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汝城县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汝城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汝城县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汝政发〔2023〕4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县直各单位,省市驻汝各单位:
现将《汝城县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汝城县人民政府
2023年12月8日
汝城县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统筹推进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根据《湖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湘政发〔2022〕19号)、《郴州市碳达峰行动方案》(郴政发〔2023〕4号),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考察汝城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紧扣“红色沙洲、温泉之都;中国汝城、幸福边城”的发展定位,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以实现碳排放达峰任务倒逼低碳转型为目标,系统分析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结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等关键指标,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降碳为抓手,有力有序推进碳达峰行动,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达峰目标。
二、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县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煤炭消费增长得到严格合理控制,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2%左右,单位GDP能源消耗强度降幅、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为实现碳达峰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初步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确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突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健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达到25%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完成省、市下达目标,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能源清洁低碳化发展行动
1. 优化调整煤炭消费结构
在确保能源安全保供的基础上,科学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进一步提升外部优质煤炭调入能力,严防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煤炭进入,淘汰本地落后煤炭产能。推动重点用煤行业减煤限煤,重点企业减煤降耗。因地制宜大幅压减散煤消费,有序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工程。减少取暖用煤需求,鼓励公共机构、居民便用非燃煤高效取暖产品,逐步淘汰燃煤锅炉和散煤。到2025年,煤炭消费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汝城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合理调控油气消费
提升能效利用水平,有序推进天然气、电等其他清洁能源替代油品,合理控制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以交通领域为重点,推动燃油清洁替代和能效提升。加强油品储存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油品储备能力。加快宜章-沙洲-汝城-桂东输气管道项目建设,加快汝城中天燃气有限公司LNG储配站搬迁。积极发展工业用气,积极推广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代替煤炭热电联产项目;在能耗水平较高的有色金属行业,鼓励采用天然气满足新增用能需求。加快推进气化汝城-城乡供气一体化项目建设,构建以天然气为主气源的供气系统,逐步推进天然气”进镇入乡”,提高农村地区天然气通达能力。到2025年,力争管道沿途乡镇实现天然气覆盖率达80%。到2030年,形成以管输天然气供应为主导,LNG为补充气源的供气模式,管道天然气实现全覆盖。[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商务局)、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县交通运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积极发展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加快推进风电利用,改造提升东岗岭风电场、白云仙风电场、猴古坳风电场、半云仙风电场、连垀风电场,新建观音耸风电场、半云仙风电场(二期)、天仙风电场、许家洞风电场等。积极稳妥发展水电,抓好宝沙、两江口等26个提质增效电站项目建设。深度挖掘地热资源,进一步拓宽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广度和深度,在旅游服务、工业生产(温室于燥、脱水加工等)、农业科研(名优花卉、瓜菜等生态农业和热水养殖)、居民生活(特色小镇)等领域进行项目开发利用,推动全县地热资源的全面开发利用。稳步发展坡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实现装机规模倍增。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生物质发电,鼓励生物质直燃发电向热电联产转型。统筹发展其它能源,鼓励沼气、液体生物燃料、液体及固体成型燃料综合利用。到2025年,力争全县清洁能源总装机达100万千瓦以上。(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市生态环境局汝城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 推进电力系统转型升级
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积极建设坚强电网主网架、智能配电网和智能微电网,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加快汝城县域电网主网架建设和坡乡配电网建设改造,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供电能力及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强化用电保障,到2025年,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 15%。加快完成全县配电智慧建设,实现本地供电网全覆盖,积极建设节能、低碳、环保型智能电网,提高电网的智能控制能力,建设供电充裕、运行可靠、网架合理、装备先进、技术一流的坚强智能电网。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模式,加快风电与新型储能融合发展,加快电力需求响应平台建设,促进能源集约利用,解决弃水、弃风等问题。(县发展和改革局、郴电国际汝城分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1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工程 |
