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中江县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中江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中江县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江府发〔2024〕11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有关部门:
《中江县碳达峰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十九届第47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中江县人民政府
2024年8月13日
中江县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精准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结合中江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立足中江县情,突出“生态美县”发展思路,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在能源结构优化、产业节能增效、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实现突破,为全省、全市2030年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贡献中江力量。
(二)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绿色低碳生活深入人心,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9.5%,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0%以上,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绿色低碳产品成为市场主流,绿色低碳生活模式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70%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2%左右,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
二、重点行动
(一)有序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0%以上,原煤消费量不超过20万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2%左右,原煤消费量不超过18万吨。
1.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发展。进一步优化能源生产结构,加大光伏、生物质发电、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装机规模,大力推动户用光伏等分布式电源建设。加快清洁能源装备关键技术攻关,积极培育高端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稳步推动天然气发电项目建设,切实推进生活垃圾、生物质环保发电项目建设。(牵头单位:县发改局,责任单位:县经科局、县执法局、国网中江供电公司)
2.加大天然气开发利用力度。推动天然气与多种能源融合发展,加快保供调峰天然气机组建设。有序推动气田勘探及建设,开展燃气就地转化利用。加强油气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燃气下乡工程。大力实施井口零散天然气撬装回收利用,提升油气资源利用率,减少碳排放。到2025年,预计境内天然气年产量达到15亿立方米;到2030年,天然气年产量进一步提升。(牵头单位:县发改局,责任单位:县经科局)
3.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互联互济电网结构,优化电网建设布局。加快阿坝-成都东1000kV特高压交流工程中江县段工程、德阳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及220千伏配套工程、合兴220千伏变电站及110千伏配套工程、仓山110千伏变电站及配套工程、富兴悦来坭金3个35千伏变电站及配套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积极推动“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开展智能配电网、微电网建设,增强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能力。加强能源需求侧管理,引导虚拟电厂、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等新业态新模式参与系统调节。因地制宜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提升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加快中江燃气发电项目建设。到2030年,基本具备5%以上尖峰负荷响应能力。(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经科局、国网中江供电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4.促进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围绕负荷跟踪、系统调频、调峰等不同时间尺度应用需求,推动短时高频、中长时间尺度储能技术创新应用。加快布局一批充换电站、氢能综合能源等新型储能产业,形成全链条储能产业体系。高标准打造凯州氢能高端装备制造基地。进一步完善机械装备、农产品加工和清洁能源“2+1”产业体系,依托中江天然气储量优势,抢抓川渝天然气千亿产能基地建设先机,适时布局清洁能源(天然气)深加工产业,提升清洁能源保障和先进制造业发展配套水平。(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经科局、县经合局、凯州新城、中江高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深入实施节能降碳增效行动
到2025年,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9.5%。到2030年,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大幅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70%以上。
1.提升园区能效系统解决能力。探索引入第三方模式提升产业园区能效管理水平,开展园区公共设施节能改造,建设物理储能系统,切实提升园区“绿电”比例。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展节能减碳改造,鼓励企业开展节能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加强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培育,打造绿色、低碳、智慧园区。加快凯州新城供热管道项目的推进,推动凯州新城实施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建设。(责任单位:凯州新城、中江高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2.促进能源生产领域节能降碳。优化能源生产工艺流程,推动生产端清洁能源利用,加快电能替代。推动化石燃料向原料转化。推广应用安全节能技术和设备。构建高效顺畅能源物流网络。推进能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调控运行,加速能源产业链转型升级,提高能源系统整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经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统筹集约建设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数据中心等高耗能信息基础设施,在交通、能源、工业和市政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中同步考虑5G建设,采用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模式,提升新型基础设施绿色电能使用水平。鼓励在数据中心和5G网络管理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自动化、智能化能耗管理,积极推广使用高效制冷、先进通风、余热利用等节能技术,提升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整体节能水平。(责任单位:县经科局、县发改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稳步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深入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以高端化、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为方向的工业兴县战略,聚焦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加快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推进主导产业存量倍增、增量突破、制造为基、扩绿增效,推动机械装备、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2+1”主导产业集群成链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引领、智能高效、绿色低碳、结构优化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大力推进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持续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节能降耗、减污降碳。
