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碳达峰碳中和-正文

关于印发《石鼓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石鼓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石鼓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石政发〔2023〕6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直机关各单位,驻区市属各单位:

现将《石鼓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石鼓区人民政府

2023年12月1日

(此件主动公开)

石鼓区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贯彻落实《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湘发〔2022〕5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湘政发〔2022〕19号)和《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衡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衡政发〔2023〕6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石鼓区碳达峰行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明确全区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总体部署、分类施策。以国家、省市碳达峰行动顶层设计为指引,坚持全区统筹一盘棋,加强总体设计,整体部署,分类施策,明确责任,系统推进。在总体推进全区碳达峰工作的同时,结合石鼓区工作实际和发展特色,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园区、绿色低碳社区、绿色低碳企业、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形成示范效应。

2.坚持稳妥有序、系统推进。注重协调推进,统筹好发展与减碳,整体与局部、刚性与弹性、短期与中长期的关系,注重各项工作的协同配合,通过从关键领域和行业入手,进而带动全局性的变革。通盘谋划、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统筹好发展、安排好制度,有序实现清洁低碳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安全替代。

3.坚持双轮驱动、共同发力。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科技、产业和制度创新协同并重,增强科技对实现碳达峰的重要支撑作用,深化能源生态文明等领域体制改革,形成有效的绿色发展体系。

4.坚持风险可控,安全降碳。合理确定全区碳达峰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杜绝一刀切、运动式、口号式降碳,及时正确掌握上级政策,把握工作节奏。处理好节能降碳与保障能源安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障群众生活和经济平稳运行的关系,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积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项目、机制建设和能源革命。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全区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工业等重点行业企业用能效率显著提升,煤炭消费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石化能源消费基本稳定,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供给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绿色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节能环保理念进一步普及,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生态空间安全格局基本形成,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生态环境水平进一步提升,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绿色宜居。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4%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确保完成市下达目标,为实现碳达峰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时期,全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实现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取得重大进展,清洁安全低碳高效的能源体系基本建立,低碳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创新突破,绿色节能生活方式成为主流选择,绿色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健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GDP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完成市下达目标,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

二、重点任务

结合区域实际,重点实施“碳达峰十大重点行动”,系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一)产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发挥产业结构优化对碳达峰的支撑作用;抢抓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新旧动能转换机遇,突出重点行业节能减排降耗,加快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服务业高效绿色发展,发展新兴低碳绿色产业,推动产业领域碳达峰,加快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1.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严格落实国家政策,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严格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严禁新增钢铁、散装水泥、沿江化工企业新建扩建或搬入。充分利用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技术等综合标准,全面排查在建和在产项目,在严格执行环保评价的基础上再度开展能效和碳达峰的评价,对能效水平低、污染高的企业和项目进行停工整改,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组织开展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电价政策执行情况等的专项检查和监察,对能效未达标的项目进行改造升级。到2025年,全区重点行业落后产能基本淘汰出清。(区发改局、区科工信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自然资源局、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2.推动工业行业有序达峰。以盐卤化工、新材料、机械、建筑行业为重点,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推动集中式供气供热,推动石化化工原料轻质化。优化产品结构,促进石化化工与冶金、建材、化纤等产业协同发展,加强炼厂干气、液化气、氢气等副产气体高效利用。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生产、认证和应用推广,加强新型胶凝材料、低碳混凝土、木竹建材等低碳建材产品研发应用。推动化工原料轻质化、优化产品结构,加强企业副产品高效利用。(区科工信局、区发改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自然资源局、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3.推动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率先达峰。突出园区引领作用,协调制定和出台天雁产业园碳达峰碳中和规划,以创建“绿色低碳示范园区”为抓手,开展园区能源消费方向排查,重点企业碳排放普查,综合施策,推动实现园区产业发展、能源利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的绿色可持续运行。对制造业重点企业实施碳达峰一企一策,对天雁机械等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开展循环化改造,鼓励企业转变用能方式,推动蒸汽体系能量梯级利用、汽轮机改造。严格化工项目绿色低碳准入,合理安排富而康、广通沥青建设时序,严控新增其他非主导化工生产能力。积极推动化工企业向化工园区和三类工业用地聚集。推动企业转变用能方式,推动蒸汽系统能量梯级利用、汽轮机改造,鼓励以电力、天然气等替代煤炭。鼓励建材企业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区科工信局、区发改局、区生态环境分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4.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新动能。“以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和绿色化”为发展方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打造商贸物流、文旅康养两大主导产业和金融服务、绿色建筑、智能制造、都市农业四大重点产业的“2+4"现代产业体系。聚焦工业倍增目标,着力补齐工业短板。支持天雁科创技改项目建设,鼓励富而康、韵翔电机、云婷精密等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施“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动,持续推进天雁产业园建设。提标赋能智能制造产业。以应急装备制造产业园跻身先进制造示范基地,依托新型中小工业园区,布局建设应急装备制造产业园,大力发展综合应急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到2025年末,全区产业基础能力明显提升,产业优势更加突出,产值规模、价值链增值、企业链协同、供应链安全、空间链协调取得长足进步,现代产业体系的主导地位显著提升,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升到50%左右,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和转型发展。(区科工信局、区发改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财政局等按职能分工负责)