1. 天然气工程。畅通天然气长输管线,推进“气化汝城“长输管道建设及城乡供气一体化项目建设,构建以天然气为主气源的供气系统。 2. 清洁能源工程。加快推进观音耸风电场、半云仙风电场(二期)、半云仙风电场(三期)、许家涧风电场、天仙风电场、神仙带风电场等项目建设。提质增效宝沙、九节带、两江口、多发、园河二级等小水电站,更换水轮机机组及其配套设施,升压站设备、二次设备等。开展地热能规模化应用,对汝城县热水地热田地热资源进行补充勒查,力争将区内目前的可采地热资源量从3200t/d提高到6000t/d。 3. 电力工程。加快220kV外沙变电站扩建。新建 l10kV延寿变输变电工程、110kV先锋-土桥线路10km、l10kV马桥-廷寿线路15km、110kV外沙-马桥线路4km、新建和改造10kV线路500km(含电缆线路130km)、低压线路800 km。 |
(二)产业绿色低碳升级行动
1.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持续推动电子信息、现代石材、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低碳工艺革新,强化信息技术绿色赋能,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制定”一行一策“清洁生产改造提升计划,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监管,推进企业能效对标达标,严格执行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支持工业企业实施锅炉窑炉节能改造、电机系统节能改造、余热余压回收利用、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等能效提升工程。支持重点企业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支持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依法依规淘汰低效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全生命周期开展绿色产品研发、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物流和绿色管理。[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汝城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2 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工程 |
1. 电子信息产业。加快湖南广东电子智能产业园建设,加速落户汝城发展的盛联科技、海晟电子、冠葳科技等东莞电子行业协会的电子信息企业的建设。重点扶持达琦华声电子、琛航电子、镭声电子、钜创光电等工业企业发展壮大。以农惠通、湖湘电子商务为龙头,建立电子信息集聚区。到2025年,全县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企业达到30家以上,实现年产值30亿元以上。 2. 现代石材产业。大力培育产值亿元以上建材宝石企业,将现代建材宝石产业园建设成为湖南著名的现代石材生产、精深加工基地。扎实推进富源石材、天邦石材、永恒石材、永信石材、玉成石材等加工项目建设,打造完整的现代石材产业链。抓好汝城现代建材宝石产业园建设,打造石材工艺品加工现代石材产业园。到2025年,现代石材产业年产值达20亿元左右。 3. 绿色矿山产业。依托现有的矿产资源优势,发展绿色矿山、矿产精深加工、矿产贸易,重点扶持和引导中湘钨业、鸿发矿业、邑金矿业等有色金属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进小垣钨矿等矿山资源整合,深化矿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引进知名矿产品公司进行战略合作,打造较为完善的有色金属价值链和产业链。加快钨矿APT精深加工二期、小垣鸽矿有色金属绿色矿山、有色金属产业提质改造、铁矿综合开发利用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形成2-3家具有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的精深加工企业,有色金属产业产值达30亿元以上。 |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以“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为重点,创新县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放大沙洲l”引爆点”,带动温泉旅游、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充分挖掘沙洲“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的时代价值,做好红色沙沙I、l保
护、提质、升温”三篇文章”,争创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让红色沙洲l”时代标杆、政治高地、初心之地”名片永远闪亮。(县发展和改革局、县文旅广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3 文旅产业助力碳达峰工程 |
1. 建设湖南(沙洲)红色文旅特色产业园。以“半条被子”故事为主题,抓好市委党校沙}州分校、长征步道、文明沙沙I,1至延寿官亨的旅游公路等项目建设,推进沙沙l、l区域红色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修缮提质“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徐解秀故居)、“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中国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汝坡旧址、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总卫生部、总后勤部、卫戍司令部、中华苏维埃匡家银行等革命文物旧址,管护好沙洲田园综合体、沙洲民俗广场、文明水库绿水青山等旅游资源。 2. 建设"溫泉之都“火热品牌。大力引进市场主体,加快热水温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暖水罗泉温泉等项目建设,不断丰富游客体验,打造“湘"约“98“温泉品牌,开发温泉系列产品,推动汝城温泉火爆”出圈”。 3.打造精品线路。以县城为中心,着力打造湘粤赣l小时经济圉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抓好”三江口-热水”的生态游、“热水-暖水”的温泉游、“热水-三江口-县城-文明”的红色文化体验游。加强区域项目合作,积极与韶山、井冈山等红色旅游景区共建红色旅游线路,主动融入“平江-宁乡-韶山-郴州-汝城“红色潇湘、”于都-井冈山-汝城-仁化-郴州“长征印记等精品旅游线路;加强与东江湖、莽山等旅游景区合作,抓好"郴州-飞天山-东江湖-汝城-莽山”红色+绿色精品旅游线路,扩大旅游市场份额。 |
3.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产业
