭、塔丰、珠兰、高排等变电站建设工作,加强分布式电源、微电网建设。大力开展城区老旧电网改造,全面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加强“源网荷储”协调发展、新型储能系统示范推广应用,积极响应全省统一部署稳妥落实“新能源+储能”要求,推动新能源电站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强化新能源项目规划与电网规划衔接,促进新能源并网消纳。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达到市有关要求。〔县发改委、县工信局、会昌生态环境局、县林业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利局、县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    加强落实能源体制改革。发挥能源战略规划引领作用,贯彻落实能源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法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能源发展体系。加强能源管理能力建设,健全能源管理机构,优化人力配置,匹配职能需求。根据清洁能源发展水平和现代能源治理体系建设情况,力争打造能源高质量发展标杆园区。健全能源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强化能源安全监管,对能源使用情况进行全方位、跟踪式监测,及时发现并遏制异常情况,坚守安全发展红线,保障能源安全。〔县发改委、县供电公司、县工信局、县住建局、县水利局、县市场监管局、县统计局、县人社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工业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对全县实现碳达峰具有重要影响。要加快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重大项目节能改造升级,实现工业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1.    推动工业领域低碳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低碳转型,推动形成“1+3”产业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会昌高质量现代工业体系。组织实施氟盐化工、有色金属、建材、服装鞋帽轻工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鼓励企业在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制造及重大工艺等方面绿色化、循环化和低碳化发展,努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促进工业传统产业向数字化转型项目,打造智慧工厂,提升重点优势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积极推进工业园区生态绿色化改造,发展园区绿色供应链。优化工业能源消费结构,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工业电气化水平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到2025年,力争建成省级以上绿色工厂8个,努力实现“两跨越、三提升”发展目标。〔县工信局、县发改委、县工业园区管委会、会昌生态环境局、县科技创新中心、县教科体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推动氟盐化工行业碳达峰。氟盐化工行业重点推广应用节能节水节材、清洁生产、高效末端治理及碳捕捉封存等工艺技术设备,强化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及污染物排放动态监管,建设绿色工厂,从源头优化用能结构,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碳排放强度和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化学需氧量、氨氮、重金属、挥发有机物、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物排放。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推动上下游企业共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推进会昌化工园区提档升级,进一步提升化工园区安全发展和绿色发展水平。〔县工信局、县科技创新中心、县教科体局、县发改委、会昌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以优化存量、严控增量为原则,严格落实产能置换政策,加快低效产能退出,严格控制新增水泥熟料产能。优化水泥、真空玻璃等传统建材行业产能,发挥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固废作用,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推动创建绿色矿山,实施矿山复绿工程。加快原料替代和技术创新步伐,加大新型建材生产推广应用力度。推动水泥、混凝土、玻璃等传统建材行业技术创新,发展高端水泥、高附加值玻璃、新型墙体材料等绿色建材和建材部品部件,规划发展机制砂、商品混凝土、环保轻质砖等新型建材,推进绿色智能化生产,促进行业提质增效。〔县工信局、县科技创新中心、县教科体局、县市场监管局、县住建局、县城管局、县发改委、会昌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    实施工业领域绿色低碳重点工程。实施重点区域节能降碳工程,全面推进会昌园区循环化改造、循环经济示范区创建,建设生态工业园。坚持节约优先,深入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以高效促进工业节能减排,实施工业用电设备节电、能量系统优化节能、余热余压利用节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节煤和落后产能淘汰等节能工程,深度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县发改委、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住建局、会昌生态环境局、县工信局、县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    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坚决落实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政策,实行“两高”项目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建立健全“两高”项目管理、预警、奖惩和问责等制度体系。推动重点用能企业能耗在线监测全覆盖,力争完成“十四五”规上工业企业能耗强度下降11.5%的目标。深入挖掘存量“两高”项目节能潜力,建立健全工业企业“两高”技改项目清单,开展新一轮节能改造和落后产能淘汰行动。开展节能监察,全面排查在建项目,推动在建项目能效水平和绿色低碳技术水平应提尽提。严格“两高”项目准入管理,科学评估拟建项目,开工建设前严格实施节能审查,强化项目事中事后监管,确保用能量和能效水平满足能耗“双控”的要求。强化常态化监管,坚决拿下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引导金融机构规范“两高”项目信贷融资管理。所引进项目必须符合我县能耗要求,必须符合我县工业企业投资项目控制性指标,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及其他相关要求。〔县发改委、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工信局、会昌生态环境局、县商务局、县科技创新中心、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行动