专栏:新材料工业重点领域低碳转型工程

项目内容具体措施
新材料行业有序推进三高益卤化工产业产能搬迁,支持富而康企业年产2000吨新型环保材料扩大现有产能,去产能,降成本,鼓励优势企业兼并整合,支持龙头企业打包上市,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二)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

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导向,推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减碳的协同作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1.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发展。推动建立新型制造产业园,着力引进先进装备、智能制造、研发设计等企业落地发展,构建有利于原料、产品、供应链、产业链循环利用的生产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开展清洁能源替代改造,提高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高能源管理利用水平。推行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和技术集约化,推广集中供气供热供水,综合提升工艺技术水平和节能降碳效能。合理组织循环化改造,推动产业循环式组织、企业循环式生产,提高资源产出率。(区科工信局、区发改局、区生态环境分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2.健全资源循环和体系。结合石鼓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实施绿色建筑垃圾回收加工综合利用生产线项目,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推行智能回收终端和产业化。结合物流基地建设规范管理的跳蚤市场,促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家用电器、电子设备再制造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废有色金属、钢铁、塑料、机车、家电、电池、轮胎、木制品,纺织品等的集中处理和分类利用,引导再生资源加工利用项目发展。积极参与衡阳国家级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鼓励支持中亿汽贸城集聚循环式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销售基地建设,打造湘南地区集汽车销售、汽贸配件、汽车维修、回收利用等汽车贸易全链条循环经济发展基地和服务中心。加快湖南高速衡阳物流港建设、华辰物流园引进仓储物流产业上下游配套发展。放宽限制并规范管理废旧物资回收车进城和进小区。统筹布局资源循环利用基础设施,实施垃圾分抹中心建设、垃圾收集站改造、智能垃圾分类设施及车辆采购,形成废旧物资回收点、交投点、中转站、分类中心体系,推进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与垃圾分类网点两网融合。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区发改局、区商务局、区科工信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城管执法局等按职能分工负责。)

3.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禁止、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使用,推广使用传统塑料替代产品。加强快递包装绿色治理,推行绿色包装,推动电商、物流企业与生产商合作,实现重点品类快件原装直发。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和源头减量,将城乡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减量化处置工作纳入文明创建和乡村振兴考核考评体系。鼓励旅游住宿行业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提供,餐饮经营单位推行光盘行动,政府机关鼓励使用再生纸制品,加速推动无纸化办公。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百村提升行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到2025年城镇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生活垃圾资源化比例提升至60%左右。到2030年,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实施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比例提升至70%。(区发改局、区商务局、区科工信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城管执法局等按职能分工负责)

专栏二:低碳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工程

项目内容具体措施
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推进石鼓区全区垃圾分类试点建设。
天雁科技创新及技改项目新建研发中心,新建一条涡轮转子机加线、填平补齐现有汽油机增压器装配线、气门机加线。
绿色食品科技创业园建设绿色食品科技创业园,打造集食品加工、电子商务等服务于一体的创业园区。
华侨城文旅综合体占地面积约13平方公里,建设新三馆项目:湘军水师船厂遗址公园;草桥风情文化街项目;湘江之门项目、欢乐童年、欢乐海洋项目等。

