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吉首市炭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吉首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吉首市炭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吉政发〔2024〕2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吉首经开区管委会,市德夯管理处,市直有关单位:
现将《吉首市炭达峰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吉首市人民政府
2024年2月20日
吉首市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有力有序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发〔2021〕36号)、《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021〕23号)精神、《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湘发〔2022〕5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湘政发〔2022〕19号)和《湘西自治州碳达峰实施方案》(州政发〔2023〕7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讲话精神及湖南系列讲话指示精神,贯彻省十二次党代会的新思想新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中长期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我市聚焦打造武陵山区生态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建设州域经济核心增长极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以“三高四新”战略为引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各领域协同减碳为抓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二、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承接产业转移取得阶段性成果,优势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工业企业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煤炭、成品油消费比重稳步下降,天然气消费规模加速扩大,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大幅提高,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持续完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以上,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完成州下达目标,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9.64%的水平,为实现碳达峰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优势产业全面完成改造升级,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绿色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基本形成低碳生活氛围。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2%以上,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完成州下达目标,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三、重点任务
重点实施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促进节能降碳协同增效、构建绿色低碳产业格局、提高低碳集约建设水平、建立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开展科技创新降碳、巩固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推广绿色金融广泛应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
(一)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
1.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结合吉首市资源禀赋和开发利用实际,积极发展新能源项目。充分利用峒河干支流水力资源,加强小水电建设。适当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及光伏发电互补项目,推进新能源在建筑、供热制冷、交通及居民生活等领域的融合,逐步推进太阳能光热利用,浅地层岩土冷热资源利用,空气冷热资源利用等。严格按照环保标准和环境承载能力,提高吉首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运行规模,提高垃圾处置能力。因地制宜开展生物质就地化利用和沼气利用,充分发挥地热能优势,在城市大型商场、办公楼、酒店等建筑推广应用热泵,发展地热能和分布式能源。到2025年,新能源供应总量在能源消耗总量中的占比达到15%。(市发改局、州生态环境局吉首分局、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林业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1 新能源利用“跃升”工程 |
建设内容: (1)适当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进风力光伏互补发电系统、光伏屋顶工程。鼓励第三产业和工业企业长期出租或自利用单位车间屋顶,投资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建设企业内部微电网;实施“万户屋顶光伏行动”,农民利用自家屋顶实施5kW户用型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 (2)提高吉首市垃圾发电项目运行规模和垃圾处置能力。建设两条500吨/天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生产线,年处理生活垃圾36.5万吨,配置500吨/天机械炉排炉两台、2万千瓦汽轮机发电系统及配套设施。 (3)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鼓励发展生物质发电、沼气发电;回收利用农村秸秆,引导资金投资建设一批规模以上的生物质燃料颗粒、生物质制气生产企业;充分利用养殖废弃物,鼓励规模养殖厂回收利用养殖废物生产沼气。推进生物质制车用燃料。 (4)鼓励发展太阳能热水及空气源热水系统。新建、改建、扩建12层及以下的居住建筑,鼓励统一设计和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学校食堂、医院、酒店等采用太阳能或空气源热水系统。 (5)吉首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应用项目。利用丰富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系蕴含的浅层地热能源进行供暖、制冷。住宅类,含住宅小区,计划开发500万平方米;公用建筑,含学校、医院、政府办公等,计划开发利用面积100万平方米。远景规划开发1500万平方米。 (6)推广地源/水源热泵技术。鼓励商贸商场、医院、宾馆酒店、办公楼等楼宇建设地源/水源热泵冷水机组。加快在峒河沿岸利用水源热泵技术为沿河片区建筑集中供冷供热。 |
2.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
降低化石能源比重。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控制重点行业的化石能源消耗总量,促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扩大清洁能源使用量。推进“以气代煤”“以电代煤”工程,综合运用燃料清洁化、热电联供和集中供热建设等措施,推进小型工业锅炉更新替代。加快城镇天然气管道建设,扩大燃气管网覆盖范围,城区天然气覆盖率达到90%以上,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在具有冷、热、电需求的大型企业、商业中心及交通枢纽等推广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完善燃气输配系统与燃气价格调整机制,提高管道燃气用户数量,加快LNG调峰站建设,加快市政天然气管线建设,到2025年完成市政管线建设15公里,形成主城区西线209国道、中线人民路以及东线张社大道3条主要市政供气管线的联通,提升能源供给的覆盖面和效率。强化石油天然气战略储备库和应急储备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油气输送管道及配套油库。(市发改局、市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市住建局、州生态环境局吉首分局、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国网乾州供电支公司、吉首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2 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工程 |
建设内容: (1)洁净煤燃烧。实施低硫低灰洁净煤配送制度,杜绝直接燃用高硫高灰原煤,以高耗能行业分布较集中区域为重点,合理布置洁净煤配送站。力争到2025年,燃煤锅炉全部使用洗选煤。 (2)燃煤替代。发展清洁低碳能源,降低煤炭消费比重。以“气化湖南”建设为契机,有序推进推动重点工业企业、工业园区逐步实施煤改气、煤改电、工业副产天然气制备可燃气,利用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电力等优质能源替代煤炭。 (3)天然气管道工程。完成15公里市政中压管网建设。形成主城区西线209国道、中线人民路以及东线张社大道3条主要市政供气管线的联通,建设液化石油气储配供应基地暨全州应急储备中心,提升能源供给的覆盖面和效率。 建设目标:到2025年,全市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0%以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5%以上,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达到20%以上,城市居民与第三产业用气普及率达到98%,城镇燃气普及率达到95%以上。 |
3.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加强骨干网架建设,优化地区电网结构,逐步提高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的智能化率,补强35千伏网络结构,优化加强配电网网架结构,持续提升配电网可靠性、灵活性和承载力。增强供电可靠性及抗恶劣天气能力,提升向边远山区输配电能力。发展电蓄冷空调、蓄热电锅炉等,促进电力负荷移峰填谷,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和调节能力,提高社会用能效率,带动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高1.5%。推动储能技术应用,鼓励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储能应用,鼓励多元化的社会资源投资储能建设。到2025年,电源装机总量达到650兆瓦,全社会用电量13亿千瓦时,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30%。(市发改局、国网乾州供电支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3 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工程 |
建设内容: (1)推进吉首电网建设,加快吉首市农网改造,吉首市配网城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等电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促进农村电力建设与城镇建设协调同步,继续完成行政村农网改造。 (2)储能及调配能力建设。推进全市分布式储能系统建设,开发能够灵活调控并优化储能等分布式能源应用的系统,提升电网稳定接纳分布式能源的水平。合理配置储能电站,推进储能技术与新模式应用示范,促进多种能源互补互济,实现能源的充分利用。 |
(二)促进节能降碳协同增效
1.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对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全面排查在建项目,对能效水平低于本行业能耗限额准入值的,按有关规定停工整改,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严格新建项目审批管理,充分考虑本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严把节能审查、环评审批等准入关,严禁违规新增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对确有必要建设的项目,在符合产业规划和环境承载力要求的基础上,严格执行产能置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改造升级存量项目,鼓励通过节能技改深挖存量项目节能降碳潜力,积极引导开展节能诊断和清洁生产审核。(市发改局、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州生态环境局吉首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强化能源双控管理。