加快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中落实绿色低碳要求,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

1.    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倡导绿色低碳城乡发展理念,优化城乡发展空间格局,凸显城市新区风貌特色,改善老旧城区城市功能、空间环境,加快推动“一主两翼”城乡建设格局,打造海绵城市、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加大绿色建材推广,推动政府投资工程率先采用绿色建材,逐步提高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住宅等装配式建筑,鼓励政府投资房屋建筑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因地制宜引导农村居民采用轻钢结构建造装配式住宅,力争到2025年城镇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同期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50%。持续推动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加强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开展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积极开发普及绿色照明光源,对全县道路背街小巷逐步推进新能源照明路灯的新建及改造,力争2025年前绿色照明落到实处。〔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委、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会昌生态环境局、县城管局、县水利局、县应急管理局、县气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严格执行现行节能降碳标准,加大绿色建筑推广力度,力争2025年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积极推进以建筑外沿为重点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手段推进建筑节能改造,推进绿色建筑、绿色生态小区建设。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积极引导建设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高星级绿色建筑,总建筑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新建民用建筑项目(分期项目按整体计算)执行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政府投资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共建筑、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执行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到2025年星级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竣工面积比例达30%以上。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鼓励选用经济适用、绿色环保的材料与产品,把管道天然气建设列入改造实施重要内容,提高既有居住建筑能效水平。建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和公示制度,建立建筑能耗监测平台,提升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智能化运行管理水平。实施高效制冷行动,更新升级制冷技术和设备,优化负荷工序匹配,大幅提升制冷系统能效水平。公共机构建筑照明灯具应采用LED高效节能灯具;电器采购实行绿色采购,采购能效比新国标2级及以上的节能、环保产品;用水器具,应使用节水器具,采购水效评价等级2级及以上的产品;空调系统采用智能管控,运用自然冷源、新风热回收等技术;优化空调、电梯等用能设备控制策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委、县市场监管局、县机关事务管理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大力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深化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方式,探索建设光伏建筑基地,推动太阳能光电、光热等新能源的综合利用。积极发展多样化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实现太阳能供热和制冷。充分利用仓储物流园、公共建筑、民用建筑屋顶等资源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积极拓展农业和林业应用领域,推广“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的运行模式。探索采用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模式,推广多元化能源供应。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电气化水平,引导全屋电气化,在建筑空调、生活热水、炊事等用能领域推广高效电气化应用技术与设备。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在城镇新建建筑中应用面积占比达8%;到2025年,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住建局、县供电公司、县自然资源局、会昌生态环境局、县科技创新中心、县教科体局、县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县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    推进乡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建设低碳美丽乡村,加快完善农村能源基础设施,提升农村能源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乡村清洁能源保障能力。支持推动屋顶光伏、农光互补等分布式光伏和分散式风电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协同电能及天然气,推动形成清洁能源多能互补联供系统。推广使用绿色建材,鼓励就地取材,鼓励采用钢(轻钢)结构、木结构等新型建造方式。实施乡村减污降碳行动,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空间,探索建设零碳村庄、乡村能源站等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工程。〔县发改委、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会昌生态环境局、县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

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确保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