(三)能源绿色清洁发展行动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基础。化石能源消费是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保障能源安全、能源价格稳定的前提下,要妥善处理好降碳和能源保供的关系,严控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推进能源消费来源绿能转换,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1.推进煤炭消费结构优化。有力、有效、有序压减煤炭消费总量,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优化煤炭消费结构和空间布局。除上级规划布局的煤电项自外,原则上不再新增煤炭消费。对化工、新材料等涉煤行业开展对标技改,督促企业在“于四五”期间全面实现主季煤改电和煤改气工程。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巩固散煤治理成果,主城区全面完成燃煤锅炉拆除和清洁能源替代,农村地区现有居民煤炭利用要避免散煤化,完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和综合管理方案,落实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应急体系,实现大气主要污染物的协同减排和控制。2025年前全区煤炭消费总量达峰并逐步下降。(区发改局、区商务局、区科工信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城管执法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按照“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宜建尽建、创新利用”的总体思路,推动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积极探索开展区域智慧能源建设。加强盐卤矿区浅层地热能开发应用和江水源热能开发利用的支持力度,开发湘江水源热泵示范项目应用。推进一批农村集中式生物质能源设施有效利用。(区发改局、区水利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拓展提升能源供给能力。改善能源供应结构,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构建以电网、气网为主的能源网络,形成安全、可靠、清洁、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以“气化湖南”工程为依托,全面参与“气化衡阳”工程,保障居民、工业及商业用气需求广,实施市长输管线末站搬迁项目和农村燃气管道项目,优化天然气消费结构,拓展天然气工业消费市场。加大清洁能源普及力度,推进天然气管网及配套LNG应急站建设,推动天然气长输管线未站搬迁工作,进行管线安全降压,保障市民用气安全。推广天然气三联供项目,引导机电、化工等企业利用天然气。合理控制汽油消费增速,有序压减柴油消费量。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提高成品油终端消费利用效率,因地制宜推进生物柴油。实施能源替代,加速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汽车。积极参与油气领域市场化改革。(区发改局、区农业农村局、区自然资源局、城管局)

4.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以特高压、超高压为骨干网络,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积极推进规上工业企业接入宁电入湘衡阳段和华中交流特高压环网大幅提高绿电引入和受纳能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构建结构清晰,灵活可靠,国内一流的城乡配电网。提高能源应急储备能力,确保能源安全运营。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城网改造10万伏及以下中低压配电网络:改造11个行政村农网线路;推动电网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满足电动汽车、5G基站、分布式能源等多元用户需求。提高新能源应用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强化覆盖城乡及主要通道的新能源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网。(区发改局、区农业农村局、区自然资源局、区城管执法局、国网衡阳城区供电支公司负责)

5.积极参与能源机制体制改革。对重点行业和企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用能预算管理制度。鼓励区域企业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用能权及绿色电力交易市场。积极融入全市清洁低碳能源资源普查和信息共享平台,推进农村可再生能12源开发、衡阳综合能源服务和能源开发利用机制建设。(区发改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生态环境分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专栏三:能源保供示范项目工程

项目内容具体措施
农村电网提质改造项目完成全区建制村电网改造升级任务。
市长输管线末站搬迁项目将天然气长输管线末站由珠江帝景山庄搬至灵官庙村,进行管线安全降压,保障市民用气安全。
农村燃气入户工程在角山镇建设农村燃气工程,实现农村燃气入户。