充分运用中国(湖南)自贸区郴州片区政策,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培育壮大一批物流配送和批发龙头企业,形成以各类零售网点为基础、各类批发市场和商贸物流中心为骨于、各类流通企业为主体,覆盖城乡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鼓励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建设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加强现代化综合物流因建设,重点推进农惠通电商产业园、湘粤赣边际商贸物流中心仓储场地等项目建设,抓好土桥镇湘粤赣物流园、三星工业园和马桥宝石产业产业因建设。抓好城南农贸市场、各乡镇农贸市场提质改造,推进农惠通电商产业园项目建设,打造现代物流体系;扎实推进汝城县惠农综合服务大数据运营中心项目建设和郴州市和营供应链有限公司项目建设。加快提高商贸物流企业的绿色化、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现代化水平。[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节能减污协同降碳行动
1.全面提升节能管理水平
健全用能预算管理机制,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从源头推进节能降碳。推行能效与能源配置挂钩制度,按照企业能效和产出效益配置能源,严格控制能源消费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在有序用电、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实行差别化政策,构建能效提升长效机制。提高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完善能源计量体系,鼓励采用认证手段提升节能管理水平。严格落实国家、省级用能权交易管理办法,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能效准入标准的新上项目,实现用能权交易全覆盖。定期对万吨耗能企业能耗和碳排放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和动态分析,建立完善重点能耗企业常态化节能预警机制。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建立节能监察体系,健全跨部门联动机制,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绿色电价等手段,增强节能监察约束力。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督促企业建立高耗能设备运行台账,进一步加强能耗计量和检测,完善能源管理方法。[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提升重点用能设备能效
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以电机、风机、泵、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工业锅炉等设备为重点,推进通用设备升级改造,全面推广节能高效先进适用工艺设备。积极推广高效节能设备。新建项目主要用能设备原则上要达到能效二级以上水平,鼓励优先选用达到回家一级能效或列入国家、省 “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的技术、产品和设备。将能效指标作为重要的技术指标列入设备招标文件和采购合同。积极推广用能设备节能设计、诊断、改造一体化服务模式,推动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和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节能服务。完善设备节能监管。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强化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推动新型基础设施绿色发展
优化新基建设施布局。科学规划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统筹谋划、科学配置数据中心、5G通信基站等高耗能新型基础设施。提升新基建用能结构及效率。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采用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模式,探索多样化能源供应,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完善通信、运算、存储、传输等设备能效标准,提升准入门槛,淘汰落后设备和技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管理。将数据中心纳入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开展能源计量审查。推动既有设施绿色升级改造,积极推广使用高效制冷、先进通风、余热利用、智能化用能控制等技术,提高设施能效水平。[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强化源头防控,推进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重点实施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管理,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8%以上。建立温室气体排放与低碳发展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体制机制和能力建设。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强“三线一单”与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体系的衔接,强化“三线一单”在环境准入、园区管理、环评审批等方面的要求。统筹协调污染物减排和碳排放控制,优化水、气、土、固废等重点要素环境治理领域协同控制,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统计局、市生态环境局汝城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
优化城乡规划布局。按照“一心一极、两带两区”的发展布局,以县城为核心,把文明乡打造为新增长极,围绕厦蓉高速公路经济带、武深高速公路经济带,发展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构建集约节约、尺度宜人的县乡发展格局。加强生态廊道、景观视廊、通风廊道、滨水空间和城市绿道统筹布局,留足城市河湖生态空间和防洪排捞空间。合理布局坡市快速于线交通、生活性集散交通和绿色慢行交通设施。严格既有建筑拆除管理,坚持从“拆改留”到“留改拆”推动城市更新。推进绿色低碳建造。大力推广绿色建材,鼓励使用高效节能环保产品,优先选用获得绿色建材认证标识的建材产品,建立政府工程采购绿色建材机制。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推动建立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制定建筑拆除管理办法,杜绝大拆大建。建设绿色城镇、绿色社区,推行灵活可变的居住空间设计,减少改造或拆除造成的资源浪费。探索零碳社区建设,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向业主提供居家养老、家政、托幼、健身、购物等生活服务,在步行范围内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提升建筑能效水平