强化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机制,逐步加强能源消费总量及强度与碳排放总量及强度的衔接,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建设,健全碳排放双控各项配套制度,为建立和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将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严把项目准入关,以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作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能耗控制指标,从源头上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过快增长,促进结构节能有序开展。完善能源计量体系,实施用能预算管理,预留用于保障居民生活、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能耗指标。提升节能监管能力,认真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以及节能验收,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增强节能监察约束力。加快完善节能法律法规和节能监测(检测)技术标准体系,为节能行政执法和技术监测提供支撑。到2025年和2030年,全州单位GDP能耗下降分别完成州下达目标任务。(市发改局、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建局、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市统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4 强化能源双控管理 |
建设内容: (1)建立准入机制。严把项目准入关,以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作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能耗控制指标,严格控制新建扩建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高耗能项目,从源头上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过快增长,促进结构节能有序开展。 (2)建立能耗数据共享平台。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逐步建立行业节能监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覆盖全领域的能源利用状况数据库,探索实行“互联网+监管”等新模式,构建“制度+技术”的有效监管体系。强化能源消费数据收集和分类汇总,增强节能预测预警能力。 (3)提高节能监管服务能力。加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完善节能监察常态化机制建设,探索区域交叉检查,加强节能监测取证设备、能耗测试分析仪器配备,健全节能管理、监察、服务“三位一体”节能管理体系。 (4)建立节能诚信体系。落实《湖南省节能失信行为认定和记录办法》,建立全市重点用能单位、节能服务机构节能信用记录,建立节能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将节能考核、节能监察等结果应用于节能诚信体系,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5)强化节能标准实施与监察执法。加强节能标准实施工作,全面开展能效对标加强节能专项监察执法,运用好绿色标尺,倒逼过剩产能的结构升级和能效提升。定期发布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产品生产企业名单及公共机构名单,树立能效标杆,加强宣传,动态促进能效水平提升。开展高耗能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监察,推进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督促落实能评审查制度和项目节能措施。 建设目标:到2025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年均控制增速不超过10%,全市60%以上规模工业企业单位产品综合能源消耗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
3.推进节能增效行动。
深入推进工业领域节能,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对年能耗在1000吨标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进行能效对标,科学评估节能潜力,下达能耗“双控”节能目标任务,并按年度组织考核。要求各重点用能单位每年制定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计划并上报审核,确保完成能耗总量控制和节能目标。切实加强商用和民用领域节能,推动商业企业对所属高能耗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加快用能设施节能改造。推进节约型公共机构创建,发挥好公共机构的节能示范作用。开展高效制冷节能改造项目,在商业聚集区、集中行政区和公共建筑等重点集中区域进行中央空调节能改造,实施整体制冷改造工程。推进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要求纳入“三线一单”分区管控体系。统筹协调污染物排放和碳减排控制,优化水、气、土、固废等重点要素环境治理领域协同控制。加快节能市场监管以及财税、金融、价格和公共服务等制度管理创新,加快培育节能降耗市场主体和市场驱动力。加强公平竞争的市场节能环境和节能效益保障,推进市场节能的供给和需求侧改革,引导企业适时开展碳交易能力建设。到2025年,基本建立完善的节能降耗市场化机制,高耗水行业达到先进工业用水定额标准,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市发改局、州生态环境局吉首分局、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建局、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市大数据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5 推进节能增效行动 |
建设内容: (1)推进工业领域节能。①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水泥):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水泥行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和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快行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先进适用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推动现役生产设备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改造。逐步适应性开展碳交易能力建设,进而推动产业低碳发展。②白酒行业:围绕白酒产业固态发酵的原料、酿酒工艺、产品及酿造生态环境等方面对生产工艺与装备的要求,以及能源利用指标、产品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和环境管理等标准要求,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促进行业朝着“节能环保、低碳高效、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方向发展。③有色冶金工业:引进技术,优化有色金属冶炼过程,逐步实施煤改气、煤改电等,发展余热发电、余热资源梯级利用,做好精深加工。④装备制造业:加快先进制造技术、绿色制造与回收处理、再资源化技术及工艺的研发,加快建设吉首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企业工业窑炉等传统设备进行节能改造。积极推进频谱谐波时效技术、动态谐波抑制及无功补偿综合节能技术、直燃式快速烘房节能技术、塑料注塑成型伺服驱动与控制等节能技术。 (2)加强零售业等流通领域节能。开展能源审计,推动商业企业对所属高能耗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加快用能设施节能改造。推动绿色商场示范认定工作,创建一批集门店节能改造、节能产品销售、废弃物回收于一体的绿色流通主体。按照《零售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指引》要求,引导企业做好建筑、照明、空调、电梯、冷藏等关键部位的技术改造,使用屋顶、墙壁光伏发电等节能设备和技术。 (3)节能技术产品研发推广。①节能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加快建设一批服务中小企业需求的节能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进产学研合作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鼓励节能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单位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②新型节能技术及关键装备应用:重点应用基于多目标的流程工业系统集成方法、工业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装备,开发适工业炉窑余热综合利用的高效热泵,基于节能的人工智能控制技术、传感与监测技术,用于能源智能化高效率调蓄的新型高密度储能介质及装备、引导企业开展智慧充电桩建设。③扩大高效节能产品消费:建立节能产品消费积分制度,鼓励大型超市、龙头店商、汽车4S店开辟节能产品销售专区,集中推进节能产品家庭、节能设备进企业。强化认证标识,引导消费者和企业选购高效节能产品和设备。发展电子商务、体验馆等新业态,实现线上线下共同发展,重点推广新能源汽车、高效节能家电、灶具、热水器、LED照明产品等家庭用能产品,及高效节能电机、工业锅炉等工业用能设备。④完善节能产品推广机制:健全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完善政府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推行政府绿色采购、“两型”采购。建立节能产品、技术和装备的绿色招投标制度。 (4)加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严格执行用能设施设备运行规范。积极引导公共机构推进配电、空调、采暖、照明、电梯等重点耗能设备及食堂等附属设施的节能改造,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完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评价监督机制。 (5)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理顺煤、电、油、气、水价格关系,建立充分反映市场需求、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有序推进落实居民阶梯式能源价格改革和非居民用水、用电、用气超定额累进加价政策。 (6)探索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引导市内企业开展碳交易能力建设,通过探索确权管理、用能量核查、交易履约等用能权交易基本制度框架,研究提出与碳排放权交易衔接的有效途径。以期未来能主动融入国家、省级层面碳交易体系。 建设目标:到2025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降低25%,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降低20%,装备制造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20%。 |
(三)构建绿色低碳产业格局
1.加快培育战略性低碳新兴产业。
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培育壮大河溪新材料产业园,引进超10亿元新材料重大项目,布局新材料高端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培育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为发展路径,培育和发展以移动互联网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产业,建设吉首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现代中药产业链体系,促进生物医药与康养融合。积极孵化智慧产业,打造现代化工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形成富有活力的新经济增长极。(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市发改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州生态环境局吉首分局、市大数据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6 战略性低碳新兴产业“培育”工程。 |
建设内容: (1)新材料产业。培育壮大河溪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延伸锰、钒、锌、铝系列新材料产业链,着重发展电动汽车用锂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用镍氢电池、超级电容器等先进储能材料,以及应用于电子通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生物医用、航空航天等高端应用领域的新型铝、镁轻合金材料。布局新材料高端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全州新材料集聚发展和对外招商引资的核心平台。依托东方红住宅有限公司,开展混凝土高强度材料、混凝土再生材料等高性能材料与结构的研发。 (2)电子信息产业。加快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推进产业集聚、产品创新和基础配套,重点发展智能家电、智能终端、智能光电、核心元器件等“三智能一核心”的先进硬件产业。实施“培优强基”工程,将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绿色环保、产出高效的经济增长新引擎,高水平建设吉首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园,打造国内领先、配套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新基地。 (3)人工智能产业。规划用地10亩,主要包括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芯片等在相关行业的研发、制造。 (4)生物医药产业。大力发展以天麻、黄柏、杜仲、虎杖、土茯苓、何首乌、湘西野灵果等重要药材为资源基础支撑的生物医药产业,支持“土药”“苗药”等特色民族药品生产,加快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现代中药产业链体系,支持“湘西山区地产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与产业化示范”工程,引进医药龙头建设吉首生物科技产业园,重点推进大湘西医药健康产业园项目建设,含标准化厂房20万平方米和湘西应急医疗物资储备项目。规划建设一批集医药、医养、药疗、药材种植、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健康养生养老基地,推进高铁新城健康生活园项目。 建设目标: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产值力争达到5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60亿元,引入和培育电子信息产业企业20家。 |