1.做优做强机械装备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装备、智能安防设备、智能农机装备等高端机械装备产业。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四川)丘陵山区农机装备产业园,打造丘陵山区智能农机装备制造基地和应用示范场景,加快培育粮油机械装备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智能机器人装备产业,推进电子元器件、电子基础材料、终端产品等领域集群发展。做大继电器、连接器等优势产品规模,大力发展智能汽车电子零部件产业。(牵头单位:县经科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凯州新城、中江高新区)
2.创新发展食品轻纺产业集群。发挥凯州新城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产业承接优势,围绕粮油加工、预制菜、纺织服饰等细分行业,加快建设现代化食品轻纺产业集群。培育百亿级食用油(调味品)加工产业、50亿级小麦制品(大米加工)产业,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产品。培育壮大预制菜产业,推动形成面向全国的预制食材加工产业链。全面推进纺织服装行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引导服装企业结合时尚元素,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服装品牌。(牵头单位:县经科局,责任单位:凯州新城、中江高新区)
3.推动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倍增发展。探索“5G+工业互联网”发展模式,积极融入成渝地区数字经济产业链,深耕数字经济产业细分领域,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高地。鼓励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推进行业内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制造的发展,有序推进家居门类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改造,积极创建5G+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投用凯州新城智能制造产业园、科技创新产业园,新建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形成数字经济支持下的绿色低碳生产制造方式。(牵头单位:县经科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凯州新城、中江高新区)
4.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加强产能置换监管,加大低效产能退出和传统产业过剩产能压减力度。引导建材行业轻型化、集约化、终端化、制品化转型,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加快装饰装修建材等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动清洁生产,全面推进建材行业清洁生产审核,推进生产环节固废零排放。推广节能技术设备,健全能源管理体系,促进节能增效。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应用推广,鼓励中小企业产品积极参与国家绿色建材标识认证、中国环境标志认证等。(牵头单位:县经科局,责任单位:凯州新城、中江高新区)
5.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强化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管理,建立项目清单、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加强节能监察及能耗在线监测。持续推动存量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实施升级改造,进一步挖掘存量项目节能减排潜力,严格开展能耗对标检查和节能诊断,依法依规淘汰不符合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要求的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装置。科学评估拟建项目,对于产能已饱和行业按照“减量替代”原则压减产能,对于产能尚未饱和行业按照国家布局和审批备案等要求并对标国际先进能效准入门槛建设。加强技术攻关和政策引导,科学做好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大力引导能耗量较大的新兴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促进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增效。(牵头单位:县发改局,责任单位:县经科局、中江生态环境局、县行政审批局)
(四)科学实施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
到2025年,全县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升,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全域覆盖,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高效运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体系深度健全。
1.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支持和鼓励园区基础设施投资多元化,促进各类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集成优化,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成本,着力提高基础设施运行效率。以完成中江高新区省“十四五”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提高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资源高效利用与综合利用,加强污染集中治理,提升园区的能源、水、土地等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固体废物、废水、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促进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经科局、中江生态环境局、县水利局、凯州新城、中江高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2.健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配合做好国家级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健全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物流体系。促进二手商品市场健康发展,加强二手家具家电、二手汽车等商品流通管理,规范市场各类经营行为,维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二手商品市场有序健康发展。按照绿色化发展,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引导市场主体有序竞争,推动建立只能收购和转运的再生资源回收点、可以储存的再生资源回收站、再生资源集散市场(中心)三级设置。集散市场(中心)包含集散、交易、储存、初加工、治污减排等功能,并与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相配套,配置集中污染治理设施,消除二次污染。