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泗洪县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泗洪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泗洪县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洪政发〔2024〕70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县各开发区、园区管委会,县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泗洪县碳达峰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十八届三十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泗洪县人民政府
2024年8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泗洪县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国家和省、市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根据《宿迁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宿政发〔2024〕39号)等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为核心,以高能耗行业低碳转型为关键,以强化绿色低碳技术供给为支撑,以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动能为方向,围绕工业、能源、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部署碳达峰行动,推动我县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县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和生活体系更加完善,全面节约战略扎实推进,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机制初步建立,二氧化碳排放增量得到有效控制;全县生态保护和修复、环境治理体系逐步健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江苏生态大公园‘绿心’”更加彰显;力争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20年降低12.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增至25%。
到2030年,全县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35.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省定目标要求,为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
三、重点任务
(一)能源低碳转型行动。
1. 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大力推动太阳能开发利用,根据项目落地及电网消纳能力,稳妥有序推动集中式光伏和户用光伏,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探索分布式光伏“自发自用+储能+余电上网”融合发展模式。不断完善农(渔)光互补等形态复合电站,提高“光伏+”经济效益。到2025年,全县光伏装机规模达到215万千瓦以上。审慎稳步推进风电发展,修编全县陆上风电规划,鼓励老旧风电设备改造更新,按照国家政策有序推进集中式风电和分散式风电。到2025年,全县风电装机规模达到35万千瓦以上。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扩大城市垃圾发电规模。到2025年,全县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65万千瓦。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推进玻璃、建材等行业余热、余压、余气资源利用,鼓励一般工业固废、餐厨垃圾、固体污泥等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支持具备条件的相关企业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及沼气发电项目。创新多能互补开发模式,鼓励能源微电网、用户侧储能等项目布局,年内启动49.8MW/99.6MWh电网侧储能项目,根据新能源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储能建设规模,推动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提升和安全高效利用。〔发改局牵头,工信局、资规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住建局、科技局、政府办(机关事务管理中心)、交通局、供电公司等部门以及各乡镇(街道)、各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工作均需各乡镇(街道)、各园区负责落实,不再列出〕
2. 严控化石能源消费。以完成省市下达控煤目标为导向,持续淘汰煤电落后产能,积极推进开发区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加快完善供热管网,进一步提升集中供热能力。有序提升天然气保供能力,积极争取天然气配额指标,推进储气项目和应急调峰设施建设,加强天然气应急能力建设。统筹推进天然气城乡应用,加密乡镇天然气管网布局,加快偏远乡镇燃气管网建设,涉及农房改善项目燃气配套建设,应与农房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鼓励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进一步优化完善电网,大力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用电企业主动响应电力系统需求,积极消纳清洁能源,鼓励电力大用户在直接交易合同中提高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到2025年,力争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20年降低12.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达到25%;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能源结构得到显著优化。(发改局、工信局、住建局牵头,农业农村局、供电公司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产业绿色升级行动。
3. 推进主导产业集聚发展。严格落实重大项目高质量引建工作规程和土地提质增效意见,聚焦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链,围绕“4+3+X”制造业产业体系,全力打造苏北产业强县。在新材料产业方面,依托新型膜材料产业园,重点发展高性能、功能型塑料薄膜等新材料细分产业,发展壮大斯迪克股份、丰远新材料、汇丰薄膜等行业领军企业,到2025年,努力建成长三角地区领先、国内一流的先进膜材料产业基地。在机电装备产业方面,聚力发展发动机、底盘、电气设备、车身附件等四大部件体系的细分产业,推动机电装备产业向智能设备布局,力争建成全国知名汽车及零配件生产基地。在新能源产业方面,依托东磁新能源、宏润光电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光伏原材料、电池组件、配套部件,强化企业协同,积极拓展光伏发电设备在交通、通讯等领域的应用。在绿色食品产业方面,依托双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苏北粮油、德康农牧、盐铁食品、桂柳食品等重点龙头企业,聚力发展酿造(酒)、食品加工、畜禽和水产品精深加工等细分产业,建成全国一流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工信局牵头,发改局、科技局、商务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 培育先导产业集群优势。积极推动补链延链强链,着力构建先导产业新型培育体系,壮大新型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产业等新质生产力,抢占未来市场制高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园,重点聚焦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产业,大力招引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协同创新能力,打造长三角地区新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围绕国家对生物经济、生物安全的战略部署,通过兼并重组、项目招引等方式,培育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全力打造省内知名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在储能产业方面,依托永达电源、长兴包装等重点企业,推进储能产业升级改造。(工信局牵头,市监局、发改局、科技局、商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5. 严格“两高”项目动态管理。建立清单管理制度,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建立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长效机制。