2.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落后过剩产能出清,提升产业活力与质量。加强品牌质量建设,大力实施“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标准化+”,引进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用大数据为制造业转型赋能,推动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以产业链为抓手,依托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推动优势制造业向高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打造区域性新型制造中心。
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做大绿色建材产业,重点推进现代建筑智能制造产业链续建工程和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园建设工程,打造武陵山片区绿色建材产业基地;做强轻纺服饰业,巩固现有生产加工企业产能,加快设备更新、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工精度,增加产品附加值;升级机械装备产业,重点引导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强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与吉首大学合作研发山地深耕作业农业机械,推进产品研发、工业设计、分析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技术领先、管理先进的龙头企业;推进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鼓励发展复合型建材、预制构筑件、高端专用化学品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工艺美术行业重点与文化创意、旅游商贸相结合,放大品牌效应,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加快农业园区建设。推进骨干企业产品品牌发展高端化、有机化、产业链延伸化,打响“吉首特色”品牌。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等现代服务,积极培育电子商务,打造区域商贸物流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到2025年,全市所有矿山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达到100%。(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市发改局、吉首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州生态环境局吉首分局、市大数据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7 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工程。 |
建设内容: (1)绿色建材产业。积极发展水泥预制墙体、市政工程用混凝土等相关产品,研发道路、桥隧、核电等重大工程领域的特种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积极发展以粉煤灰、煤矸石、建筑废弃物等为原料的墙体材料产品,发展与住宅产业化配套的自保温、轻质化、空心化、装配式多功能墙体材料;发展防水材料、塑料建材和建筑涂料等其他建筑新材料;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续建装配式建筑产业园,推进设计、施工一体化建设模式,开发装配式新型建材,发展标准化、集成化、模块化装修。 (2)轻纺服饰业。以诚成纺织为龙头,加快实施技术改造,推行原料精细化改造、仪器化检测,提高企业电子配棉能力;不断加大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力度,提升段彩纱、雪花纱等高档精梳纱线、多重纤维混纺纱线的生产能力。 (3)现代特色农业。①吉首市白酒振兴项目。新建标准化厂房30万平方米,整合为民酒业、湘霸酒、水田河等周边地区知名白酒企业,促使企业入园发展。②湘西民族特色食品产业园。主要建设标准化厂房30万平方米,将米粉、腊制品、坪朗豆腐、丹青泡椒等民族传统食品予以整合、招引的形式扩大生产规模,打造武陵山片区最大的特色食品生产销售基地;依托吉首现有生物发酵生产企业边城生物、弘湘醋业等公司的技术优势,建设年产2万吨酵素、5万吨醋产品、2万吨生物发酵衍生制品,形成完善的生物发酵产业链,发展发酵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0家以上。③围绕优质稻、油菜、蔬菜、黄金茶、柑橘、特色水果、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加快湘西黄金茶博览园、九丰现代智慧农业博览园和吉首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建设。 (4)商贸物流业。推动友阿吉首现代商贸物流园、大湘西物流商贸城和医药物资仓储配送中心项目建设。优化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提高物流企业配送的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导航及地理信息等技术在物流智能化管理方面的应用,建设湘西地区综合性物流中心。深入对接京东、网库等电商龙头,完善配送网络体系,加强冷链仓储运输能力,提升物流配送的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水平,加快湘西公路口岸和保税物流仓储建设和运营。促进现代物流和制造业高效融合,围绕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培育专业第三方物流,配套发展高效快捷的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发挥好“互联网+”带动力,将电商和商贸物流结合,发展乾州商业区和乡镇中心集镇商业网点,以及本土物产运销为主的在线电商群。 (5)生产性服务业。启动总部经济园项目建设,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法律会计等现代服务业,探索“区块链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新模式,推进高铁新城湘西金融中心建设项目。壮大会展经济,新建武陵山国际会展博览中心,举办车展、农博会、房交会等活动。加强电子商务业,推动现有电商改造升级,建设武陵山国际数字商务产业园,强化商品贸易、平台建设、物流配送、融资支持等园区功能,吸引国内外电子商务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入驻;培育乡村产业电商孵化基地,打造全市农村电商孵化器。加大城市综合体开发,加快高铁新城友阿商贸物流园、浪头河商贸大市场、湘鄂渝黔现代农业产业园、永通汽车城、湘泉广场等项目建设。抓好农村标准化市场和社区农贸市场建设,加快旅游商品市场等各类专业市场建设。 (6)生活性服务业。强化文化创意产业园、影视基地、文化广场、演艺中心等载体和平台功能,加快推进休闲创意文化博览园建设。建设集健康医疗、医药养生、养老休闲、健康旅游、度假酒店于一身的康乐综合休闲体,开发打造一批康体休闲养老公寓,探索景区养老、生态养老、田园养老等集聚式养老发展模式。 建设目标:到2025年,吉首市主要农作物品种要更新一次,农业新品种覆盖率达98%以上,新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提高10%。有机、绿色、达标农产品占吉首市食用农产品规模的比例达9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高。 |
3.引导生态文化旅游业低碳发展。
加强低碳景区建设,加强景区内低碳基础设施建设,在景区内部设置自行车道、生态步道等低碳旅游线路,抓好景区绿化、生态停车场、垃圾分类设施、低碳宣传等,增加重点旅游地、景区间新能源大巴及其他新能源公共交通工具的应用比例。开发一批湘西低碳绿色旅游商品,鼓励旅游商品生产企业降低生产能耗,减少过度包装,打造一批绿色低碳型旅游商品。倡导酒店、餐饮低碳发展,推动星级酒店开展清洁能源改造,新建酒店全面使用清洁能源,引导酒店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塑料制品,呼吁宾客减少床上用品及毛巾的更换。推动文化旅游业与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养老、健康等民生事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养生养老、商务会议、农旅文创、户外休闲、科普研学、山乡度假六大新型农旅业态,拓宽产业融合发展途径,打造吉首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推动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发展基于5G、VR、AR、AI等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内容,建立吉首文化旅游互联网宣传平台、智慧旅游大数据分析中心、文化旅游服务平台;推进文化旅游企业智慧化进程,全面实现信息化运营管理。在十四五期间,文化旅游业保持10%以上的平均增长速度。力争到2025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200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88亿元以上。(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市卫健局、市教体局、市发改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大数据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提高低碳集约建设水平
1.引导绿色低碳建造方式。
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增强城乡气候韧性,建设海绵城市,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加快推进市政设施、水利基础设施以及林业项目海绵化建设。提高全市建筑节能标准水平,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新建民用建筑,应当按照基本级以上标准建设。建筑面积三千平方米以上的政府投资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共建筑以及其他建筑面积二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应当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或者其他绿色建造方式,并按照一星级以上标准建设。鼓励其他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按照一星级以上标准建设。单体建筑面积三千平方米以上的政府投资的新建公共建筑,单体建筑面积二万平方米以上的社会投资的新建公共建筑,应当应用一种以上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设计、施工一体化建设模式,开发装配式新型建材,发展标准化、集成化、模块化装修。加快推进装配式模块化研发生产基地和装配式木结构研发生产基地的建设。到2025年,城区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吉首经济开发区内新建建筑,实施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40%以上。(市住建局、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局、吉首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8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 |
建设内容: (1)市政设施海绵化建设。加大城市绿化、水利、排涝、治污、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控制新建城区硬化地面比例,增加地面透水面积。重点推进城市水系、园林绿化、“一江一河”风光带等项目建设,为海绵城市建设打下扎实的先期基础;提质改造城区排水管道工程,完善雨污分流,新建、扩建污水处理设施;对人民广场、团结广场、火车站广场、“吉首吉”文化广场、武陵山文化广场(州政府前)、城南入口广场、文心公园,文峰文化综合公园等绿地广场进行提质改造,建设草植沟、可渗透性路面、绿色屋顶及透水性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2)水利基础海绵化建设。保留城市建成区内具有调蓄功能的天然水体,加强重点水库规划建设、河流治理等项目,为海绵城市建设筑牢坚实的调节载体。重点推进大兴寨水库、黄土同水库、九龙沟水库等建设项目,新建调蓄池、下凹式绿地,铺设透水砖,新建排渍泵站、植草沟,疏通管网,改造截洪渠等项目。根据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原则,加快实施河道疏浚清淤工程,重点对司马河、丹青河、龙舞河流域,以及小龙洞河、新寨河等8条农村河道开展绿色治理。 (3)林业项目海绵化建设。持续加大对矮寨国家森林公园、峒河国家湿地公园带等保护力度,新建市区近郊小溪、镇溪、芙容岗、红山、西郊、中寨、湾溪、花果山、武陵山野生植物园等多个森林公园,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绿色屏障。 |
2.提升建筑能效水平。