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充分发挥主体职责,在规划、立项、用地、环评、能评等环节,对绿色建筑进行审核管理,形成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强大合力。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按照国家、省、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有关要求进行工程项目设计,新建政府投资公益性公共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部达到一星级以上。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开工建设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城镇星级绿色建筑中使用绿色建材产品的比例达到70%以上。加快推进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结合城市建设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按照绿色建筑的要素要求,实施以建筑门窗、建筑外遮阳为重点的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推进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和能效公示,完善能耗监测体系。在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中,加强节能节水管理,统筹推动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改造。积极鼓励能耗水平高、改造效益明显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学校、医院、商场和机关办公建筑为重点进行规模节能改造,建立既有建筑公共节能改造长效机制。提升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逐步开展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提升建筑用能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探索实施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制度。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实施城市老旧供水管网更新改造,推进管网分区计量,提升供水管网智能化管理水平。根据新建建筑节能、减碳、绿色改造等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建筑运行能耗和碳排放等相关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县发展和改革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4. 优化城乡建筑用能结构
加快实施建筑电气化。充分发挥电力在建筑终端消费清洁性、可获得性、便利性等优势,建立以电力消费为核心的建筑能源消费体系。开展新建公共建筑全电气化设计试点示范。在商场、办公楼、酒店等建筑中推广应用热泵、电蓄冷空调、蓄热电锅炉。引导生活热水、炊事用能向电气化发展,促进高效电气化技术与设备研发应用。推动太阳能建筑应用。推进新建建筑太阳能光伏一体化设计、施工、安装,鼓励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加强太阳能光伏应用。根据太阳能资源条件、建筑利用条件和用能需求,统筹太阳能光伏和太阳能光热系统建筑应用,宜电则电,宜热则热。加快建设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为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在酒店、学校和医院等有稳定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中积极推广太阳能光热技术。在农村地区积极推广被动式太阳能房等适宜技术。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 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加强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管理。建立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的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和后评估制度,根据评估结果不断调整优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运行策略,实现可再生能源高效应用。对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应用项目持续进行环境影响监测,保障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县发展和改革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 推动绿色低碳乡村建设
营造自然紧凑乡村格局。合理布局乡村建设,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开展绿色低碳村庄建设,提升乡村生态和环境质量。规范农房和村庄建设选址,顺应地形地貌,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脉络。鼓励新建农房向基础设施完善、自然条件优越、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景观环境优美的村庄聚集,农房群落自然、紧凑、有序。推进绿色低碳农房建设。提升农房绿色低碳设计建造水平,提高农房能效水平,鼓励建设星级绿色农房和零碳农房。按照结构安全、功能完善、节能降碳等要求,制定和完善农房建设相关标准。引导新建农房执行《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相关标准,完善农房节能措施,因地制宜推广太阳能暖房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推广使用高能效照明、灶具等设施设备。鼓励就地取材和利用乡土材料,推广使用绿色建材,鼓励选用装配式钢结构、木结构等建造方式。推进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低碳化。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合理确定排放标准,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推广小型化、生态化、分散化的污水处理工艺,推行微动力、低能耗、低成本的运行方式。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倡导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从源头减少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县发展和改革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县乡村振兴局、都电国际汝城分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
1. 推动交通工具低碳转型
加快推广新能源车辆。加快推广电动汽车、氢能汽车、液化天然气重卡等新能源运输工具,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组织实施高效清洁运输装备推广工程,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特殊用途车辆外,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及更换的公务用车30%使用新能源车,新增公交车辆全部采用新能源及清洁能源。到2025年,全县绿色低碳出行比例不低于 60%,到2030年不低于70%。持续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车辆。严格执行机动车环保检验制度,继续推进”营运黄标车、老旧车辆"淘汰更新工作,强化车辆污染排放管控,逐步执行国VI排放标准,完善排放检测与维护制度(1/M制度)。全面推进交通运输标准化。推进货运车辆标准化、厢式化、轻量化,促进燃油客货运交通智能化,降低空载率和不合理客货运周转量,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商务局)、县公安局、县交通运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