1.    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扩大电力、天然气、氢能等清洁能源在交通领域应用,加快推广电动汽车、氢能汽车和LNG重卡等新能源交通运输工具。组织实施高效清洁运输装备推广工程,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有序推动纯电动(换电)出租车发展,推进新能源运输工具规模化应用。新购置公务用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不少于50%比例。鼓励淘汰老旧高能耗交通装备和设施,大力推进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提前淘汰更新,提高运输工具节能环保技术水平。到2025年,公交车、出租汽车(含网约车)新能源汽车占比分别达100%、35%,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县交通运输局、县发改委、县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县工信局、会昌生态环境局、县公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构建绿色高效运输体系。加快推进厦蓉高速与济广高速会昌联络线项目、信丰至会昌至长汀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推动道路货运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推进货运车辆的标准化、厢式化和专业化。加快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和快递公共末端设施建设,打造“互联网+货运物流服务”智慧物流运输系统,完善农村配送网络,大力发展集中配送、共同配送、夜间配送、智慧配送。积极扩展自行车道和行人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引导居民选择“低碳步行+绿色公交”出行方式。到2030年,城区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县交通运输局、县发改委、县住建局、县城管局、县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养护全过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集约节约高效利用资源,推动绿色生态的公路、铁路、港口等建设,提升赣龙铁路会昌境内段运输服务能力,完善会昌县公路、铁路综合客货运枢纽功能,加快建设瑞梅铁路会昌段和会昌火车站。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材料、技术,扩大矿渣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普通国省道废旧路面材料回收率达到98%,循环利用率达到80%以上。积极构建智能高效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推动落实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引导重点公共场所配建充电设施,逐步推进充电桩进村到组,扩大充电桩地域覆盖面。到2025年,全县充电桩达到800个。〔县交通运输局、县发改委、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利局、县住建局、县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    构建智能绿色物流。推进物流业绿色低碳发展,以城市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互联网、人工智能与物流产业深度融合,逐步构建城乡绿色智慧物流综合体系。优化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建设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一体化物流模式,推动瑞梅铁路综合物流园、会昌县氟盐化工物流中心等建设。加快完善县级物流中心、乡镇农村配送站、农村货运网点三级农村物流服务体系,鼓励“多站合一”的场站运营模式。健全ETC发行服务体系,拓展多场景应用模式,完善服务网络,提升高速公路通行效率。推动物流全程数字化,培育智慧物流、共享物流等新业态,打造智能交通、智能仓储、智能配送等应用场景。建设完善会昌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农村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改变传统货运物流现场的生态环境,提升多式联运信息化水平。支持物流企业新建物流信息化项目,对开发建设物流业信息平台的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帮助向上争取科技、信息、电子商务等专项资金支持。〔县交通运输局、县发改委、县商务局、县住建局、县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节能减污降碳增效行动

落实节能优先方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

1.    全面提升节能综合管理能力。全面实施用能预算管理,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从源头推进节能降碳。完善能耗双控考核制度,严格落实能耗双控约谈、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完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推动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和能源计量体系。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建立跨部门联动的节能监察机制,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阶梯电价等手段,增强节能监察约束力。〔县发改委、会昌生态环境局、县行政审批局、县工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机关事务管理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严格执行电机、风机、水泵、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工业锅炉、电梯等设备的国家能效标准。以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所需农机为重点,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鉴定大纲实施农业机械产品质量检测,控制废气排放。加大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实施力度,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促进农机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通过广播电视、悬挂横幅、电子显示屏、办宣传橱窗、出动宣传车和散发宣传单、行风热线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大力宣传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补贴机具种类、报废条件、补贴标准、补贴对象、申请和操作程序等,进一步提高购机者对农机报废更新工作重要性认识,增强参与农机报废更新工作的热情。综合运用税收、价格、补贴等多种手段,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加快老旧农机报废,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完善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回收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企业和用户,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地见效。〔县发改委、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工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优化第五代移动通信、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科学谋划高耗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切实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推广分布式储能、“新能源+储能”等多样化能源供应模式。提升通讯、运算、存储、传输等设备能效水平,加快淘汰落后设备和技术。积极推广使用高效制冷、先进通风、余热利用、智能化用能控制等绿色技术,推动现有设施绿色低碳升级改造。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管理,将年综合能耗超过5000吨标准煤的数据中心全部纳入重点用能单位在线监测系统。〔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减污降碳协同的管理制度、基础能力。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增强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能源结构、产业布局的引导作用,有序推动重点区域落后和过剩产能退出。紧盯环境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源头,突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主要领域,以“两高”项目集聚度高的园区为重点,推动实施减污降碳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会昌生态环境局、县发改委、县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循环经济降碳行动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碳的协同作用。