到2025年,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9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1.5万吨,到2030年达到2万吨。(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商务局、县经科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中江生态环境局、县执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加强废弃塑料制品回收循环。强化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综合利用厨余垃圾进行生物处置和生产工业油脂、生物柴油、土壤调理剂、沼气等,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持续升级生活垃圾中转站等基础设施,推进垃圾收运设施建设,提升垃圾分类中转效率。到2025年,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城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60%。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5%。(牵头单位:县执法局)
4.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推进大宗工业固废源头减量,严格园区固废堆存场所规范化管理,实现安全、分类、达标存放。推动建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和产业化发展。在满足设计规范的前提下,在城市道路、河道、公园、广场等市政工程中优先使用再生产品。推动建设标准高、管理一流的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设施,大力促进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大宗固体废物年利用量达到100万吨左右,到2030年达到110万吨左右。(牵头单位:县经科局、县执法局、中江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县交通局、县住建局)
5.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实施建筑垃圾源头减量。按照“源头减量、规范处置、资源再生”原则,提升建筑及装修垃圾综合利用率。推动在土方平衡、林业用土、环境治理、烧结制品及回填等领域大量利用建筑及装修垃圾,提升建筑及装修垃圾综合利用率。开展存量建筑及装修垃圾治理,对堆放量较大、较集中的堆放点,经治理、评估后达到安全稳定要求。到2025年,城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60%。(牵头单位:县执法局,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凯州新城、中江高新区)
6.加大农林固废综合利用。推广秸秆还田固碳技术,通过秸秆粉碎抛撒、机械还田,配套应用调氮促腐技术,将碳保留在土壤中,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推广秸秆焚烧生物质发电、成型颗粒燃料、秸秆打捆直燃等秸秆能源化利用模式,提升农村清洁用能比例。完善秸秆“收、储、用”相关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构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推广绿色防控和科学防治,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鼓励使用大包装农药,减少农药使用的同时减少农药包装。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配方肥、缓释肥及水溶肥应用。推广水稻侧深施肥、玉米小麦机械化种肥同播、油菜无人机种肥同播等社会化服务。制定并发布配方。委托四川农业大学专家根据中江县实际情况及县域测土配方施肥系统,制定主要粮油作物配方,在大小春用肥关键时节,发放科学施肥指导意见、施肥配方建议卡,提高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学施肥水平。到2025年,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左右,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五)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
到2025年,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建筑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全县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全县新开工装配式建筑30万平方米,全县新开工学校、医院、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建筑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中心城区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县建成区4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绿化覆盖率达到37.4%。到2030年,城乡建设领域全面实现绿色发展,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和碳减排水平大幅提升。
1.促进城乡集约化融合发展。优化城乡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抢抓“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机遇,结合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态势,科学布局城市空间绿色发展体系。引导鼓励居民开展庭院和村庄绿化美化,建设村庄小微公园和公共绿地。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合理规划布局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完整社区建设,打造便捷社区服务生活圈。从规划布局、生态环境、能源和资源利用、碳排放管理、低碳生活等多个方面因地制宜建立绿色低碳社区评价机制。(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住建局,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2.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实施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全面推行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节水标准,加强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全过程质量监管,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改造等,同步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高建筑用能效率和室内舒适度。鼓励政府投资工程优先采用绿色建材,建成一批绿色建材应用示范工程。加强建筑节能运行管理,推进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和统计分析,加强空调、照明、电梯等重点用能设备运行调度,提升设备能效管理。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发展,提高预制构件和部品部件通用性、推广标准化、少规格、多组合设计,2025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30万平方米。(牵头单位:县住建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3.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推广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鼓励具备条件的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加强太阳能光伏应用,推进新建建筑与太阳能光伏一体化设计、施工、安装。提高建筑电气化水平,引导大型商场、办公楼、酒店等建筑中因地制宜推进地热能、生物质能应用,推广空气源等各类电动热泵技术,优先消纳可再生能源电力。充分发挥城市热电供热能力,综合利用热电联产余热、工业余热。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牵头单位:县发改局、县住建局,责任单位:凯州新城、中江高新区、县商务局、县文旅局、国网中江供电公司,各乡镇人民政府)