(四)节能减污降碳行动

1.提升节能管理能力。严格落实能源双控制度,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坚持节约优先、效率优先,严格控制能源消费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并适当增加弹性管理。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加强节能监察。开展重点片区、园区区域节能评估,把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把好节能降碳关。加强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降耗。实施全区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方案,组织区直、二级公共机构单位开展能耗监测和节能改造。积极推动公共机构内部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节能监察机制,加强部门联动,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绿色电价等手段,增强节能监察约束力(区发改局牵头、区科工信局、国网衡阳城区供电支公司、区住建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进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化工、新材料等重点行业节能改造。加强工艺技术路线优化、高耗能设备改造、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智慧管理等节能改造,持续开展原料清洁替代、生产过程三废无突破口化处置,废物资源化利用等减污协同增效改造。根据国家淘汰用能设备目录,推广节能高效设备,完善用能设备淘汰工作细则和流程,坚决淘汰落后用能设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监管,制定和实施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监察计划。开展工业重大节能专项监察和节能终端服务行动。严格落实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措施,积极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接入及相关系统实施建设。实施重点用能设备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构建完善安全、节能、环保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区科工信局牵头、区发改局、区市场监管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根据全区实际需求,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统筹谋划、科学配置数据中心、5G基站、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蜂巢”调度指挥中心等数字新基建项目的节能改造与监督。强化新基建项目节能管理,推广高效制冷、先进通风、余热利用和智能感知等一系列绿色技术应用,提高现有设施能源利用效率,有序推动存量数据中心节能改造升级。(区发改局、区科工信局、区住建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构建以碳减排管理为核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体系,统筹协调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减排。实施湖南华翔建材环保升级改造项自、广通沥青生产线环保设施设备项目落实生态红线和分区环境管控,强化“三线一单”应用,在高耗能行业和产业集聚区推广第三方碳排放核查和节能管理三方服务模式。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完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和综合管理方案,落实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应急体系,实现大气主要污染物的协同减排和控制。到2025年,全区空气质量基本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在90%以上。(区生态环境分局、区科工信局、区发改局、区住建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

1.发展绿色建筑产业。加快老城区改造提升,实现功能提升、品质提升、形象提升;加快新片区开发建设,全面提速二环北路沿线、华侨城片区、雁栖湖片区、虎形山片区、华耀城片区建设步伐,建设一批高端商业和地产住宅,打造宜居宜业宜创宜游的城市环境。依托科技进步,综合运用节能、节水、节材、环保、低碳和互联网技术,提高住宅工程质量,建设绿色建筑、智能家居、智慧社区,发展与现代宜居城市相协调的低碳、生态、舒适的高品质住宅。加大房地产业与文化、旅游、养老、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增加功能性地产供给,培育新型房地产业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25年末,形成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城市功能相匹配、与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城镇化水平相匹配、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建筑产业发展格局,推进第四代住宅发展,培育一级资质建筑施工企业5家以上,力争绿色建筑产业产值达60亿元。(区住建局、区发改局、区科工信局、区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页责

2.推动城乡建筑绿色高品质发展。全面推进绿色建筑高品质发展,强化建筑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完善绿色建筑管理制度,将绿色建筑要求在项目立项、方案审查、规划许可、设计审查、施工许可、现场监管和峻工验收等各个实施阶段落实到位。积极推进装配式发展,落实《湖南省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管理办法》和《衡阳市建筑节能材料(产品)公示制度》和绿色建材产品自录公布制度,规范绿色施工、绿色运营化标准建设,提高新建绿色建筑比例。到2025年,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到30%以上,社会投资项目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达50%以上,城镇绿色建筑中使用绿色建材产品的比例达到70%。(区住建局、区发改局、区科工信局、区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强建筑能效管理水平。推进绿色低碳建筑,对既有居住建筑开展节能改造,对人民街道、青山街道、潇湘街道、五一街道、合江街道、黄沙湾街道等范围老旧小区,来雁新城、西湖公园、西湖老于所、雁栖湖等栅户区的改造和城区危房改造。实施以建筑门窗、外遮阳、提升植被覆盖,增设充电桩为重点的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推动机关事业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节水,实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工程。强化建筑用能及计量管理,推行建筑能耗测评标识和能耗限额管理。(区住建局、区发改局、区科工信局、区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产可再生能源建筑技术应用。积极探索建筑光伏一体化发展,对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项目强制采用一种可再生能源技术,提高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水平。推广使用太阳能、空气能、地热能、污水热能,储能技术、智能微网和智慧控制系统在建筑施工建设和运行中的应用,适当建设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为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结合新片区开发建设,推进建筑用能个性化、自然化、健康化和智能化。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消15%以上。(区住建局、区发改局、区科工信局、区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推动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结合乡村振兴,加强乡村绿色低碳建设,看力建设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高品特色小村庄。加快可再生能源、节能节水设备、高效保温墙体材料的应用。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提升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推动实施农村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在农村地区升展适用节能技术、低能耗建筑示范。优化建筑布局规划,适当推广两户和多户并联布局形式,提高用地效率和能耗节约水平。(区住建局、区发改局、区科工信局、区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绿色低碳交通工程