1.    深化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以提升资源产出率和循环利用率为目标,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全面推进会昌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推广集中供气供热供水,推动低效产业用地提升改造,实现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促进产业循环链接,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物料闭路循环、物尽其用,切实提高资源产出率。引导园区产业绿色发展,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研发力度,积极推进原料优化、能源梯级利用、可循环、流程再造等工艺技术,推广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加快绿色改造升级,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优化清洁生产审核重点和方式,提高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比例,促进工业生产过程绿色化。〔县发改委、县工信局、会昌生态环境局、县科技创新中心、县教科体局、县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固体废物利用减量化、无害化发展,提升煤矸石、粉煤灰、炉渣、建筑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废利用水平。提升工业固废利用水平,鼓励利用大宗工业固废生产水泥、新型墙体材料、土壤改良剂、复合肥等产品,推动会昌工业园区固废资源化利用中心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强建筑垃圾在公路建设中资源化利用,加快推动会昌县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建设。持续提升利废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大小散乱污企业整治力度,以打造全国氟盐新材料产业基地为重点,严厉打击各类固体废物非法转移行为,全面提升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和全过程监管水平,严格落实全过程环境污染防治责任。到2025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30%,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县发改委、县工信局、会昌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完善资源循环利用法规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各行业固废、建筑垃圾等循环利用配套细则。建立健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网络,合理布局建设“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三级回收体系,大力推广“互联网+”回收模式,实现再生资源应收尽收。建设和完善建筑垃圾、餐厨垃圾等终端垃圾处理设施,加强推动垃圾分类,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强化塑料污染治理,严禁商品过度包装,推广电商快件原件直发,严格落实禁止洋垃圾入境。推动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降低填埋比例。减少污水产生和排放,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加快污水资源化利用研究。加快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能力建设,推动实现医疗废物全收集、全处理,并逐步覆盖到建制镇。到2025年,城乡生活垃圾分类闭环系统基本建成,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维持在95%左右。到2030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进一步提升。〔县发改委、会昌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城管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科技创新引领行动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创新能力,推进绿色低碳科技稳步发展。

1.    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机制。鼓励制定全县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谋划全县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碳达峰碳中和项目,强化政府部门和高校、企业联动合作,共同承担科技研发项目,持续推动全县绿色低碳关键创新技术攻关,加强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应用,将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纳入政府单位和国有企业相关绩效考核。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绿色金融对低碳技术创新支持体系,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的扶持力度,对自主进行低碳转型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县科技创新中心、县教科体局、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人社局、县自然资源局、会昌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加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人才选拔、培养、考核机制,加大对低碳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力度,切实发挥其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中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扩大新能源、储能、氢能、碳汇、碳减排、碳排放交易等领域基础人才支撑队伍,依托江西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急需的关键技术难题,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提前加强人才储备,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会昌县人才孵化城,支持会昌中专设立环境保护类专业并创建一流应用型学校。定期开展政府人员、企业人员、技术人员“双碳”工作能力培训,提升相关人员工作能力,有序高效开展相关工作。〔县委组织部、县科技创新中心、县教科体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委、县人社局、县工信局、会昌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加强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以人才为核心集聚创新要素,开展可再生能源开发、氢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等应用基础研究,加大能源结构深度脱碳、生物质利用、零碳加工流程再造、安全高效储能、固碳增汇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更多行业龙头企业。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降低,加强高品质产品生产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发,积极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着重培养跨部门、跨领域低碳零碳融合创新的潜力。〔县科技创新中心、县教科体局、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住建局、会昌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    加快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加快绿色低碳技术领域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健全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积极推动企业参与绿色技术交易,大力支持通过绿色技术交易市场对接成交技术相关项目落地,通过市场手段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定期遴选一批重点绿色技术创新成果支持转化应用,引导社会投资支持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加大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财政支持力度。依托绿色低碳创新基础较好的产业园区和企业,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试点,充分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县科技创新中心、县教科体局、县发改委、县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固碳增汇强基行动