对在建的能效水平达不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两高”项目,按照有关规定整改,推动节能提效;对拟建项目稳妥推进,严格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探索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从源头推进节能降碳;对能耗较大的新兴产业存量项目,以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作为企业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的目标方向,支持引导企业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提高能效水平,探索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机制,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准入门槛,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落后产品,增强减污降碳协同处置,严格落实能耗减量(等量)替代政策。(发改局、工信局牵头,生态环境局、科技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6. 发展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三大产业,不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扩容增量、提质增效。在物流体系方面,大力发展公铁水多式联运,支持搭建物流平台,鼓励快递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泗洪城东码头、朱湖码头、双沟码头等建设,实现千吨级船舶达港。加快经开区物流园建设,推动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深度合作,引导产业物流与制造业基地协同发展,构建高效畅通的现代供应链和绿色供应链。构建完善智能化城市配送体系,打造集交易、仓储、配送、中转、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物流集散中心。在现代金融业方面,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基金,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强化银企对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普惠金融占比,加快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探索“生态农融仓”“生态品牌贷”等机制赋能生态农业发展,创新“投易融”等模式,稳步扩大制造业贷款投放,鼓励发展绿色金融。到2025年,现代金融业增加值达到72.16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在科技服务业方面,瞄准百亿级产业发展,加快突破关键技术,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成果孵化链条,拓宽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完善科技服务产业链,探索飞地研发模式,着力培育壮大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科技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等专业机构,构建全价值链科技服务体系。到2025年,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机构达到3家,科技服务业收入达到0.3亿元。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县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逐年提高,到2025年提高到40%左右。〔工信局、发改局牵头,政府办(金融服务中心)、科技局、交通局、统计局、金融监管支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7. 智改数转赋能产业。深入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引导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全力做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两篇文章”,鼓励龙头企业开展集成应用创新,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积极创建省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企业,争创省级“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推动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加快智能制造装备更新,积极推广成套智能化生产线,统筹推进“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和“机器换人”,积极创建智能工厂和示范智能车间。围绕机电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等四大主导产业,推动信息服务在个性化定制、数字化车间、绿色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环节的应用推广,打造制造业新型研发设计模式、生产制造方式和服务管理模式。(工信局牵头,发改局、商务局、科技局、数据局、统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8.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紧扣物质投入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资源化等重点环节,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擦亮“缤纷泗洪”生态区域公用品牌。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标准化菜地建设,大力推广现代农业生态循环发展模式。推广减量高效施肥技术,鼓励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和种植绿肥。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推进秸秆科学还田,鼓励秸秆离田产业化利用。加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加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力度,推动畜禽粪污肥料化、能源化利用。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发展生态渔业,示范推广精准饲喂技术、低能耗智能调控技术、水产养殖尾水净化处理技术和循环水养殖技术,减少渔业养殖污染,提升霸王蟹品牌效应。建立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农业农村局牵头,发改局、生态环境局、水利局、科技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绿色城乡建设行动。
9. 推进城乡规划低碳转型。强化绿色理念应用,全面提高绿色低碳设计水平,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强化绿色建筑标识项目运行数据管理,引导物业管理企业加强绿色建筑运营。大力推动市政基础设施绿色发展,加快城市绿色照明发展,加强节水型城市建设,强化供排水设施运行节能降耗。积极推动智慧建筑技术在住区、办公等场景的应用,提高建筑智慧化管理水平。开展“三园”(和美家园、大美田园、盛美农园)试点,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形成“宜居、宜业、宜游”乡村振兴示范集群。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以上。(住建局牵头,资规局、科技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0. 全面推广节能低碳建筑。全面落实建筑节能新标准,城镇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率达到75%,到2025年,新建公共建筑全面执行国家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推动政府投资公共建筑率先示范,加大超低能耗试点项目建设,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实施“绿色建筑+”工程,促进装配式建筑、BIM、智慧建筑等技术与绿色建筑等深度融合,加大装配式建造技术应用,以政府投资工程、保障性安居工程为切入点,分步推进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提升装配率;以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广装配式钢结构技术体系。在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装配式建筑等项目中,逐步提高外墙保温材料、高性能节能门窗及密封材料、高性能混凝土、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建材应用比例。加强集成设计,规范构件选型,提高建筑标准化、模数化水平,着力提升项目装配率。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比例达15%。(住建局牵头,发改局、科技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1. 强化建筑能效管理。完善建筑节能监管制度,深入开展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统计、审计、公示工作。实施基于用能限额的公共建筑用能管理,鼓励既有公共建筑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等商业模式开展绿色节能改造。