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碳达峰碳中和-正文

关于印发东兴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东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东兴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东政办函〔2023〕1号

各镇人民政府,市直、驻东兴各有关单位:

《东兴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东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月28日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东兴市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防城港市委、市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根据《防城港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及防城港市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建设边海联动的现代化国门城市,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推进工业、交通、建筑、物流、居民消费等重点领域的低碳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强市。

(二)工作原则

根据国家、自治区以及防城港市低碳发展总体要求,结合本市现状与目标,遵循以下原则。

1.统筹协调、科学发展。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立足我市实际,综合研判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科学确定碳达峰行动的目标、时间表和行动方案。

2.突出重点、系统推进。全面准确认识碳达峰行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加强政策的系统性、协同性。针对排放总量大、增长速度快的行业,科学合理地布置安排任务。一方面能满足国家、自治区以及防城港市的要求,另一方面能够体现出我市在清洁电力方面的优势。

3.稳妥有序、安全降碳。统筹降碳、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稳妥有序地推动碳达峰工作,既要合理降碳,又要保障经济发展需求,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效水平全面提升,非煤炭消费比重合理上升,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大幅增加,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全市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控制在防城港市下达目标范围内,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基础。“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耗能行业能效达到国家标杆水平,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比重进一步加大,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形成,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取得关键突破性进展,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全社会初步形成低碳发展模式。到2030年,全市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控制在防城港市下达目标范围内,力争与自治区、防城港市同步实现碳达峰目标。

二、重点领域及行业的碳达峰行动

(一)能源领域降碳行动

1.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推动建材等重点用煤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技改,加大对高耗能行业的用能考核,严格控制煤炭能耗强度,倒逼高耗能落后产业转型升级,力争达到《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中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标杆水平。对高耗能产业及产能过剩行业严格实行能耗强度控制,其他行业按先进能效标准实行,现有产能能效达标,新增产能必须符合国内先进能效标准。(市发改局、市工信局牵头,市住建局、市商务和口岸管理局、东兴生态环境局、东兴供电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配合推进防城港市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壮大我市绿色能源发电规模;合理利用荒山荒地、盐碱地、滩涂、水面等未利用地及采矿废弃地,探索灵活的土地供应方式,推进各种类型的光伏电站建设,推动光伏与农林经济相结合发展渔光互补、农光互补、风光互补等项目,推进江平镇100MWp光伏发电平价上网项目、东兴冲满风电场等光伏风电项目建设;加大全市产业园区、城乡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发展垃圾焚烧发电,推动城镇垃圾进行分类和收集。积极推广沼气发电,在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建立沼气——发电——沼液沼渣制肥的三位一体大中型沼气工程,适度发展生物柴油、沼气发电和生物质直燃发电,全面提升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到2030年实现非化石能源电力总装机容量59万千瓦以上。(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水利局、江平工业园管委、东兴生态环境局、东兴供电局、冲榄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3.合理调控油气消费。稳步提高天然气供应能力及消费比重,完善天然气管道建设,完善天然气管网布局,实现天然气气源多元化,推进燃气管网向工业园区、乡镇延伸,加快推动城区、工业园区、城乡结合部天然气全覆盖。实施天然气供气工程管网建设续建工程,扩大供气范围,提高供气能力。加快推进天然气储气设施建设,提高储气规模和应急调峰能力,满足天然气用户增长需求。(市城市管理监督局、市发改局、市工信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和口岸管理局、东兴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快构建低碳高效的能源体系。完善能源输送网络,加快现代配电网建设,推动智慧能源体系的建立及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增强非化石能源电力消纳能力,有序推进绿色电力参与交易。优化现有大型电力系统能源供应模式,改善用能模式,就近获取能源,实现低效能源改造,因地制宜利用可再生能源等增加能源供应的多样性。建立健全电力需求侧响应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化方式引导工商用户参与系统调节,引导自备电厂、传统高载能工业负荷、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虚拟电厂等参与系统调节。(市发改局、市工信局、东兴供电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东兴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节能降碳增效行动