4.推进农村用能低碳发展。提升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实施农村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生物质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加快生物质发电向电联产转型升级。鼓励农村分布式能源发展,大力推动农房屋顶、院落空地、农业设施加装太阳能光伏系统。持续推进农村管道燃气“村村通”工程,2024年底全县522个村社管道燃气覆盖率达100%,形成天然气供应为主,液化石油气供应为辅的多元互补农村燃气供应保障体系。(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局、县住建局、县执法局、国网中江供电公司,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5.深化全省海绵城市示范县建设。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原则,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方式,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海绵型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排水防涝设施、水系保护与修复等6类重点项目建设,统筹城市防洪和排涝工作,协调地下空间建设,完善排水及污水处理系统,构建低影响开发体系,推进中江县绿色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县城建成区4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牵头单位:县住建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执法局、县水利局、中江生态环境局)
(六)高效实施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
到2025年,全县交通运输重点领域碳排放强度稳步下降,用能结构持续优化,绿色低碳运输方式深入发展。到2030年,交通运输行业绿色发展全方位推进,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绿色出行体系更加完善,新能源汽车广泛应用,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0%,公共机构新增清洁能源车辆比例达到100%,全面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营运柴油货车,从而推动交通运输行业朝着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1.优化绿色低碳交通运输结构。持续优化调整运输结构,积极构建立体多式联运体系,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持续推动开行交界地带跨区域公交运行,调整优化公交线路、发班时间、公交站台,持续完善公共交通配套设施。加快推动成巴城际铁路、成都外环铁路(中江段)项目前期工作。(牵头单位:县交通局)
2.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围绕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趋势,着力提高区域公交信息数据开放共享水平,共建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智能运行网建设,中江县城区智慧交通建设项目,新建公共交通智慧平台,包括公共交通监管平台、智慧公交管理系统、公路客运管理系统、货物运输监管系统等设施设备,购置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扩容新能源出租车,建设新能源机动车充电站,机动车停车位,配置充电桩等。持续推进乡村客运“金通工程”,积极探索“交、商、邮、供”融合发展,满足城乡之间带货需求;加快建设农村公路信息化管理平台,推进农村公路智慧化、信息化管理。(牵头单位:县交通局)
3.积极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将绿色、智慧发展理念贯穿公路、铁路、站场等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全过程。加快停车场、首末站及港湾式停靠站、充(换)电站等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发挥中江区位优势,加快推进四向拓展的综合运输通道,推进高速、快速路与周边城市全方位对接,加强成德眉资、德绵交通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G5成绵高速扩容项目,G42成南扩容等重点交通项目。统筹布局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围绕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积极推进充电网络布局。到2025年,实现快充站覆盖80%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和50%的公路客运枢纽站,到2030年,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全覆盖。(牵头单位:县交通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经科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4.广泛普及节能低碳交通工具。大力推广绿色清洁交通运输工具,加快公共领域清洁能源车辆推广应用,科学推进电力、天然气、氢能在城市公交、出租、环卫、邮政快递、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应用。鼓励引导公众购买新能源汽车。提升交通运输装备能效水平,全面推进货运车辆标准化、厢式化、轻量化,促进短途运输车辆向轻型、厢式、专用型、低排放方向发展。执行交通运输装备能效标识制度。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不含摩托车)达到40%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牵头单位:县交通局)
5.大力推广低碳出行方式。优化全县出行服务体系。优化“快、干、普、支”四级常规公交线网体系。持续推广共享(电动)单车出行,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引导公众出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方式,不断提升绿色出行比例。提高公共出行服务水平,打造智慧出行助手。到2025年,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到2030年达到80%。(牵头单位:县交通局)
(七)加快实施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推广行动
到2025年,初步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多元化低碳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稳步推进,前沿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取得一定突破,打造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
到2030年,构建起较完善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低碳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日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一批原创性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依托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提供强大支撑,同时为瞄准碳中和目标打下坚实的科创基础。
1.强化低碳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在节能降碳、新能源技术和绿色技术领域探索培育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大力推进中江智能制造产业园、凯州新城检验检测创新产业园、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中心、大健康产业园暨中医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向绿色低碳方向扩能提质,鼓励有条件的创新平台向新型研发机构转变,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联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建立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持续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制机制。(牵头单位:县经科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局)