按照“建网提质、内联外畅"的原则,大力开展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打通一批产业路、民生路、断头路,让“交通走廊”成为“经济走廊",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加强现代化综合物流园建设,加快推动”互联网+货运物流“平台建设,通过先进信息技术提升运输组织效率。加快公共交通体系建设。调整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合理布局公交线路和站点,形成"枢纽+县城+乡镇”三级公交网络体系,抓好汝城经济开发区、土桥物流因等一批公交首末站建设项目,建设旅游公路,完善旅游公交网,提高公交线网覆盖率,提高公共交通的可达性。提高公共出行比例,打造高效衔接、快捷舒适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积极引导公众主动选择绿色低碳交通方式。[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商务局)、县公安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交通运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加快低碳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智慧交通系统建设。将绿色低碳智慧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建设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与协调指挥中心,推动智慧交通信息系统建设,提升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动实施车路协同主动式公交优先技术,到2025年,全县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建设比例达到90%,数字化率达到80%。加快新能源交通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居民区、公路沿线、公共停车场、旅游景区以及农村地区充电设施建设,加快公交车、出租车、小轿车等行业“油改电"步伐。推广智能交通,鼓励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和“车联网”,积极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新能源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商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资源循环利用助力降碳行动
1. 实施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升级
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以提升资源产出率和循环利用率为目标,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制定园区循环化发展指南,完善园区产业共生体系,推动园区产业循环链接和绿色升级,提高资源产出率。深化副产物交换利用、余热余压梯级利用和废水废气废液废渣的资源化利用,基本实现园区各类废弃物内部循环利用。大力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按照“一园一策”原则逐个制定循环化改造方案,探索开展“零碳"园区试点工作。推广节能技术改造。推广集中供气供热,实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技术改造工程和工业能效提升计划,谋划因区热电联产项目,推进实施一批循环经济项目,支持企业开展循环式生产和废物循环利用,提高园区能源使用效率。[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汝城分局、汝城经开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切实加强固(危)废管控。持续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执法检查,加强医疗废物收集管理,对超期贮存、非法转移、填埋、倾倒、处置危险废物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到2025年,全县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75%。加强建筑垃圾回收利用。规范建筑垃圾堆存、中转和资源化利用场所建设和运营,实现就地处理、就地就近回用,推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应用。鼓励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及制品在建筑工程和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将建筑垃圾用于土方平衡、林业用土、环境治理、烧结制品及回填等,不断提高利用质量、扩大资源化利用规模。大力推进秸杆综合利用。坚持农用优先,持续推进秸杆肥料化、饲料化和基料化利用,发挥好秸杆耕地保育和种养结合功能。不断拓宽秸杆原料化利用途径,鼓励利用秸杆生产环保板材、炭基产品、纸浆等,推动秸杆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商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生态环境局汝城分局、汝城经开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建立完善回收站点、分拣中心和集散交易市场一体化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推动废旧物资回收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两网融合”。大力推广“互联网+“回收利用模式,推进线上线下分类回收融合发展。鼓励采用预约上门、以旧换新、设置自动回收机等方式回收废旧物资。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积极培育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主体,推动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再生资源规范化、规模化、高值化利用。规范发展废钢、废铁、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废旧轮胎、废旧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提高再生资源利用价值。到2025年,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立,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75%以上;到2030年,建成多层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85%以上。鼓励企业创新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推进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集中处置和分类,加快退役动力电池等清洁化和高值化利用模式发展。[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汝城分局、县供销联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4. 