1.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推行用能预算管理,进一步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的管控。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与节能监察,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继续推动区域节能评估,适时扩大区域节能评估范围。组织开展工业企业能效水平对标达标活动,推进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节能自愿承诺、能效提升、清洁生产和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等,协调电网企业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将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接入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引导企业提高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挖潜节能潜力。严格能效约束,对标《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发改产业〔2021〕1464号),严格新建项目准入条件。结合单位产品能耗和工业增加值能耗等行业标准情况,对全市重点用能企业开展现场节能监察。(市发改局、市工信局牵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东兴生态环境局、东兴供电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开展节能降碳重点工作。推进城市节能降碳,重点开展建筑、交通、照明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进先进绿色建筑技术示范应用,推动城市综合能效提升。推进园区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降碳,对标国际、国内、行业先进水平,全面开展节能诊断,组织重点用能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工程,鼓励企业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推进生产线节能改造和绿色化升级。制定主要高耗能行业节能技术改造实施方案,按照“一企一策”的要求,指导重点用能企业编制节能技术改造计划。加快推动工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锅炉和炉窑整治等项目实施,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鼓励企业应用节能与清洁生产技术,实施能效提升、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市发改局、市教科局、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机关后勤服务中心、东兴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实施高能耗工业企业能效提升行动,推动落后用能设备淘汰与更新改造,提升工业终端用能设备能效水平。引导全市工业企业,特别是“百千万”重点用能单位提升能效水平,以电机、风机、泵、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工业锅炉等设备为重点,全面提升能效标准。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强化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东兴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采用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模式,探索多样化能源供应。淘汰落后的通信、运算、存储、传输等设施和技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管理,开展能源计量审查。新建的数据中心采取全模块化、预制化形式。构建基站设备、站点和网络三级节能体系,结合人工智能、深度休眠、下行功率优化、错峰用电等技术,实现基站节能。(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教科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东兴生态环境局、东兴供电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工业领域降碳行动

1.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进工业企业节能降耗,着力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高耗能企业的节能降碳工作,推动落后用能设备淘汰与更新改造,提升工业终端用能设备能效水平。将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融入工业生产全流程,以全场景的数字化智能化实现行业绿色转型。依法依规关停退出淘汰类产能,对能效低于本行业基准水平的存量项目,限期分批实施改造升级和淘汰,对不能按期改造完毕的项目进行淘汰。深入开展能效“领跑者”行动,在重点行业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推动重点用能行业持续赶超引领。持续加强“散乱污”企业综合治理,推动工业炉窑综合治理,完成《广西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方案》中的项目治理。完善节能降碳评价考核体系,以信息化为支撑,建立全市工业碳排放监测系统,完善碳排放管理体系。到2025年,全市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化水平显著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产值碳排放量控制在防城港市下达目标范围内。2030年全市9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能耗达到国家标杆水平。(市工信局、东兴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发改局、市教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东兴供电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加快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完善废弃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分选和加工网络,提高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加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推动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力争2025年全部产能达到能效基准水平,部分重点企业达到标杆水平,2030年全部产能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局、市教科局、东兴生态环境局,江平工业园管委、冲榄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进建材行业碳达峰。引导建材行业向轻型化、集约化、制品化转型。鼓励采用电石渣、造纸污泥、脱硫石膏、粉煤灰、冶金矿渣等工业废渣非碳酸盐原料替代传统石灰原料,加快推广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和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技术。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及推广,加强新型胶凝材料、低碳混凝土、木竹建材等低碳建材产品研发应用。推广节能技术设备,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增效。到2025年,通过实施节能降碳行动,建材行业存量企业能效全部达到能效基准水平,能效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到2030年全部产能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市工信局、市住建局牵头,市发改局、市教科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东兴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格执行“两高”项目清单管理制度,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科学评估拟建项目,落实产能置换制度,对能耗量较大的新兴产业,支持引导企业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提高能效水平。确有必要建设的“两高”项目,必须加大对项目必要性、可行性、产业互补性、税收、就业、环境质量等方面的论证,能效必须达到行业标杆水平。(市发改局、市工信局、东兴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暨加强能耗双控联席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5.打造绿色低碳产业园区。以江平工业园区、冲榄工业园区为重点,深入开展循环化改造,推动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开展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鼓励和引进共生、补链项目,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重点园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可再生能源占比指标纳入工业园区考核体系;推动对材料和废弃物的重复、持续、资源化再利用,提升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水平;开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专项行动,加强清洁能源替代工作,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到2030年,自治区级以上重点产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市工信局、市发改局牵头,市教科局、市招商促进局、江平工业园管委、东兴供电局、冲榄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城乡建设领域降碳行动