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按照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推进综合管廊建设、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等节约型城乡建设重点工作,开展低碳社区建设,强化城镇化节能工作。加强大型公共建筑运行能耗数据监测与分析,推进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试点,推广新型墙体材料等绿色建材和建筑节能技术,发展建筑节能服务市场。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推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节水改造,开展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点城市建设。推动城市治理方式精细化转型,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建设宜居城市、智慧城市。大力推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吉首”标准化建设,打造运行高效的智慧城市,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质量。十四五期间,完成既有高耗能建筑节能改造3万平方米。到2025年,全市公共机构能效水平达到湖南省公共机构能耗标准先进水平。(市住建局、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市发改局、市大数据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9 建筑能耗水平提升工程 |
建设内容: (1)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结合旧城区和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工作,以建筑外围护、门窗、外遮阳、自然通风、用能设备、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为重点开展节能改造。 (2)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开展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点工程建设,建立完善运行管理制度,推广合同能源管理与合同节水管理,推进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及能效公示。鼓励提高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绿色等级,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发展,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和再生水利用。 (3)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以在全省实现市城区5G网络连续覆盖为目标,重点推进吉首市“5G”建设项目及老城区地下管网建设,计划用三年完成5G汇聚机房、1450个5G基站、传输光缆、管道线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建成吉首5G商用网络。加快推进国家超级计算湘西中心、吉首市城市建设信息中心、武陵山数字文创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等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4)吉首市智慧系统建设项目。建设云数据中心和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打造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公共信息平台、公共呼叫服务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信息安全平台。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对吉首市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应用创新、产业发展等即时需求实现智能响应、精准管理。全面推广电子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教育信息化、智慧旅游、智慧园区等应用系统,打造良好的服务运营模式。 |
3.推进农村建设低碳转型。
积极推进绿色农房建设,支持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推进节能型农宅建设,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加大建筑节能示范力度。发展建筑节能产业,减少建筑能源消耗总量,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新建沼气用户、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适当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安装太阳能路灯,形成以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为主的清洁、安全、高效能源供应体系。促进农村电力建设与城镇建设协调同步,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提升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发改局、市农业农村局、国网乾州供电支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建立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1.构建集约高效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网络建设,以“大通道+大枢纽”打造“互联互通”的对外交通系统,推进公路、铁路和城市交通等不同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优化运输结构,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广甩挂运输,推进公路运输逐步转向铁路、水路运输,提高全市非公路货物周转量比例。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统筹规划全市物流分拨中心、乡镇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三级配送节点,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需求匹配的配送网络。提高物流组织化程度。依托物流园区,合理规划综合型和专业型的物流分拨中心;按配送区域和制造业基地周边布局、改造建设现代化的公共配送中心;推动建设服务连锁经营、网络销售企业的跨区域配送中心。做强商贸物流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商贸物流园区,抢抓“高铁时代”和“航空时代”机遇,建设湘西地区综合性物流中心。深入对接京东、网库等电商龙头,完善配送网络体系,加强冷链仓储运输能力,提升物流配送的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水平,加快湘西公路口岸和保税物流仓储建设和运营。促进现代物流和制造业高效融合,配套发展高效快捷的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局、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10 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构筑”工程 |
建设内容: (1)渝湘高铁。渝湘高铁为连接重庆—湘西—长沙的横向铁路干线(渝长厦通道),设计时速350km/h。①吉首—花垣段,新建铁路正线30公里,连接线19公里,车站1座。②吉首—泸溪段,新建铁路正线30公里(吉首市内段)。 (2)焦柳铁路吉首城区段外迁。焦柳铁路马颈坳站(含)至周家寨站(含)段进行改线,建设铁路27.52公里。 (3)货运专线。新建吉首市铁路物流园至武溪港铁路货运专线45公里。 (4)高速公路。①新增吉首至松桃高速公路,建设里程65公里,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吉首预留永吉团结互通,配套建设桥梁及附属工程。经G56太平镇司马段、往西南转向过吉首东站东侧、过吉首南互通东侧、在G56吉信段合适位置跨G56、过凤凰禾库两林乡至松桃县,顺接贵州规划的松桃至印江高速公路。②高速公路互通。深化完善高速互通节点规划布局,强化高速公路对吉首城区自身的快速通达服务。规划新增吉怀高速金坪(联合)互通,建设3.17公里高速公路互通;新增吉首北(永吉)高速团结互通,建设3.5公里高速公路互通;新增常吉高速潭溪互通及丹青连接线工程,建设吉怀高速潭溪互通高速公路互通3.5公里,建设连接线三级公路8公里,配套建设桥梁及附属工程。 (5)城市干线连通工程。①新建G319社塘坡至花垣排碧公路(吉首段),建设里程27公里,一级公路建设标准,路基宽23.5米、路面、隧道、桥梁及附属工程。②新改建S262乾州至凤凰木江坪,建设里程18.8公里,二级公路建设标准,路基、路面、桥梁及附属设施。③新建G319洗溪至吉首公路(吉首段),建设里程20.46公里,一、二级公路建设标准(吉首至张排一级公路,张排至新建二级公路),配套建设桥梁及附属工程。河溪段进行河溪绕镇公路建设。④续建G209、G319吉首过境(二期),建设里程19公里,二级公路建设标准。⑤新建木林坪至凤凰快速通道,建设里程35公里,一级公路建设标准,配套建设桥梁及附属工程。⑥新建G352吉首乾州至凤凰腊尔山公路(吉首段),建设里程19.2公里,二级公路建设标准,路基宽8.5米、路面、桥梁、隧道及附属工程。⑦新建吉首双塘至泸溪小章公路,建设里程18.8公里,二级公路建设标准,路基、路面、桥梁及附属设施。⑧新建吉首高铁东站至吉首高铁北站(规划)快速通道,建设里程17.5公里,一级公路建设标准,配套建设桥梁及附属工程,预留跨张吉怀铁路的通道。⑨提级改建吉首—太平—丹青通道,结合旅游公路项目提级改建县道X074,建设里程65公里,二级公路建设标准,配套建设桥梁及附属工程。 (6)农村公路连通工程。①巩固提升农村四好路示范市项目。完成全市乡镇通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建设,总里程35公里,其中潭溪至丹青公路20公里,吉首至己略公路6公里,乾州至双塘公路9公里,白岩通镇公路、双塘至河溪公路,制村通双车道520公里;建新建桥梁87座,渡改桥5座。②吉首市农村产业公路,建设里程270公里,四级公路建设标准,路基、路面、桥梁及附属工程。 (7)吉首市城乡配送体系建设项目。由中通、申通、圆通、百世四大公司进行品牌末端整合,整合全市12家产业快递公司资源,建立辐射市、乡镇、村(社区)的快递物流分拣中心,推动行业快速健康发展。依托物流企业,建设乡镇物流配送站,村级物流配送点。 (8)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工程。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蔬菜、水果等田头预冷、贮藏保鲜设施、产地冷库和流通环节冷链配送中心、冷链物流配送车等物流设施网络体系建设。推进吉首市物流仓储冷链建设项目,建设雅溪中心商圈冷链配送中心、河溪、马颈坳片区冷链物流中心、吉首经济开发区冷链物流,总建筑面积90000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冷藏储藏室、冷冻储藏室、气调恒温冷藏库、智能化多温区冷库、物流配送区、加工车间及配套设施,含活禽、禽畜屠宰场和交易市场。 (9)物流园区建设。①大湘西物流城,项目规划用地380亩,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②湘鄂渝黔现代农业产业园,占地面积约3000亩,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③武陵智慧物流园项目,项目规划用地1000亩,规划基于大数据,面向武陵山片区的集智慧物流、智能仓储、智能分栋,甩挂物流中转为一体的大型智慧物流。④友阿吉首现代商贸物流园,续建,项目占地1430亩,其中:仓储物流配送设施700亩,商业市场500亩,文化公园230亩。(吉首友阿商贸物流园开发有限公司)⑤吉首铁路物流园,规划用地500亩,年吞吐量80万吨,包含管理服务、运输、仓储、配送及货运等。(吉首市腾达经济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⑥湘西公路港,规划用地300亩,年吞吐量100万吨,包含管理服务、运输、仓储、配送及货运等。(吉首市腾达经济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⑦云仓储项目,建设云仓储中央管理大楼2万平方米,鼓励、发掘区内仓储设施,依托电子商务和物流,建立高效、便捷的云端仓储平台。⑧快递集散中心项目,项目占地1000亩,预计年货物吞吐量100万吨,包含管理服务、运输、仓储、配送及货运等。 |
2.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加快绿色养护技术推广应用,推动建立政产学研用的绿色科技创新体系。突出节能减排要求,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新技术研发和应用,强化寿命周期理念,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公路运行管理体系。加快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慢行道路系统建设,提高城市绿色出行比例。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大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主线、支线、快线”为主的多层次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在实现镇镇通公交的基础上,优先落实场站用地,逐步实现行政村以上村村通公交。倡导健康绿色的自行车交通出行方式,大力推进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建设,不断完善公共自行车出行方式。围绕充电基础设施与电动客运汽车协调发展,加快构建以公交及出租车场站等配建的专用充电设施为主体,以公共建筑物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临时停车位等配建的公共充电设施为辅助,以独立占地的城市快充站、换电站和高速公路服务区、国省道两侧配建的城际快充站为补充,以充电智能服务平台为支撑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保障电动汽车顺畅出行。到2025年,国省道废旧路面材料回收率达到100%,普通国省道循环利用率达到85%,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和普通国省干线服务区建设充电桩1000个以上。(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局、市住建局、市公安局、市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市自然资源局、国网乾州供电支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11 城乡客运一体化“升级”工程 |