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生活垃圾回收和处置体系,完善生活垃圾回收公共设施建设,引导公众自觉分类投放,严格垃圾收集处理程序,建成完善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转运系统。实现“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收转运与处理模式。大力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技术,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鼓励采用常温物理分离拆解方式进行生活垃圾的前端分类处置。完善餐厨垃圾管理机制,创新处理技术,提高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有序实施垃圾源头减量化。推进快递物流绿色发展,推广电商快件原件直发,推进产品与快递包装一体化,整治过度包装。宣传低碳办公,推广办公电子化、无纸化,减少纸质文件、资料印发数量。宣传节约意识,推进餐厨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加快城乡垃圾终端处理设施的规划建设。2030年,生活垃圾清运率达到100%,生活垃圾中转运输密闭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商务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生态环境局汝城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绿色低碳科技引领行动
1.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
加快创新型人才引育。积极引进培育一批能推动和引领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的高端人才和团队,重点支持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聚焦绿色低碳、减污降碳、零碳负碳等技术研究方向,整合优势资源,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关键技术协作。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省内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培养新能源、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碳市场、碳核查、碳汇等相关专业人才。加强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加快培养复合型绿色低碳人才,加强技术转化和服务人才培养,构建高效人才流动机制。[县委组织部、县教育局、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商务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生态环境局汝城分局、汝城经开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推动低碳技术研发和攻关
支持有机废弃物、固废清洁化多元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工艺及设备研发制造,加强余热余能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研究,持续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加快推进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开展数字化与低碳化融合研究,大力推广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及能源互联先进技术。探索开展农业土壤碳库提升技术开发研究。重点开展适宜汝城气候资源禀赋的被动式建筑与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和建造、建筑能源智慧管控、智能交通等技术研发。[县发展和改革局、县教育局、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商务局)、汝城经开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推进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持续组织实施现代石材、绿色矿山等传统产业低碳工艺革新,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低碳技术领域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技术交易平台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建立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孵化器、创新创业基地。以高碳排放行业减污降碳需求为导向,引进消化吸收匡内外先进低碳技术,转化应用电能替代、热电协同、过程工艺革新重构等一批变革性技术,推动在重点企业及公共机构等场景应用,促进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升级。[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商务局)、县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
1.构建生态保护空间格局
在全县范围内形成生态红线底线思维,提出生态红线指标,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制定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分区方案。从人口分布、产业结构与布局、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环境质量改善、环境风险防范、生态功能保护等角度全方位建立最为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对生态功能保障、环境质量安全和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实行严格监管,严守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和利用底线。实施“分块管理、网格划分、责任到人"的网格化执法模式和“职责明确、精抓细管、严格考核"的精细化管理机制,将县、乡镇各级监管区域划分为若于主体网格和单元网格,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实现对环境监管区域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的监管。(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公安局、县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汝城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全面加强林草资源保护,重点保护天然次生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立完善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重点抓好三江源头生态修复和保护,进一步提升森林质量。推行林长制,实施林业碳汇工程、天然林(公益林)保护修复工程,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到2025年,全县林地面积稳定在289万亩,有林地面积稳定在254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稳定在85万亩,天然林面积稳定在4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 1500万立方米,活立竹蓄积量达到6400万株。