1.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推广应用绿色建材及装配式建造方式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推广装配式建筑和绿色施工,提高建筑质量和施工标准,提高施工过程中的资源循环利用,推行绿色施工方式。推广节能绿色建材、装配式和钢结构建筑,政府投资工程和大型公共建筑率先采用绿色建材,鼓励相关单位申报绿色产品认证,提高绿色建材的应用比例。大力发展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加强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建设。合理控制建筑规模,落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及新建建筑节能评估审查;推动新建建筑全面实施绿色设计,推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实施。全面推动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鼓励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型墙体材料。(市住建局牵头,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乡村振兴局、东兴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推进既有建筑节能低碳绿色化改造,加强新建建筑节能降碳;开展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点城市建设,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推进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统计及能效公示,完善公共建筑能耗动态监测平台。结合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等,同步实施城镇既有公共建筑和市政设施节能改造。到2030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市住建局牵头,市发改局、市教科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机关后勤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加快先进建筑节能技术、设备、绿色建筑材料的研发和使用,大力推广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碳建筑,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和用能方式,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推广建筑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规模化发展;到2030年,全市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85%以上,城镇可再生能源替换率达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市住建局牵头,市发改局、市教科局、市机关后勤服务中心、江平工业园管委、东兴供电局、冲榄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交通运输领域降碳行动

1.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推广节能运输设备,改善交通用能结构,加速现有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车辆改造或淘汰,以公共用车为重点领域,大力推广节能、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增加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充电站、充电桩)、天然气加气站等清洁能源加注设施,持续提高电动公交车、电动出租车、电动公务车和电动环卫车等的比例。到2030年,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完成防城港市下达目标任务。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城市管理监督局、东兴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体系,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铁路、水运等低碳运输方式,推动公路运输低碳发展,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实施交通示范专项行动,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碳排放统计监测体系,提升城市道路通行效率,完善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严格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制标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运输工具,到2030年公共交通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比例完成防城港市下达目标任务,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60%以上。(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农业农村水利局、市商务和口岸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水路等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构建港口、铁路、公路等立体化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构建以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干,国省道为补充的综合对外交通网络人。大力推进防东铁路、G219防城至东兴段、国门大道建设,加快推动广西滨海公路东兴至江平段、东兴至马路公路、东兴绕城、冲榄工业园至高速公路快车道等建设,完善周边交通路网,主动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陆路通道建设,促进区域合作与互联互通。推动东兴港建设,改善码头集疏运通道条件,助力东兴多式联运发展。(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发改局、市教科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水利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提升交通运输绿色管理水平。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建设完善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建设绿色循环低碳基础设施,推广涉及车辆、道路、照明等交通领域的其它节能降碳技术,继续推广应用电子不停车收费(ETC)系统,鼓励运输枢纽、公路隧道及服务区应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定位道路交通照明设施表面照度或亮度,照度水平与国家标准基本保持一致,杜绝盲目追求高亮度。根据照明效果需要,采用大功率氙气照明、电子镇流器代替电感镇流器等节能技术。(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发改局、市教科局、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农业农村领域降碳行动