建设内容: (1)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市。整合客运市场,扩大线路规模并延长至县际,对客运班车线路进行全面提质,完成排吼、金星、排衫等行政村的班车通达率,进一步提升区域村民的幸福感;同时依托高铁新城及矮寨德夯5A级景区建设和创建,建设快速公交BRT等综合基础配套设施等。新建中运量快速公交1号线,火车站—州经开区竿子坪公交枢纽站,全长19.6公里,拟设站17座,车辆段1处(北二环),停车场1处。 (2)吉首市综合客运服务中心。结合城市客运枢纽站建设,建设中心城区出租汽车综合服务区,每个客运枢纽不少于2000平方米。设置驾驶员综合服务区,具备用餐、洗车、如厕、业务办理、失物招领等服务功能;设置行业党群活动中心;设置从业人员培训中心。配套附属用房。 (3)公交枢纽场站规划。枢纽场站包含线路始发、车辆充电、夜间停放和日常维保功能。①吉首北站综合客运枢纽。功能为首末站+枢纽站+停保场,用地规模10000平方米。含旅游集散中心、长途客运站、公交车站、停车场等。②吉首东站综合枢纽。功能为首末站+枢纽站,用地规模5000平方米。③乾州汽车总站。功能为首末站+枢纽站+停保场,建设公共交通综合枢纽站18000平方米,智能车辆停车位200个,新建充电桩70个,新建农村公交站场8个,高压配电站1座。④青山湾城乡枢纽。功能为首末站+枢纽站+停保场+维保场,用地规模26640平方米。新建调度中心1500平方米,维修改造维保中心2000平方米,充电桩50个。⑤吉首西(曙光)城乡枢纽。功能为首末站+枢纽站+停保场,用地规模13320平方米。含站场8000平方米,充电桩30个,调度中心1000平方米,电力高压配送。⑥乾州小冲片区枢纽。功能为首末站+枢纽站+停保场+维保场+公交调度中心,用地规模19980平方米。新建智慧调度中心4000平方米,维保中心2000平方米,站场硬化、客运车辆及社会车辆智能停车场20000平方米(停车位80个),新建充电桩60个,电力高压配送项目。⑦竿子坪城乡枢纽。功能为首末站+枢纽站+停保场,用地规模6660平方米。⑧牯牛坪片区枢纽。功能为首末站+枢纽站,用地规模1665平方米。⑨林木冲片区枢纽。功能为首末站+枢纽站+停保场,用地规模5060平方米。 (4)农村客运村村通。建设吉首市镇村三级客运站10个,首末站30个;建设吉首市农村自然村招呼站100个。购置纯电动公交车150辆。实现村组寨道路通达、拓宽,配套建设村寨停车场。 (5)绿道与慢行道建设。①沿峒河两侧依托峒河生态经济带设置沿河林荫步道,总长约6公里。②沿峒河北侧和小溪河设置自行车环道,总长约40公里。③原有G209曙光村至德夯段改造为旅游观光电瓶车道。④主、次干路每隔一定距离设地下人行通道或人行天桥,与道路两侧的人行道和梯道形成完整的慢行道路系统。⑤新建绿道循环30公里,由矮寨新溪口起,经绿道至新溪村,经排乃、联团、大兴至矮寨镇区,至家庭村、矮寨大桥吉首岸,经树耳至寨阳。 (6)吉首市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到2025年,全市累计建成公共充电桩381个;公交车专用充电桩58个,城/乡际班车专用充电桩55个,物流车专用充电桩17个,公务车专用充电桩21个;累计建成自用充电桩2766个。 建设目标:到2025年,公众绿色出行率达到50%以上,市区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40%,各乡镇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25%。 |
3.推广清洁交通工具。
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全面推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装备推广应用。严格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管理,加快淘汰落后高能耗运输装备。鼓励全社会推广应用生物柴油,推动车用成品油质量升级,“十四五”期间在全市范围内供应符合国家第六阶段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落实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政策措施。强力推进公共交通清洁化,城市建成区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环卫、邮政、出租、通勤、轻型物流配送车辆采用新(清洁)能源汽车。促进新能源汽车在共享出行方面的推广使用,推动传统租赁模式向绿色化转变。推进绿色低碳驾驶培训,鼓励和引导教学车辆电动化。十四五期间,全市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新能源汽车在传统公交车辆中占比在80%以上。到2025年,基本完成老旧汽油车辆(国二及以下)及80%老旧柴油车辆(国三及以下)淘汰任务,营运货车单位周转量能耗下降15%,营运客车单位周转量能耗下降10%,非营运车辆燃油消耗量下降5%,全市城市公共交通基本实现新(清洁)能源替代。(市交通运输局、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市公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动智慧交通全面发展。
完善交通数据资源交互共享平台,推动交通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协同联动。推进5G、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北斗车载定位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逐步实现物流供应链的信息化、网络化、可视化、自动化和可控化。加快公路信息化建设,持续完善普通国省道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监测实时化、应急高效化、管理信息化、决策数据化、业务平台化、服务多样化的“智慧公路”体系。开展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平台建设方案研究并适时推进,实现农村公路全要素基础信息入库管理,三维全景图像、路况信息和路产信息等多元数据于一体的查询、管理,主管部门对农村公路“建、管、护、运营”全周期调度监管等。积极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交通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加强项目信息全过程整合,实现交通工程全生命期管理信息畅通传递,促进设计、施工、养护和运营管理协调发展。积极开展5G试点应用。积极争取枢纽5G网络布局,完善客运网络各节点配套人脸识别、视频监控等智能化系统,积极推动无感检票,无感登机等新型服务。持续通过城市政务服务平台、互联网运营商等向公众发布服务信息,提升群众出行幸福感。持续高标准保障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到2025年,国省道技术状况检测和路面自动化采集覆盖率达100%,科学决策技术运用普及率达80%。(市交通运输局、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市大数据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1.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
建立循环型工业体系,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持续推进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园区大循环三个层次的循环体系建设。切实将循环利用贯穿于企业生产、产品流通、消费的全过程,完善全社会资源再利用的循环体系。全面实施工业园区生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完善循环经济链条,加快公共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园区集中供热改造、分布式能源建设和空分装置建设,淘汰分散的燃煤锅炉和空分装置,探索实行热能的梯级利用。促进企业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废渣废料循环利用。在园区内形成智能化管控的综合能源管理系统,保障园区企业综合能源服务,为园区内项目、企业的节能减排提供有力支撑。到2025年,工业园区完成循环化改造。加快建设吉首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炉渣综合利用项目、餐厨垃圾处理中心项目、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吉首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市发改局、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州生态环境局吉首分局、市住建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12 吉首市经开区低碳发展“循环”工程 |
建设内容: (1)园区集中供热。开展园区锅炉等量或减量替代工程,淘汰涉煤小锅炉,实行园区集中供热。根据园区整体规划和项目配套需求,引进第三方公司在园区建设生物质蒸汽供应项目,园区统一规划铺设公用蒸汽管网为园区企业提供稳定、清洁的能源供应,保障企业连续稳定生产。一方面规范供热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园区绿色发展;另一方面对农作物秸秆进行能源化利用,在解决秸秆废弃和焚烧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推进生物质能利用,改善全市能源消费结构。 (2)规模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以提升园区工业清洁生产水平为目标,以高能耗、高排放、污染重和资源消耗型行业为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激励约束作用,通过市场推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服务机构参与的清洁生产长效机制,促进园区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升级。由园区牵头建立健全清洁生产工作协调机制,引导企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引导咨询机构指导和培训企业增强清洁生产意识,完善清洁生产培训长效机制和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管理体系。鼓励企业认真制订清洁生产工作计划,将清洁生产方案和措施落实到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中,减少资源和能源浪费,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的岗位责任制,力求取得实效。 (3)重点企业节能诊断。鼓励园区重点耗能企业积极参与工信部公益性节能诊断服务,支持企业深挖节能潜力、持续提升工业能效水平、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开展精准节能。支持节能诊断服务机构为企业实施节能诊断服务,切实帮助企业发现用能问题、挖掘节能潜力、提升能源利用和管理水平、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针对不同企业挖掘节能潜力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造意见,引进第三方节能服务机构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改造。促进企业积极使用《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中所列先进节能技术和设备,参照《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完善企业能源管理。 (4)园区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以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储能等新技术为依托,充分调动负荷侧的调节响应能力。在吉首经开区开展分布式电源开发建设和就近接入消纳,结合增量配电网等工作,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供电园区建设。围绕负荷需求,通过优化整合全市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资源要素,以储能等先进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以安全、绿色、高效为目标,创新电力生产和消费模式,研究源、网、荷、储的综合优化配置方案,促进与多能互补示范园区、智慧综合能源服务的融合发展,在经济可行的条件下,提高自我平衡能力,减少对大电网调峰和容量备用需求。 (5)园区多能互补综合能源服务平台建设。引入能源服务供应商,通过集成能源大数据、能源互联网、多能互补集成优化、需求侧管理等技术,建设多能互补综合能源服务平台,为园区提供高效清洁的能源支持。将冷、热、电、燃气乃至水力等各类能源资源协同优化互补,提高利用水平。实时判断园区能源利用“健康度”并据此建立环保、能效、经济多目标优化模型,充分发挥多种资源组合优势,优化能源系统设备运行策略,提高整个园区能源系统的综合利用效率。对用能负荷和能源供应经济运行方式、储能配套调节负荷进行预测,充分利用峰谷电价,从而进一步规范和改进企业能源管理,实现园区能源管理可视化和一体化。 建设目标:到2025年,吉首经开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基本形成,新能源利用水平显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污染集中治理能力达到专业化水平,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基本完成园区循环化改造。经开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降低率17%,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5%,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