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的思路,因地制宜植树造林,实施退耕还林,恢复森林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林业局、县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巩固农业生态碳汇能力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农业、高效农业,推行种养结合、粮经轮作等生态化模式,因地制宜推广生态种养模式。优化调整养殖业布局,严格落实禁养区、限养区各项规定,根据土地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养殖规模,推进种养业协调发展。推进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从“原料化、肥料化、材料化”等应用方向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更好的发挥生态碳汇价值。稳步提升耕地碳汇潜力,推动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等化肥农药减量技术与模式。(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汝城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提升气候变化适应能力
1.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加强对露天焚烧现象的查处,定点对焚烧桔杆、焚烧垃圾、野外用火等现象进行巡视,建立举报制度与平台,及时制止与处罚,切实控制因露天焚烧秸杆和垃圾等造成空气污染。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实地检查,查处施工扬尘,对堆放的土方物料进行洒水降尘,覆盖裸露土方,及时清运施工现场零散废料、垃圾渣土和生活垃圾,切实加强监管力度,防止出现扬尘污染。加强餐饮企业油烟净化系统检测力度,采取常态排查与集中摸排、重点排查与分散排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餐饮经营商户进行逐一摸排。开展全县涉VOCs企业全面排查,确保全面达标排放,对发现问题的依法实施停产整治,整改任务完成后方可复产,对汝城经开区排污较大的企业开展”一企一策“治理,对治理技术要求高、治理难度大的、VOCs挥发较高的工业企业开展定点帮扶,指导做好全过程VOCs控制。[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生态环境局汝城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推动水体污染防治
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水质保护,建立水源水库长效保护机制。重点抓好汝城县东江湖饮用水源地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龙虎问水库、团结水库、文明水库、溪头水库水源地保护。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和河道塘库治理。加强乡镇集中供水、分散型供水的水源点保护,适度增加、更换、优化相关设施。到2025年,确保饮用水质100%达标。深入推进河长制。加强河道“清四乱”专项整治,严控严管河道采砂。大力开展禁渔禁捕,严禁在全县范围内天然河道、水库、池塘等水域炸鱼、毒鱼、非法电捕鱼,禁止使用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方法进行捕捞,禁止在禁渔区、禁渔期进行捕捞。严禁无证捕捞,严禁未依法取得养殖证擅自在全民所有的水域从事网箱养鱼,积极引导渔民退捕转产。切实抓好污水处理。加强城区、园区、城市污水治理,不断提升城市水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完善污水收集配套管网,做到甭污分离。加快污水处理厂扩容,确保污水处理全覆盖。探索建立乡镇污水处理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湘江保护和治理,积极推进浙水河、沤江、延寿河等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加强城区水生态修复和合理保护利用。治理区域范围内村庄布局分散、人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连片村庄,采用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提高污水收集率。扎实开展农村污水整治行动,切实改善农村水质环境。推行污染物排放达标以及企业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制度的动态管理,抓好县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防渗处理,确保达标排放。(县发展和改革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生态环境局汝城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推进土壤污染防治
进一步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深化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落实总量控制制度,推进重金属减排;加强重点企业土壤环境监管,动态更新重点监管名录,督促企业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义务,依法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定期开展隐患排查、监测;持续开展典型行业企业及周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全面掌握污染区域、污染成因及污染地块分布。推进受污染耕地治理。推进我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保护工作,依托高校院所专家,针对土壤污染类型、土壤PH值等现状,精准落实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农艺措施,实现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降低农产品污染风险,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建立健全突然环境调查评估制度,强化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管理和监督,科学合理确定污染地块用途;加强污染地蚗风险管控修复工作,以重点行业为重点,强化调查评估、风险管控与修复、效果评估、后期管理等全流程监管;强化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联动监管,加强多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全过程监管机制。[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商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汝城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全民绿色低碳行动
1. 加强全民低碳宣传教育