1.加快农业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绿色转型,加快绿色高效、节能低碳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继续推动林下经济等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打造有机循环农业产业。健全完善农产品绿色流通体系,加快建设覆盖农业主产区和消费地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突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保障和溯源体系。(市农业农村水利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和口岸管理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乡村振兴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农村能源利用清洁化水平。加快农业农村用能方式转变、提升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用能电气化水平。加快淘汰老旧农业机械,推广农用节能机械设备和渔船,发展节能农业大棚。推进农房节能及绿色化改造,推动城镇燃气管网向农村延伸和省柴节煤灶更新换代,采用生物质能、太阳能、空气热能等解决农房采暖、炊事、生活热水等用能需求,提升农村能源利用的清洁化水平。(市农业农村水利局牵头,市发改局、市教科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乡村振兴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进农业农村固碳增效。强化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土壤固碳能力,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严守5.851万亩耕地红线,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作物碳汇,提升土壤固碳能力。大力推广有机肥料和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农药等的用量,降低碳投入。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固碳农业,大力推进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降低碳排放。在耕地利用强度高的地区,建立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稳定耕地质量,提高耕地固碳能力。提升耕地生态功能,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引导农户种植固碳效益高、固碳成本低的水稻等大田作物。(市农业农村水利局牵头,市教科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乡村振兴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提升海水养殖技术水平,推动渔业绿色协调发展。支持集约化海水健康养殖,加快建设水产养殖良种体系,大力发展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离岸深水海域抗风浪网箱养殖,推广名特优品种高效养殖、节能减排和生态养殖技术。积极推进“蓝色粮仓”和“海洋牧场”工程,在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生态化发展。(市教科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水利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

1.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继续配合推进防城港市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引导基地龙头企业建立资源化综合利用全产业链,加强基地固体废弃物资源集中利用、收贮和运输,最终建成综合利用网络完善、产业循环链合理、技术水平领先、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扎实的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构建工业固体废弃物、农林废弃物及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网络体系,构建形成“钢厂—高炉渣—矿渣微粉—水泥、混凝土”“养殖—沼气—种植”“石灰石—石灰石尾矿—水泥”等产业链。开展节水行动,大力推进农业、工业等重点领域结构性节水,深入开展公共领域节水,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到2030年,全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市发改局、市教科局、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水利局、市商务和口岸管理局、东兴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健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规划建设网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回收利用方式多元、重点品种利用率较高的固废资源综合利用体系。重点抓好废旧汽车、废气电器电子产品、农业秸秆等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培育一批固废资源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建立固废资源交易平台管理中心。建立完善工业废弃物、农林废弃物收集储运体系,提高大宗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综合利用比例。力争到2030年,全市固废资源主要品种平均回收率达到95%以上。(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和口岸管理局、东兴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水减量化资源化。进一步完善全市垃圾终端处理、中端转运、前端收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农村生活垃圾全面实现“村收、镇(乡)运、县处理”的收运处理模式。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实行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提升城乡生活污水收集治理水平,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强农村厕所粪污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到2030年底,全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规模化无害化处理,淘汰简易的镇(村)级垃圾焚烧点。(市发改局、市住市建局、市农业农村水利局、市城市管理监督局、市乡村振兴局、东兴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

1.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制定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引导和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结合自身需求,开展低碳技术研究和应用,聚焦关键技术需求,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交叉融合。鼓励企业与高校、科学院所开展碳捕获、碳利用以及零碳、负碳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等前沿关键技术研究探索。在建材等行业率先开展碳捕获应用。培育和引进绿色低碳技术评估、咨询、研究等中介机构。(市教科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围绕节能降碳和新能源技术产品研发,鼓励企业积极争创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平台,依托重大绿色低碳科技任务和重大创新基地培养发现人才。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鼓励校企联合开展产学合作协同培育人才。(市教科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东兴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