2.加强前沿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重点围绕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绿色低碳电力装备等前沿技术领域,大力推进清洁能源装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一批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大力支持企业围绕机械装备、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等领域开展绿色低碳转型和清洁生产改造,形成中江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新局面。鼓励实施重大节能降碳技术试验示范,大力支持取得突破的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开展产业化示范应用。加快氢能技术研发和应用,积极融入德阳氢能产业链,探索建立氢能“制储输用”产业,积极在工业、交通运输等领域推广应用。(牵头单位:县经科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局)
(八)积极实施巩固提升碳汇能力行动
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9.46%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520万立方米;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590万立方米。
1.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严格控制自然资源生态空间,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重点保护山地、森林、湿地、河流等核心区域的生态环境,夯实生态碳汇基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构建科学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确保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稳定。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面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和森林可持续经营,加强森林防灭火,持续推进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局、中江生态环境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2.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深入实施绿化全川行动。大力推动凯江河片区、继光湖片区、龙泉山片区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加强森林资源培育,扩大生态系统碳汇增量。通过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推进林业生态修复,培育稳定健康森林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强天然水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区、资源能源富集区、重要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区域水土保持。加快探索生态产品交易模式。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局、中江生态环境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3.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以创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契机,深入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化示范区建设。推进养殖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以种定养、以养定种,就地消纳、种养循环,构建养殖与种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良性互动的可持续生态系统。因地制宜选择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探索低成本、低维护的堆肥、高温热解等“就地就近处理”模式,就地对生活垃圾实行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提升农田基础设施水平。通过整治田块、建设灌排水设施、完善田间道路等,有效提升耕地耕作水平。采取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升耕层厚度等措施,持续推动耕地地力提升。(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中江生态环境局、县执法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九)全面实施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到2025年,绿色低碳生活深入人心,形成政府有力、社会有效、群众有感的绿色生活氛围。到2030年,绿色低碳产品成为市场主流,绿色低碳生活模式基本形成。
1.加强绿色低碳宣传教育。强化公众绿色低碳理念。将绿色低碳理念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综合运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微博、微信等各类媒介,探索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绿色低碳公益宣传。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开展绿色低碳主题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舆论氛围。(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融媒体中心、县发改局、县教体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中江生态环境局、县文旅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形成全社会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全方位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全面推动重点领域消费绿色转型,培育全民绿色消费意识和习惯,厚植绿色消费社会文化基础。推动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更多采购具有绿色低碳相关认证标识的产品,提升绿色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引导职工、学生和居民开展节粮、节水、节电、绿色出行、绿色购物等绿色消费实践,激发全社会绿色电力消费潜力。推动电商平台和商场、超市等设立绿色低碳产品销售专区,积极推广绿色低碳产品。(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县妇联、县教体局、县住建局、县交通局、县商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强化领导干部培训。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全面提升各级领导干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素质能力。支持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与部门合作,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分阶段、多层次领导干部培训,深化领导干部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县发改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着力实施开放合作助力碳达峰行动