深入开展全民教育,将绿色低碳、勤俭节约的生活理念融入家庭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及职工继续教育等体系,纳入生态文明示范县、卫生城市、美丽乡村创建及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要求。广泛推进主题宣传,充分发挥媒体绿色价值观宣教功能,把绿色生活理念纳入节能宣传周、低碳日、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开发文创产品和公益广告,建立长效宣传机制,传播绿色知识和行为规范,提高全民低碳意识和素质。持续开展能效领跑者、光盘行动、节水节能和循环经济典型案例宣讲等主题活动。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不断丰富载体,创新形式。营造全社会崇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县委宣传部、县发展和改革局、县教育局、市生态环境局汝城分局、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鼓励企业积极实施绿色采购和绿色办公,广泛使用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绿色认证产品。钢铁、建材等行业重点用能单位梳理核算自身碳排放情况,深入研究碳减排路径,制定达峰专项工作方案,推进节能降碳。引导重点企业、进出口企业、碳交易重点企业等对标国际规则建立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计入企业环保信用。充分发挥节能、环保、循环经济领域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督促行业企业自觉履行生态环保社会责任,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汝城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推广绿色低碳消费
制定并推广低碳行为准则,倡导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及购买环保服务的力度,带头采购更多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推行使用循环再生办公用品和无纸化办公等绿色办公方式。引导构建低碳膳食结构,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鼓励绿色出行。推动慢行交通发展并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引导公众采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交通方式。提倡家庭节约用水用电,鼓励居民优先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建设低碳积分制平台,明确减排场景,制定低碳行为减碳量核算标准及规则。依托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计算中心采集分析公众低碳行为信息,开发建设市民碳账户管理平台,制定减排量与碳积分兑换规则,引导公共资源、商家、企业等加入碳积分平台,实现低碳公益、低碳出行、低碳教育等应用场景搭建及示范推广。[县委宣传部、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商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汝城分局、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县低碳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县碳排放达峰工作。各有关部门结合工作职责,制定有利于碳排放控制的投资、财政、税收、金融、价格、贸易和科技等政策,做好各自领域的碳排放控制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有布置、有督促、有落实、有结果。县低碳发展领导小组每两年对各单位碳排放达峰行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通报评估结果,督促目标任务进度滞后的单位限期整改;每五年对各单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作为对各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强化政策保障
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专项资金,加强对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项目、工程、示范等支持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绿色低碳领域投资。完善支持碳达峰的政府采购标准体系。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车船、合同能源管理等税收优惠。积极对接国家、省、市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价格支持政策,给予新能源项目运行电价优惠。按照回家产业政策,有针对性的、依法完善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差别价格、阶梯价格政策。落实国家、省、市能源价格改革部署,健全居民用电、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加大对企业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等的扶持力度。
积极对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按照回家部署要求,有序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运行管理,监督做好碳排放报告和履约工作。鼓励重点排放单位购买经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完成碳排放配额的清缴。积极推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探索完善分布式发电交易模式,研究适应可再生能源微电网、存量地方电网、增量配电网与大电网开展交易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培育大型综合性节能服务企业,积极推广应用集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全面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
(四)加强节能后期监管
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后期监管制度,加强项目建设和企业用能过程监管。优化节能审查机制,严格高耗能产业准入,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市场主体自觉遵守绿色建设、清洁生产、节能降耗规章制度。建立能耗总量控制制度,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机制和预警调控机制。通过节能审查摸清单位能耗情况,对总能耗超标单位实行能源限制使用制度。提高监测预警的自动化水平,建立重点企业能耗在线自动监测预警体系。
(五)开展低碳能力建设
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于部教育培训体系重要内容,增强各级领导于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能力。分阶段、分层次对各级领导于部开展教育培训,深入理解国家、湖南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精神,普及碳达峰碳中和知识,宣教政策重点要点,强化法治意识,加强碳达峰碳中和人员队伍和技术支撑能力建设。
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在本方案有效期内,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文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