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和综合物流体系,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确保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

1.建设绿色高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低碳化。参与实施公交都市建设,提高城乡公交盖率和新能源公交车比例。加快区域交通规划建设,完善城乡公路网络体系,加强城区、集镇、村舍间的交通联系,改造升级全区城乡道路。推进城市道路改造提升,以主次干道为重点,逐步完善道路网络,提高交通能力。加快北三环等市政路网建设。完成水湾南路、松木路、茅茶亭路、长湖街、甘木路、江岭路、蒸水北堤、来雁西路建设。全面拉通惜香路、红湘北路。积极推进长丰大道北延。抓好蔡伦大道北段和107国道朝阳段提质改造。全面拉通乡村旅游环线,继续抓好农村道路提质改造。推动华耀城、华源建材市场、万居家居市场、中湘五金机电市场、中亿汽贸城等专业市场和华辰物流园、湖南高速衡阳物流港、京东物流园和物流企业调整优化货运结构,逐步减少重载柴油车在大宗散货长距离运输中的比重,促进集装化、厢式化、标准化运输装备应用。(区发改局、区科工信局、区住建局、区城投、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2.推进清洁绿色交通运输装备应用。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18-运输领域应用,组织实施高效清洁运输装备推广工程。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协调推动城市公共汽车、出租车和网约车间应用新能源车辆。完善充换电站、充电桩等公共交通场站配套设施,推动公用车和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提非营化交通领域运输设备低碳化水平。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试点,试行快件运输物流领域无人车应用。(区发改局、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3.推进绿色交通治理。开展区域绿色交通科技、管理体制创新,深化低碳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新能源应用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车框相随、开放通用、标准统一、智能高效”的充电设施体系。协调推动融入全市公交专用道、公交场站、停车场、客货枢纽建设。全面清理僵户车”,集中开展交通间同题顽瘤疾整治行动。到2025年,新建新能源汽车充电站10个以上,充电桩2000个以上,重要公共设施和场所充电、换电设施普及比率达100%。(区发改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4.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构建以碳减排管理为核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体系,统筹协调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减排。实施湖南华翔建材环保升级改造项自、广通沥青生产线环保设施设备项目落实生态红线和分区环境管控,强化“三线一单”应用,在高耗能行业和产业集聚区推广第三方碳排放核查和节能管理三方服务模式。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完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和综合管理方案,落实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应急体系,实现大气主要污染物的协同减排和控制。到2025年,全区空气质量基本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在90%以上。(区生态环境分局、区科工信局、区发改局、区住建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生态固碳提升行动

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生态修复,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有效发挥森林、湿地等的固碳功能,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1.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工程,整体性提升生态系统功能,构建生态保护格局。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天然林保护、低质低效林改造等工程,不断优化生态功能,改善林种结构,做到优地优用、森林提质。到2025年,林地保有量保持在2812公项左右。通过实施退耕还湿、小微湿地建设和湿地保护修复,进一步建好横江湿地公园、松梅湖湿地公园和雁栖湖公园。开展角山镇污水处理配套管网项目、雁栖湖水域截污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污水管网建设项目建设,对雁栖湖、松梅湖黑臭水体进行治理,保护好湘江、蒸水、杉旭河、旭东河、三板桥河、横江河等重要河流,开展流域治理。对入河的生活污水、养殖废水、农业生产废水等进行治理及河堤生态修复。加强城乡生产生活空间内公园、绿岛、绿地、绿道的规划建设,加快主要铁路、公路、河流水系沿线景观道建设,建设网络化生态廊道。积极开展森林、湿地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开展雁栖湖岛内土壤治理修复及提质工程、原市制革厂污染等地块涉重金属污染治理,提升土壤治理能力。(区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发改局按职能职责负责。)