2.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推进市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管网系统、节水器具推广应用、工业节水工程建设、供水管网改造、再生水回用工程建设。推进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制定和完善垃圾分类标准和法规,建立健全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置体系,严格垃圾收集处理程序,为各类垃圾建立独立的运输线路,合理确定转运时间和收运线路。推广适合农村特点的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对易腐烂、无潜在危害的垃圾采取就地沤肥、掩埋等处理方式。重点推进秸秆肥料化、秸秆饲料化和秸秆基料化,扶持建设一批废旧地膜回收加工网点,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厨余垃圾采用城乡一体化收运处置模式,建设吉首市餐厨垃圾处理工程。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加快推进存量垃圾场改造和非正规堆放点整治,建立与垃圾收运体系相配套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普遍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制度,到2025年,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废弃产品规范回收与循环利用率平均达到50%,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60%。(市住建局、市发改局、市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州生态环境局吉首分局、市商务局、市水利局、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13 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构建”工程 |
建设内容: (1)城镇生活垃圾收转运一体化设施建设项目。①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在城区小区、企事业单位及周边乡镇实施垃圾分类,购置垃圾分类收集设施10000个。②垃圾收转运车辆:购置18立方钩臂车7辆、10立方钩臂车7辆、3立方钩臂车20辆、小型垃圾收集车110辆。高压洒水车15辆,人行护栏清洗车2辆,压缩连体垃圾箱318个,大件垃圾运输车2辆,垃圾压缩车4辆。③新建城区垃圾中转站3座,高铁新城3座,改建垃圾中转站19座,乡镇垃圾中转站9座,购置安装除臭装置35座。④在吉首新老城区分别选址建设2座环卫专用停车场,并建设一座智慧环卫调度中心,配套在所有的环卫车辆、设施设备及人员安装配套装置。⑤在丹青镇大兴村大寨组新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座。⑥实施吉首市台儿冲垃圾二期工程,建设容量290万立方米生活垃圾填埋场,改造一期工程渗滤液处理设施。 (2)武陵山再生资源产业园。统筹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报废汽车拆解、废旧塑料回收加工等产业。 (3)河溪园区资源循环利用项目。①建设日处理10吨医疗废弃物处理;②推广应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加快构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标准体系,建设建设年加工100万立方米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生产线;③汽车拆解和电池回收处理项目,引进汽车拆解和电池回收处理生产线;④吉首市固体废物环境监管能力现代化建设。建立危险废物鉴别分析中心,增加应急物资储备,补充完善应急监测设备;建设吉首市固体废物综合监管平台,开发重点监管源产生、贮存和利用、处置设施设置在线视频监控及危险废物转移物联网系统,开展固废相关业务培训和交流。 (4)吉首市再生资源大市场项目。项目计划占地120亩,建设再生资源分类集散回收,分类加工处理(切割、压块、破碎、打包、仓储、交易物流)市场。 (5)吉首市餐厨垃圾处理工程。建设餐厨垃圾处理1座,近期处理规模65t/d,远期处理规模110t/d,购置安装120L专用餐厨垃圾收集桶3080个,5t桶装式餐厨拉圾收运车12辆,4t杂质运输车1辆,5t渣料笔输车2辆,建立餐厨垃圾处理及黑水虫养殖中心1座,服务范围为吉首市和凤凰县机关、学校、医院、大型企业食堂、酒店宾馆、大型餐饮单位等,服务人口55万人。 (6)吉首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总原则,以改造和完善养殖场的粪污处理设施设备进行资源化利用为主要建设内容,分类指导、点面结合、整市推进,实现养殖业生产环保达标,可持续运营。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新建畜禽粪有机肥加工厂,千粪棚10000平方米,沉淀池(沼气池)20000立方米,集污池20000立方米,设备100台套、粪污管网100000米。 (7)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①秸秆综合利用;②农膜回收;③农药化肥包装袋回收及无害化处理。实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农药化肥包装袋等农资垃圾及时无害化处理。 |
3.推动工业固废弃物综合利用。
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从减量化、资源化和再生利用入手,加强与税务部门协调,通过项目资金、税收优惠和政策引导推动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向专业化、规范化和绿色化发展。鼓励使用《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名录》进行绿色化改造。实施再生资源准入规范管理,开展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深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强化生产制造全过程控制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率先对电子电器、汽车、铅酸蓄电池和包装物等4类产品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我市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向“高效、高值、规模利用”发展,支持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应用。建立废旧包装物、危险废物回收体系,以水泥、建材、环保产业为核心构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系统,拓展资源化利用途径。到2025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3%。(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发改局、州生态环境局吉首分局、市商务局、市住建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
大力宣传绿色消费理念。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积极推进绿色旅游,最大限度减少旅游发展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塑料污染治理。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和长效管理机制建设,规范塑料制品产销用,积极推广应用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产品,强化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鼓励乡镇(街道)和农村集市等场所停止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非塑制品和可降解购物袋;推广使用生鲜产品可降解包装膜(袋);在网购、物流等环节推广使用纸箱等可降解材料包装。到2025年底,全市城市建成区集贸市场、商场、药店等场所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市住建局、市发改局、州生态环境局吉首分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市农业农村局、市邮政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开展科技创新降碳
1.推动低碳技术攻关。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搭建绿色低碳技术研究、应用与推广平台,支持企业参与国、省、市绿色低碳科技项目,支持关键核心低碳技术前沿探索和技术突破,推进低碳技术集成与优化。围绕有色金属、水泥等工业领域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问题,积极布局工业生产全流程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发展低碳零碳有色金属,研发冶金高温渣料气余热高效利用、再生铜铅锌冶炼及节能降耗、电极锌结晶浸出与净化、电渣熔铸轧辊、微生物冶金和湿法冶金新流程新工艺、有色金属低碳采选及尾矿污染治理技术。发展低碳零碳水泥,研发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建筑工程废料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研发专用水泥、高性能混凝土等产品。围绕建筑用能、绿色建造、绿色建材、城市智慧运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建筑领域产业发展重大方向,积极布局绿色建筑技术创新,研发低碳建筑材料。研发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建筑能耗信息智能采集与计算分析技术。(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强化创新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加大先进低碳技术引进、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绿色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本地化应用。落实重点领域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标准。鼓励科研设施、数据、检测平台等资源开放共享,助推绿色低碳技术在能源、建筑、交通、生活等领域应用,形成科技减碳的格局。大力推广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先进发电技术及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技术;积极推动大规模储能、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等能源新技术迭代示范;适时转化电能替代、氢基工业、高性能绿色建筑、低碳智能交通、农业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人工林碳增汇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提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动力、先进材料、装配式建筑等优势产业集群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推进氢能、CCUS、负排放等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示范与规模化应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完善绿色技术信息汇集与需求对接,积极探索绿色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模式,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实施,推进面向“双碳”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市教体局、市人社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住建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
聚焦绿色低碳、减污降碳等方面,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加快构建武陵山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积极融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深化与大院、大所、大学、大企的多渠道创新合作。支持高校与科研院所、骨干企业联合设立绿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协同培养各领域各行业高层次绿色低碳创新人才。强化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和高校科技支撑力量,将碳汇计量评估师、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和综合能源服务员等新职业纳入职业人才培养,形成“双碳”领域人才梯队。引育一批绿色低碳领域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人才,打造结构合理、衔接紧密、支撑有力的可持续创新人才队伍。加强对全民碳达峰碳中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引导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展方式和思想观念,激发全域全民绿色创新活力。(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市教体局、州生态环境局吉首分局、市人社局、吉首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巩固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1.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构建绿色低碳导向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助力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空间,夯实生态系统碳汇基础。