加强在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与国内外交流合作,积极推动我县清洁能源装备等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走出去,大力引进绿色发展领军企业,切实提高绿色低碳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1.深化绿色低碳领域国内合作。积极参与成德眉资在清洁能源、工业节能降碳、低碳建筑、绿色智慧交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协作。推动凯州新城、中江高新区规划布局一批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产业和项目。加快提升产业园区“绿电”比例,吸引优质产业落户中江。推进发展“飞地产业”。加强与成都锦江区、成都高新区、淮州新城、金牛高新区对接合作,围绕“总部+基地”“研发+制造”“生产+销售”“整机+配套”等,探索“飞地产业”共兴共享新模式。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对接合作,探索在绿色低碳领域建立常态化的产业对接合作机制。(责任单位:县经合局、县经科局、凯州新城、中江高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2.增强绿色低碳领域国际合作。依托德阳打造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优势,积极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支持县域内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参与产业合作园等基地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对接用好境内外国际会展、论坛和商务洽谈交易平台,拓展绿色低碳和高新技术企业国际经贸合作渠道,提升我县绿色低碳领域企业经贸国际合作水平。(责任单位:县经合局、县经科局、凯州新城、中江高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方案。制定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推进方案,以及科技支撑、碳汇能力、标准计量体系、督察考核等保障方案,形成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确保分行业分领域积极有序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经科局、县住建局、县交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夯实政策性保障机制。探索创新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优化市场运行环境。充分运用政策性基金、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补助、专项债券、财政贴息等政策性工具,助力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壮大。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探索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围绕“绿色金融”创新产品,规范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进一步推进落实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加大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严控钢铁、水泥、传统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投资,加大对能源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交通运输装备和组织方式、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项目的政策性支持力度。进一步推进落实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加大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机制,严格执行差别化电价、分时电价等电价政策,严禁对高耗能、高排放、资源型行业实施电价优惠,继续落实居民阶梯电价、气价、水价制度。(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税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鼓励构建市场化保障体系。有序推动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绿色信贷、绿色股权、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用于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运营。支持金融机构创新碳足迹贷、低碳贷等绿色信贷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创设绿色网点。鼓励发展重大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装备等融资租赁。鼓励符合要求的市场主体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支持金融机构探索基于环境权益的创新金融产品。(牵头单位:县财政局、中江金融监管支局)
(四)提升统计监测分析能力。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统计能力建设,提升各行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统计核算分析能力。开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温室气体排放调查,分析全县碳排放特征,按照上级要求,编制我县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依托和拓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森林、湿地等年度调查监测及碳汇本底调查和储量评估。(责任单位:县统计局、县发改局、中江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强能源企业碳排放管理能力。完善碳排放统计体系,推行碳排放信息监测和评价管理,建立碳排放台账。加强能源项目全过程碳管理,开展同行业碳排放强度对标,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支持重点企业制定碳减排路线图。加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管理,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严厉打击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弄虚作假违法行为。(牵头单位:中江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经科局)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建立由县发改局统筹负责全县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县级有关部门、各乡镇按职责分工负责的协调联动机制,县级有关部门、各乡镇要按照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扎实推进各行业领域碳达峰工作,确保全县梯次、有序实现碳达峰目标。
(二)强化责任落实。县级有关部门、各乡镇要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切实做好责任担当。县发改局、县经科局、县住建局、县交通局等要按照本方案确定的责任和分工,研究细化符合实际的年度目标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工作方案。县发改局牵头负责定期调度碳达峰工作落实进展情况,并加强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
(三)严格监督考核。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强化评价考核,加强指标约束。建立目标责任考核清单化、闭环化管理机制,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指标实行协同管理,稳妥有序做好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强度和总量控制转变。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年度评估,对县级有关部门、各乡镇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督促检查和综合协调,落实奖惩措施。
(四)加强能力建设。加强区域交流合作,积极开展绿色低碳领域合作研究、培训考察、交流研讨等活动,定期总结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重要内容,全面提升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素质能力。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动员群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