1.巩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湿地、红树林、土壤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充分利用坡地、荒地、废弃矿山等国土空间开展绿化,增加森林、草原等植被资源总量,提高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和整体功能。积极植树造林,恢复林草植被,进一步增强我市生态系统,提升碳贮存和碳吸收能力。依托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重点保护和修复红树林等生态系统,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的碳贮存和碳吸收能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禁擅自改变林田、草地、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用途和性质。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强化森林火灾、有害生物等生态灾害防治,降低灾害对生态固碳能力的损害。(市自然资源局、东兴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农业农村水利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开展森林、红树林、滩涂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加强北仑河等重点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继续推进“蓝色海湾”整治、海岸带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提升海洋生态碳汇能力。(市自然资源局、东兴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农业农村水利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力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补优势,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开展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宣传活动,提高宣传活动的覆盖面,调动社会公众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增强公众的能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积极开展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活动宣传,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进校园、进社区、进单位”“节能低碳绿色生活”等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宣传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加强党政生态文明教育,将碳达峰碳中和知识纳入领导干部培训计划。(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牵头,市发改局、市教科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东兴生态环境局等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增强公众全面节约意识,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强化节能降碳理念,倡导和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向公众全面介绍绿色消费相关知识,引导公众进行绿色消费。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鼓励商贸流通企业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绿色低碳商品有效供给。倡导住房适度消费,鼓励使用环保装修材料,引导城乡居民广泛使用节能型电器、节水型设备。引导生产企业实行“绿色包装”,减少使用塑料制品,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水利局、市商务和口岸管理局、市文广体旅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机关后勤服务中心、东兴生态环境局等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企业按照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绿色管理制度。引导企业积极推广清洁生产,着力节约能源资源,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纳入“百千万”重点用能单位名单的企业要制定碳达峰专项工作方案,推进节能降碳。推动企业按照环境信息依法披露要求,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东兴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政策保障

(一)健全法规文件

主动清理与上级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落实上级出台节能低碳标准计量检测认证体系。大力推行绿色、低碳产品认证及标准标识制度,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检测、评估体系。引导和鼓励开展行业、企业、产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在条件成熟的企业试行开展碳排放、碳汇核算方法研究,并积极申请企业碳排放单独核算。推动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碳排放实测技术领域的应用,提高统计核算水平。(市发改局、市教科局、市工信局、市司法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水利局、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东兴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动碳市场交易

积极参与全国、全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尽快摸清我市碳汇及碳排放情况,在不增加财政负担,不增加企业碳排放支出的前提下,积极配合防城港市建设碳汇交易中心。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推进设立生态资产与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继续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和以环境治理效果为导向的环境托管服务。(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水利局、市招商促进局、市机关后勤服务中心、东兴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双碳工作专班负责牵头制定全市碳达峰相关文件,推进全市碳达峰相关工作,统筹协调解决碳达峰相关问题;市级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碳达峰行动总体工作,审议重要成果,协调和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生态环境部门会同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开展具体工作,跟踪重点领域及行业碳排放达峰行动的总体进展。市双碳工作专班要指导各镇、各部门、各重点企业科学合理制定实现碳达峰分步骤的时间表、路线图,督促将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市双碳工作专班负责)

(二)强化目标责任考核

加强对碳达峰目标完成情况评估、考核,明确各领域、行业主管机构的责任清单,明确重点区域责任清单,健全责任体系。实行碳达峰行动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并建立年度重点工作进展报告制度、中期跟踪评估机制,将碳达峰行动年度报告、中期评估和考核结果作为对重点行业主管单位领导班子、各镇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市双碳工作专班牵头,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资金支持

根据本方案提出的目标和主要任务、重点行动等,构建多元化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企业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等的扶持力度。(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人民银行东兴市支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能力建设

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开展低碳发展能力建设培训工作力度,对相关领域管理人员和技术支撑队伍定期开展培训,鼓励重点排放行业和区域协同开展碳达峰目标和路径研究,保障本方案顺利实施;通过国内外合作研究、培训考察、交流研讨等方式,积极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市双碳工作专班牵头,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来源:东兴市人民政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