以森林、湿地为重点,构建以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地为基础,打造“生态湖库+生态水系+生态公园”的多维度生态空间结构,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筑牢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屏障,构建大生态大保护格局。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严防碳汇向碳源逆向转化。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强化自然生态空间保护,以维护生态系统功能为主,划定森林最低保有量,禁止或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和城镇建设。全面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开发带来的碳排放影响。强化生态灾害防治、降低灾害对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损害。强化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重视松材线虫病的防控工作,按照制定的松材线虫病防控方案,实行重点区域领导责任制,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等责任落实到人,使松材线虫病得到有效控制。(市林业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发改局、州生态环境局吉首分局、市水利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林业生态系统碳汇。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将林业产业发展由木材生产为主转为生态修复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的经济价值为主转为保护生态提供生态服务为主。统筹布局和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持续提升生态功能重要地区碳汇增量。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基于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顺应丘陵山地、河沟溪流走向及完整性,充分发挥自然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通过封禁保护、自然修复,构建“一屏三区多廊道”的生态保护修复格局。因工程建设造成山体、土壤、水体及河湖岸线损毁,应在工程竣工一年内完成生态修复,提高保护区森林覆盖度和质量。矿产开采区、采空区、尾矿库区要按照有关规定加大生态修复和耕地复垦力度,积极推动全市绿色矿山建设,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全过程。突出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中的主体作用,提升林业碳汇能力。营造蓝绿生态空间,大力推进建设城市生态系统,构建区域性城市通风廊道。推进林业项目海绵化建设,建设湘西北武陵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示范区和吉首市生态保护示范区。全面加强森林经营工作,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着力提升森林碳汇能力。“十四五”期间,加快推进吉首市文心公园,文峰文化综合公园等建设项目。到2025年,全面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勘界立标,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6.94%的水平,森林蓄积量达到380万立方米,全市自然保护地得到有效保护,国家重点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保护率不低于95%。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450万立方米。(市林业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发改局、市交通运输局、州生态环境局吉首分局、市水利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14 林业生态碳汇“提升”工程 |
建设内容: (1)“一屏三区多廊道”的生态保护修复格局。维持和庇护该区域生物生存繁衍,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提升生态系统和稳定性。加强各河道的生态基流保障和污染治理,提高水系连通性,提升生物洄游、迁徙等生态功能,形成联通山水、功能复合的绿色生态廊道网络。①峒河湿地修复及生态廊道建设,增加河流廊道的连通性,构建融休闲、交通、绿化于一体的河流生态廊道体系。②万溶江生态廊道建设,新增沿河游步道等基础休闲设施建设及植被修复,形成连接湾溪河风光带、三炮台公园、大坡公园、文峰公园、乾州古城、小溪桥游园等城市公园绿地的生态廊道。③文溪河生态廊道建设,修复原采石场生态,恢复沿河植被及修建沿河游步道,贯通小溪森林公园至城市廊道。③建设传统保护村落生态廊道750公里。 (2)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建设项目。依托德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峒河国家湿地公园、吉首市德夯省级地质公园、矮寨国家森林公园建设自然保护地类科普基地,建设生态环境科普展示场馆、并配备相应场地、器材及设备。定期面向周边社区、农村、学校、基层单位等举办生态环境科普巡展等活动。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条幅、宣传单、印制环保科普资料等各种宣传手段,进行环保法律法规、环保政策及技术规范的宣传工作。在园区、社区等开展环保培训;在中小学校组织环保知识学习;实施环保知识普及体系建设。 (3)生态环境修复工程。①城区废弃厂区综合治理,新征城市建设用地380亩,货币安置住户24户,1920平方米。②维修改造原手工业联社综合楼33313平方米,改造废弃厂区水、电、气、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③城区内采石场全部完成生态修复或转型利用为建设用地。④建设库容100万立方米固废堆放场,建设内容包括防渗工程、拦砂坝等河道治理,万溶江、峒河、细溪河、浪头河道清淤381万立方米,河道护坡25公里,种植草皮4万平方米,放养水生物。⑤高铁新城内植被、水系等生态修复治理。 (4)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综合治理工程。到2025年,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完成100%。完成以下有责任主体矿山生态修复:吉首市苏容石料有限责任公司振武营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姚元志社塘坡西门口采石场、省高速百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吉首石料场、邓君吉首杨家坪采石场、吉首市国立建材有限公司大庭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长沙铁路顺安路料有限公司吉首文溪采石场、吉首市榕和石材有限公司新湾矿区饰面用石料(大理石)矿、吉首市金叶兄弟石材加工厂第二矿区、吉首市福顺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团结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孙仕成寨阳采石场。 (5)防护林修复及公益林保护工程。退化防护林修复工程,建设规模2万亩,重点防护林工程3.5万亩。 (6)吉首市国家储备林建设。建设任务为3000公顷,实现“增量、提质、增效、调结构”的经营目标。 (7)吉首市红山国有林场林相改项目。根据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开展森林质量提升、天然林生态修复、森林抚育等。 |
3.提升农田湿地碳汇。
整体推进湿地、河湖保护和修复,以峒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主,其他功能性湿地为辅,开展湿地保护和退化河库湿地修复,提升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因地制宜实施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下游、主要入河口等区域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加强小型溪河、沟渠塘堰、水田等小微湿地建设,完善湿地生态网络体系。提升湿地公园建设质量与水平,完善湿地保护政策措施,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湿地保护管理机制。提升农田和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坚持基本农田底线思维,严格建设占用耕地审批,落实耕地保护目标,加强农田生态保护。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土地整治和耕地质量建设工程。强化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完善土壤监测网络建设,加强土壤环境监管队伍建设,建立土壤环境污染应急体系,实施农用地土壤分类管理,开展土壤污染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严防工业企业污染,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严格控制农业污染,推进测土配方施肥、肥料深施和水肥一体化,鼓励使用有机肥、缓释肥料和绿肥,有效实现化肥农药减量。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推广杀虫灯、生物农药等物理、生物防控技术。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和少(免)耕技术,增加农田土壤碳储存。培养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稳定并增强湿地固碳能力,到2025年,湿地保护率完成州下达指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2%。全市耕地质量状况实现总体改善,耕地土壤酸化、养分失衡、耕层变浅、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土壤生物群系逐步恢复。(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州生态环境局吉首分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15 农田湿地碳汇“提升”工程 |
建设内容: (1)吉首市湿地公园综合治理及生态保护。重点进行湿地保护、栖息地修复、监测监管平台、生态监测等。对现有湿地进行严格的保护保育,严禁放牧、割草、挖沙和放火等行为,并在不影响行洪的前提下,通过种植乡土湿地植被、挺水植物,打造较为完整的生态链和生态网络结构。 (2)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健全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库,实施农用地土壤分类管理,严格管控重度污染耕地,推进中轻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整合优化吉首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完善常态化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定期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加强土壤环境监管队伍建设,并定期参加土壤环境保护和监管技术人员培训。加快土壤污染应急能力建设,补充土壤污染事故应急设备配备,建立土壤环境污染应急体系。强化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过程管理,严格控制二次污染。实施污染土壤修复方案备案制度强化治理与修复工程监管,治理与修复工程原则上在原址进行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污染土壤挖掘、堆存等造成二次污染。土壤污染治理项目工程完工后,责任单位要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治理与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 (3)吉首市土壤(地块)管控治理项目。①开展吉首市11个疑似污染地块场地调查、风险评估、详细调查工作并对污染地块进行修复,调查面积15.2万平方米。②新建台儿冲锰渣库60万立方米。 (4)污染耕地阻控与修复项目。土壤重金属污染阻控修复2.4万亩,施用石灰、土壤调理剂、叶面阻控剂钝化(阻控吸收)重金属,开展秸秆还田或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等。 (5)土壤污染源头管控。①严防工业企业污染,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加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布局论证,充分考虑土壤等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建设项目选址和空间布局。强化有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矿采选、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和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等行业及排放重点污染物的其他行业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实施土壤重点监管企业名录制度,定期公布本市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并进行动态更新。强化土壤重点监管企业开展土壤环境自行监测或委托第三方监测,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开。②化肥农药减量控污项目: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调整化肥农药使用结构、改进施肥施药方式,建设有机肥厂(车间、堆沤池),推动有机肥(秸秆、绿肥)替代化肥,每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技术30万亩。③加快实施种植业尾水及农田地表径流的生态拦截与尾水回用工程,实现污染物的有效控制与养分的高效利用。加强灌溉水水质管理,强化农田灌溉用水的水质监测,未能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严禁直接农田灌溉。 |