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全面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和质量,切实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1.    巩固生态系统碳汇成果。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严守三区三线,严禁擅自改变林地、湿地、草地等生态系统用途和性质。全面落实生态功能区划,加强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以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为核心,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生态空间格局,稳定现有重要生态系统固碳作用。全面深化林长制改革,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森林防灭火能力建设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减少森林资源消耗。建立盘活城乡存量建设用地机制,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大力推广节地技术和模式。〔县林业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会昌生态环境局、县应急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以重大工程推动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推进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封山育林等林业重点工程,推进低质低效林改造项目建设,强化森林资源生态功能。深入开展天然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推动会昌县湘江流域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示范工程等建设,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增强湿地储碳能力。坚持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多措并举,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加强废弃矿山综合治理,推动废弃矿山、荒山荒坡、裸露山体植被恢复,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创建。到203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0%以上,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600万立方米。〔县林业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委、县农业农村局、会昌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推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摸清自然空间、自然资源“家底”。加强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的技术探究,系统评估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减排增汇能力。推进智慧林业生态建设,加快建设业务应用管理体系,运用林业综合管理系统、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系统、野生动植物调查系统等有效提升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逐步推进碳汇价值纳入生态保护补偿核算内容。积极落实生态资产与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制机制,探索实践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水权交易制度。〔县林业局、县发改委、县科技创新中心、县教科体局、县自然资源局、会昌生态环境局、县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    推进农业减排固碳。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根本,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升耕地土壤有机质,增强农田土壤固碳能力。促进畜禽养殖场粪便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建设秸秆、粪便等有机废弃物处理设施,全面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三区”。实施化肥减量增效,以粮食生产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为重点,推进氮肥减量增效,推广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有机肥投入,推广节种、节水、节能、节肥、节药的农机化技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持续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和基料化利用。到2025年,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总面积11万亩,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43%,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保持在80%以上。〔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委、会昌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着力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会昌转化为全县人民自觉行动。

1.    加强绿色低碳宣传教育。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广度、深度,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中小学生教学内容,开展校园绿色低碳宣传教育活动,并通过“小手拉大手”宣传活动,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打造绿色低碳宣传平台,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提高公众低碳意识。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社会团体和志愿者的作用,多形式开展“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科普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营造全社会绿色低碳氛围,推动绿色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县委宣传部、县融媒体中心、县发改委、县教科体局、县自然资源局、会昌生态环境局、县气象局、县妇联、团县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动全社会树立和践行文明、节约、绿色、低碳、循环的消费理念,引导节约消费、适度消费,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倡导公众出行优先选择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工具,鼓励拼车或购买小排量和新能源等环保车型,养成低碳环保的出行习惯。完善垃圾分类政策体系,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进一步强化垃圾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广绿色低碳产品,加大低碳产品设计、研发、制造和推广力度,完善认证和标识制度,鼓励企事业单位及个人优先购买绿色低碳产品,减少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深入推进节约型机关、低碳街道、低碳社区、低碳村庄、低碳工厂等试点建设,发挥绿色低碳试点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响应碳普惠机制,将低碳出行、垃圾分类、低碳消费等生活各个方面逐步纳入到碳普惠制,提高公众绿色低碳生活积极性,营造全社会绿色低碳生活良好氛围。〔县发改委、县教科体局、县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县融媒体中心、县交通运输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工信局、县委宣传部、县财政局、县国资委、县市场监管局、县妇联、团县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强化环境责任意识,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占比。鼓励企业加大低碳创新资金投入,提升绿色创新水平。充分发挥全县重点行业国有企业和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

率先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组织落实推动企业低碳发展重要举措。重点用能单位要全面梳理自身碳排放情况,深入研究碳减排路径,政府相关单位协助企业制定“一企一策”减排专项工作方案,推进节能降碳。相关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要按照环境信息依法披露要求,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完善企业碳排放监督机制,督促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生态环保社会责任。〔县财政局、县国资委、县发改委、会昌生态环境局、县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    强化领导干部培训。组织开展领导干部碳达峰、碳中和能力建设专题培训方案,发挥党校和基层党组织干部学习教育平台作用,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讲话重要论述精神纳入干部教育培训重要内容,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对碳减排、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切实提升“双碳”工作的能力水平,推动全县各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县团委、会昌生态环境局、县融媒体中心、县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试点示范创建行动