2.大力推进农业减排固碳。天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推进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等低碳农业模式。以石鼓区蔬菜产业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山水莲花等都市农业为重点,以角山为重点区域,加强充分利用区域内土地、山水、特色农业资源,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保育建设,提升土壤有机碳储量。推广秸秆生物降解和还田,精准耕作技术和少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实施化学农药减量替代行动,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强农膜污染治理,降低农业排放。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农产品物流、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打造旅游环线、衡角公路、云角公路、山水莲花、香樟苑、三星蔬菜基地、和平“三黑”基地、兆祥四季果园、青月山庄、云飞农业、蓝美乡侬园等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全力推进4A级旅游度假区和农旅融合示范区建设。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广村级生活污水小型化处置设施与人工湿地、小型湿地公园建设结合模式。实现退耕还林还湿净化,增强生态储碳能力。(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区自然资源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发改局按职能职责负责。)

3.参与建立碳汇补偿机制。积极争取市级支持,对农业固碳、林业湿地保护通过政府投入给予碳汇补偿的方式给予抚育、管护补助,通过经济手段引导构建林农碳汇货币化实现机制。(区财政局牵头,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局按职能职责负责)

专栏五:生态保护修复增碳固汇工程

项目内容具体措施
种植业示范提质将山水莲花、蔬菜产业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云飞农业园、乐富蔬菜生产示范园等农业产业基地打造成富民产业,同时提高绿色碳汇能力。
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三板桥河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综合整治、蒸水入湘江口片区、杉旭河流域石鼓段、横江河流域石鼓段等水生态治理项目,实施横江湿地综合利用、松梅湖湿地项目提高湿地保护水平。
生态环保实施角山镇污水处理配套管网项目、雁栖湖水域截污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石鼓区污水管网建设项目等水生态治理项目;雁栖湖岛内、华侨城等区域土壤修复工程。

(八)碳达峰科技创新行动

坚持科技创新在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突破引领作用,积极参与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拓宽市场化应用,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

1.打造绿色低碳技术和人才集聚高地。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为引领,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先导,加强与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商职业学院等高校的合作,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与现代产业学院,合力解决碳达峰碳中和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支持天雁科技创新及技改项目新建研发中心、应急装备产业新建研究中心新建低碳新型生产线、装配线。鼓励企业开展研发创新。(区发改局、区教育局、区科工信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2.参与低碳大技术研发攻关。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鼓励高校、企业面向低碳领域实现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开展科技创新。支持优势工业企业创设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开展能源结构深度脱碳、生物质利用、零碳工业流程再造、安全高效储能、固碳增汇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区科工信局、区发改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教育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3.加强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在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的应用。从财政、税收、人才、金融等方面加大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生态。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的商业模式研究。积极开展能源回收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智能电网、氢能产业、装配式建筑技术等领域示范项目和规模化应用。落实国家技术与装备淘汰目录,推广两型产品政府采购标准体系。(区科工信局、区发改局、区生态环境分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九)低碳生活方式推进行动

着力打造低碳文化基地,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简约适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营造绿色低碳社会氛围,引导政府、企业和全民自觉参与低碳生活方式。

1.倡导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推进绿色家庭、绿色商超、绿色产品的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制度。制定全区低碳生活指南,引导市民购买小排量、新能源等环保车型。扩大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开展低碳生活创建活动,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积极引导合理饮食,倡导居民购买当季、当地食品。推广绿色低碳居住,减少无效照明,提倡家庭节约,构建低碳膳食结构,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组织实施“光盘行动”。实施低碳产品惠民政策,鼓励和引导消费者购买低碳节能产品,大力支持和引导共享经济发展。深入推进绿色节能商场、绿色建筑创建行动,评选宣传一批优秀典型。提倡绿色出行,发展轨道交通,提升轨道交通出行比率,开展“无车日”主题活动,合理引导市民选择。到2025年,城市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50%,到2030年不低于70%。(区发改局、区机关事务和接待中心、区住建局、区教育局、区生态环境分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2.加强低碳宣传教育。广泛运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媒体,开展低碳生活宣传活动和科普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设碳达峰碳中和科普教育课程,倡导绿色碳教育,形成浓厚的绿色低碳生活氛围。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教育体系,同步开展节能、节水、低碳、绿色、环保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不断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局、区教育局、区生态环境分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3.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倡导企业实施绿色采购产品和绿色办公,广泛使用低碳、循环、再生、有机等绿色认证产品。重点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制定重点企业的碳达峰专项工作方案。组织企业开展碳达峰专业化系统化培训。(区科工信局、区发改局、区生态环境分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4.加强党员干部培训。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和党员轮训的重要内容,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内容列入中心组学习内容,分阶段、分层次开展碳达峰碳中和业务骨干培训,举办各类形式的双碳大讲堂。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认识。尽快提升从事绿色低碳发展相关工作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按职能分工负责)