4.强化生态碳汇机制建设。
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加强科技支撑与国际合作。构建生态系统碳汇调查监测评估体系,新建吉首市生态环境监察、监测能力建设与科技支撑项目。完善拓展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体系,结合林草湿综合生态(碳汇)监测,开展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探索开展全口径林业碳汇计量监测试点。大力加强科技支撑,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科研院所、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密切合作,积极开发、引进清洁生产、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等方面的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建立适合我市生态环境特点的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健全生态系统碳汇相关政策,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强化生态系统碳汇法治保障,加强林业法治能力建设,制定出台森林、湿地管理等地方性法规。健全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科学确定生态补偿指标体系、实施原则与计算方法。结合政府补偿和市场补偿两种机制,多元参与的治理理念,开展政策优惠、生态补偿等形式的生态保护补偿策略。落实生态补偿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建立完善财政支持与生态保护成效挂钩机制。加大对公益林、天然林管护的投入,逐步提高公益林和天然林生态补偿标准,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进生态系统碳汇交易,建立健全林业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林地林权管理,稳定林权政策,严格实行年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建立健全开垦占用林地审批管理制度,完善林地调查和定期监测制度,实现信息化管理。完善生态保护修复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生态修复工作统筹协调管理机制,建立并完善生态修复规划实施进度调度工作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修复评估制度。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林地保护利用考核机制,推行林地保护利用协作管理机制和保护利用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林业科技支撑体系和林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林业基层保障、服务与支撑体系,加快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市林业局、市自然资源局、州生态环境局吉首分局、市发改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1.强化绿色低碳宣传教育。
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国民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内容,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各种新媒体平台以及社会宣传等形式,开展生态文明的科普与宣传。开展低碳“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深入推进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建筑创建行动。依托世界地球日、“六五”环境日、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植树节、无车日等主题活动,从单位、社区、非政府机构等各渠道增强公众对低碳政策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引导公众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局、州生态环境局吉首分局、市住建局、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市教体局、市商务局、市委统战部等按照职能分工负责)
2.普及绿色低碳生活及办公方式。
倡导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鼓励公众绿色低碳出行,降低私家车使用频率。推动慢行交通发展,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公众采用公共交通、新能源汽车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交通方式。大力发展绿色消费,推行使用循环再生办公用品和无纸化办公等绿色办公方式。引导构建低碳膳食结构,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提倡家庭节约用水用电,鼓励居民优先购买节能环保绿色低碳产品。引导旅游景区、餐饮、酒店、商超、网络购物及物流运输等打造绿色低碳消费场景,倡导节约,遏制浪费,促进公众的绿色低碳消费行为。到2025年,生活及办公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局、州生态环境局吉首分局、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建局等按照职能分工负责)
3.强化领导干部培训。
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市委党校(行政学院)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创新学习形式,分阶段、多层次对领导干部开展培训,普及科学知识,宣讲政策要点,强化法治意识,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提升从事绿色低碳发展相关工作的干部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切实增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市发改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推广绿色金融广泛应用
1.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积极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发展基金等绿色金融,设立市场化运作的各类绿色发展基金。利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并积极参与气候投资基金,对城市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项目进行投资。争取国家低碳转型发展基金、绿色发展基金支持,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市金融办、市财政局、市发改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湘西监管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完善绿色金融对接机制。
加快建立碳达峰绿色项目库,动态更新项目库内容,引导资金准确投向绿色领域,助力绿色金融市场规范化高质量发展。强化数字赋能,完善绿色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碳金融、碳核算、碳交易等方面信息共享,推动低碳领域产融合作,探索构建集绿色信用服务、绿色金融服务等为一体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市金融办、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州生态环境局吉首分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湘西监管分局等职责分工负责)
3.建立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
强化对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考核评价,扩大考评结果应用场景。探索环境治理项目与经营开发项目组合开发模式,健全社会资本投资环境治理回报机制。(市财政局、市金融办等职责分工负责)
四、政策保障
(一)建立统计核算体系。健全区域和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基础统计报表制度,健全能源消费计量、统计、监测体系。积极推进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碳排放实策技术领域的应用,提升核算水平。扩大能源统计调查范围,细化能源统计品种和指标分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和信息化体系建设,开展统计人员业务培训。(市统计局、市发改局、州生态环境局吉首分局、市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优化项目准入制度。严格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要求,新建“两高”项目必须符合省、州、市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布局,且能效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属于限制类和淘汰类的新建“两高”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核准。重点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成果转化类项目及科技水平高、技术优势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市发改局、州生态环境局吉首分局、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完善低碳支持政策。严格控制高碳项目投资,加大对碳达峰项目、行动及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对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投资。积极对接国家及省州有关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价格支持政策,鼓励和推动新能源及相关储能产业发展。严格执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差别电价、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政策,促进节能减碳。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制度,引导节约用电,优化电力消费行为。(市财政局、市发改局、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市水利局、市税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市场化机制。按照国家碳排放权交易部署,鼓励重点用能企业制订企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鼓励节能降碳企业积极利用国家自愿减排管理平台,开发碳资产,参与碳交易。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节能服务行业。持续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提升需求侧响应、用电节约管理能力。(州生态环境局吉首分局、市统计局、市发改局、市林业局、国网乾州供电支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区碳达峰工作。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明确工作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强化跨部门合作协调机制,加强政策协同,发挥工业、建筑、交通、生态、财税、金融、科技等相关部门的合力作用,统筹解决碳达峰行动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和行动计划落到实处。(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开展考核评估。逐步建立碳达峰考核制度,对碳达峰实施情况开展评估。将重点部门、行业碳排放达峰行动落实情况纳入领导干部建设责任制。强化企业绿色社会责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监督作用。(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全国低碳日、节能宣传周等活动,开展绿色低碳宣传,提升全民节能环保意识。促进绿色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动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等创建活动。鼓励开展各类低碳、零碳的会议、活动。(市委宣传部、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增强风险防控。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综合考虑减污降碳与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群众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提前开展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有效应对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可能伴随的经济、金融、社会风险,确保安全降碳。进一步提升能源系统应急响应能力,做好能源换挡期保供工作。(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