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各类试点创建工作,总结提炼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零碳低碳发展经验,在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道路上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1.    积极探索创建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结合会昌县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等方面情况,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低碳绿色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统筹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降耗、增加碳汇等工作,协同推进能源、建筑、交通、农业林业、居民生活等领域低碳发展,以乡镇街道(社区)、乡村、产业园区、机关单位等层面创建低碳试点。积极争取纳入第二批碳达峰试点建设,对低碳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先行探索碳中和路径,鼓励提出碳中和先行试点示范建设目标,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县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发改委、会昌生态环境局、县科技创新中心、县教科体局、县工信局、县委党校、县商务局、县国资委、县自然资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持续推进低碳示范工程。总结省内外低碳试点工作经验,开展大型活动“碳中和”示范、碳普惠制试点建设、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研究、“碳标签”产品示范等推动会昌县低碳发展的示范工程。聚焦企业减碳、公众绿色生活、大型活动碳中和、固碳增汇等领域,加强碳普惠制政策研究,制定有地域特色的碳普惠制度,鼓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购买碳普惠核证减排量抵消办公、生产生活过程产生的碳排放。优先在会昌县盐卤药化等特色产业开展CCUS示范项目,有序推动全流程CCUS示范项目建设。〔县发改委、会昌生态环境局、县文广新旅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工信局、县商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管局、县科技创新中心、县教科体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政策保障

(一)探索建立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加强全县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贯彻落实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要求,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根据赣州市制定的区县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年度核算方法和报告制度,推动会昌县能源平衡表常态化开展,探索开展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加快遥感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碳排放监测中的应用,利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实施监测与数据传输,进一步提高碳排放统计核算水平,加强重点排放行业、企业和地区碳排放监测。

〔县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县统计局、县工信局、会昌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气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完善财税金融政策

统筹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碳达峰重大行动、重大示范和重大工程。完善可再生能源发展相关财政、金融、价格政策,强化政策引导、扶持和政策协同。加大政府采购绿色低碳产品支持力度,探索落实绿色金融政策,逐步开展绿色金融资本体系构建,健全绿色产业发展补贴政策,统筹探索绿色发展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按照市场化原则多渠道筹资,支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探索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与金融发展之间架起桥梁,创新产品和业务模式,丰富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为各行业生态环境领域的绿色改造提供有针对性的信贷支持。逐步鼓励推行针对高排放行业的差别电价、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改善政策,促进企业节能降碳改造。有序推广环境污染责任险、森林草原保险、气象指数保险等领域的绿色险种。积极响应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引领企业开展ESG报告披露,做好金融机构、各企业的风险监测、预警与评估工作。〔县财政局、县税务局、县发改委、会昌生态环境局、县商务局、县金融服务中心、赣州银保监分局会昌监管组、县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绿色低碳交流合作

开展绿色经贸、技术与金融合作,持续优化贸易结构,打造开放条件下的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发挥市场优势、产业配套优势,吸引更多绿色低碳相关投资、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流入和集聚。探索落实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与相关支持政策,吸引外资投入清洁低碳产业领域。完善鼓励外资融入我县清洁低碳产业创新体系的激励机制,严格知识产权保护。探索建立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平台,推动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积极开展与高校联合举办的绿色低碳交流会,深化绿色低碳领域合作交流层次与渠道。〔县商务局、县工信局、县科技创新中心、县教科体局、会昌生态环境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发展环境权益交易市场

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关工作,相继开展碳排放配额分配和清缴、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工作。确定全县重点排放企业名单,督促重点排放企业配合做好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工作、积极做好碳排放配额履约和清缴工作。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企业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用能权、绿电等交易,加强市场机制间的衔接与协调。积极开发风电、光伏、森林碳汇、生物质能等自愿减排项目,充分享受碳资产红利。健全监管机制,建立降低市场风险、控制违规操作、维护碳排放交易正常程序的综合监管体系,全面规范用能权交易。利用好森林、湿地、草地、生物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自然资源,开发碳汇、可再生能源、碳减排技术改造等领域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县发改委、会昌生态环境局、县林业局、县市场监管局、县财政局、县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组织实施

会昌县发改委牵头碳达峰相关工作,充分发挥会昌县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全面围绕完成国家、省、市控制温室气体目标任务、重点领域节能降碳、低碳试点建设、碳达峰能力建设和宣传等方面开展相关工作。将碳排放达峰作为“十四五”与“十五五”期间的重点任务,各有关部门、各行业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切实扛起责任。建立健全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和考核机制,将碳达峰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列入各有关部门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内容。加强碳排放达峰的技术支撑。依托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企业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等的扶持力度,研究产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保障碳达峰目标顺利完成。〔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各有关单位及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来源:会昌县人民政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