(十)碳达峰示范引领行动

统筹推进节能降碳各类试点示范建设,探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最优路径,以试点示范带动各区域、各行业、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以低碳工程带动低碳片区建设,以低碳片区为示范助推低碳城区建设。

1.开展低碳改造重点工程建设。开展重点行业的低碳化改造,适度部署一批行业、企业减污降碳示范工程,探索建设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示范项目。在来雁新城等新开发片区建设一批低碳示范推广项目,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区发改局、区生态环境分局等按职能分工负责)

2.推动零碳试点建设。推动华翔建材、天雁机械创建低碳工厂和企业。鼓励引导基础较好的街、社区、村开展零碳示范试点创建。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试点园区、企业和示范区给子支持,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区发改局、区生态环境分局等按职能分工负责)

3.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充分挖掘湘江流域、角山等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和品牌价值,在生态产品实现价值试点方面向上争取支持,探索兼顾生态保护与协调发展的共同富裕模式。(区发改局、区农业农村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财政局、区自然资源局等按职能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落实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将碳排放基础统计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体系,对区“十四五规划明确的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等五项绿色发展约束性指标进一步分解责任,落实考核,确保实现规划目标。落实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构建与碳排放核算相匹配的基础统计体系。健全和落实区域和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基础统计报表制度,健全能源计量、统计、监测制度体系和能源消费统计指标体系。推动遥感、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碳排放监测中的应用。强化能耗在线监测服务功能,推动能源和碳排放统计信息资源共享。在区统计局设置和加强环资能源统计机构,强化统计队伍和信息化体系建设,定期开展统计人员业务培训,推进碳排放实测技术的发展。(区发改局、区统计局、区科工信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自然资源局、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能分工落实)

(二)建立和落实节能降碳政策标准

参与制定和实施全市统一的涵盖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林业、金融、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各方面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政策。完善能耗双控制度,着力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升级,开展能评、碳评等前置性审查。建立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优化项目准入制度,新上项目必须符合市、区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布局,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一律不审批核准限制类和淘汰类新建项目。(区发改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科工信局等按职能分工负责)

(三)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

统筹节能、生态环保等领域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碳达峰碳中和重大行动、重大示范和重大工程。区财政设置碳达峰碳中和专项预算,并每年适当增加。积极对接国家、省市新能源开发利用价格支持、生态环资类预算内资金和专项债券。完善绿色“两型产品推广和消费政策。落实税收政策绿色低碳导向。大力支持开展气候变化投融资,发展绿色贷款、绿色股权、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鼓励金融机构对区域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挂牌融资和再融资。(区发改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科工信局等按职能分工负责)

(四)参与环境权益交易市场

督促区内重点排放企业做好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碳排放配额履约和清缴,加强对重点排放企业和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管,积极推动区域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施用能权、绿色电力证书等交换易制度。积极鼓励企业利用国家自愿减排管理平台,推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区发改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科工信局等按职能分工负责)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问题,指导区相关部门和行业开展碳达峰行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和领导小组要求,切实负责责任,扎实推进相关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发改局,由发改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要切实做好与省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汇报衔接,争取上级支持,要定期对各地区和重点领域工作进展进行调度,督促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落实部门责任

各部门、镇街要切实打起政治责任,按照本方案确定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着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和重大问题要及时向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报告。鼓励符合条件,基础较好的镇街自加压力,主动开展低碳重点示范,对相关示范项目在前期方案编制、重点项目建设方面区财政给予一定比例奖补。

(三)落实目标考核

完善考核机制,实行能源双控和碳排放指标同管理、同分解、同考核,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将各镇街、部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每年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碳达峰目标任务年度评估。强化监督考核结果应用,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单位实现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

(四)提升工作能力

各领域相关部门要加强人员配备和职责分工,提升统筹协调能力,强化管理力量。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宣讲、考察交流、课题研究。加强双碳相关专业智库或专家库建设,持续加强双碳技术支撑力量。

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来源:石鼓区人民政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