持续推进公共机构节能低碳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推动全县公共机构全面建成节约型机关,推动集中办公区、医院、高校、场馆等实施科学精细化节能管理措施,严格控制夜间景观照明、亮化设施以及非必要待机设备能耗。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更新行动为契机,推动老旧小区节能改造,开展省级绿色社区创建。积极开展农村建筑节能试点,鼓励引导农村建筑按照节能标准设计建造。〔住建局牵头,政府办(机关事务管理中心)、资规局、科技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2. 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加快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深入推进建筑领域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推进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空气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复合应用。推动空气源热泵热水技术建筑应用,提升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水平;推进“浴光”行动,重点在工业园区、公共建筑等可利用屋顶面积较大、电网接入条件较好、电力负荷较多区域,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鼓励居民社区、家庭和个人发展户用光伏系统,支持在农村发展离网式光伏发电,推动光伏发电入社区进家庭,实现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就地消纳和有效利用。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探索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创新“光伏+储粮”绿色粮仓建设模式。推广热泵分散供暖方式,积极扶持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农村建筑的普及应用。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规能源比例大于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40%。〔住建局、发改局牵头,政府办(机关事务管理中心)、科技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交通体系优化行动。
13. 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内联外畅开放通道,扎实做好合宿铁路、泗蚌高速、新扬高速改扩建前期工作,协助推进盐洛高速(泗洪段)建设,积极策应宁宿铁路规划研究,打通南北通道,努力实现与长三角核心地区深度融合。以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路转铁路、公路转水路”为主攻方向,推动公路大宗物资中长距离不合理运输等向铁路、水运等绿色运输方式转移,加快推进集装箱多式联运,切实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进水运成网、航道建设,完善提升泗洪城东作业区码头建设,加快新建双沟作业区码头、南圩河及洪泽湖西线碍航桥梁改建工程,推进朱湖临港产业园建设,实现千吨船舶入港,助推港产城融合发展。切实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交通局牵头,发改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4. 构建城乡一体化公交体系。持续优化县域公交线网结构,构建功能明确的“主-干-支-微”城乡公交网络,实现城乡公交通达全覆盖。积极推进毗邻公交发展,实现枢纽节点、重点景区与周边毗邻地区公交互通成网。到2025年,城乡居民绿色出行比例达72%以上。(交通局牵头,发改局、公安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5. 打造绿色运输装备体系。大力推进港口集疏运绿色升级,新建码头全部同步规划、设计、建设岸基供电设施,完成现有岸电设施的全面检测改造,逐步提高岸电设施使用率,大力推进废旧船舶更新改造、推进船舶使用清洁能源。加大推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在城市公交、网约车、邮政快递等领域应用。大力推进“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提高充电服务智能化水平,提升运营效率。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占比达20%以上。到2030年,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下降9.5%左右。(交通局、工信局牵头,发改局、资规局、生态环境局、城管局、公安局、供电公司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碳汇能力提升行动。
16. 建强生态大公园“绿心”。完善以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湿地保护体系,全力推进成子湖“生态岛”试验区、环洪泽湖生态绿色廊道、新老濉河-溧河、徐洪河、怀洪新河、安东河、利民河等沿河生态景观廊道,铁路和公路沿线防护绿带,鸟类保护区等景观廊道和节点绿化工程建设,构建河湖相连、活水长流、山水林田湖相依的生态大廊道。大力发展西南岗生态林果产业,形成生态、果香、景美特色生态区。实施新一轮洪泽湖治理工程,加快推进退圩还湖、水生植物修复,增强湿地调节功能。常态化开展湿地公园生态监测和评估,增强储碳能力与固碳功能。落实国家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开展重要湿地生态修复,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湿地碳汇功能。(资规局、生态环境局牵头,水利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7. 提升林业碳汇质量。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以村庄绿化、绿色通道、农田林网等重点工程为抓手,充分挖掘造林绿化潜力,加强乡村零星闲置土地绿化,提升全县森林资源总量,提升森林碳汇能力。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全面推行林长制,严格执行林地用途管制制度和森林限额采伐制度。对全县林木开展精细化经营管理,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和检疫监管,推进低效林木改造和树种更新,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推广优良乡土树种、抗涝乔木树种、珍贵用材树种。以国有林场为试点,强化森林碳汇监测管理,开展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建立健全森林资源数据库,探索开展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为森林碳储量变化情况提供依据。(资规局牵头,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水利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8. 提高农业农村碳汇能力。切实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将集中连片的优质稳定耕地优先纳入永久基本农田,实施严格保护,确保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示范推广耕地地力提升绿色技术,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开展耕地地力提升示范区建设,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固碳能力。(农业农村局牵头,资规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循环经济减排行动。
19.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培育绿色无废低碳产业,高标准建设循环产业园,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工程及生态工业园区创建。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搭建资源共享、废物处理公共平台,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健全一般工业固废、小量危废收贮运处体系,推动酿酒固废高值化利用,提高废纺丝油剂等固废综合利用水平。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健全废旧物资、有害垃圾回收体系;推广节能绿色建材,推广装配式建筑应用;推动生态种养结合,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因地制宜推广粪污就地就近全量还田利用。推动各类固体废物管理系统整合、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推动“无废城市”建设与县域现代化治理体系有机融合。到2025年,全县一般工业大宗固废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省级以上园区完成循环化改造。(生态环境局牵头,发改局、工信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科技局、城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0. 构建资源循环产业体系。推行绿色供应链建设,支持企业实施绿色标准、绿色管理、绿色生产等体系改造;积极推动园区企业间和企业内部的循环链条培育延伸,探索建立资源联供、产品联产和产业耦合共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争创国家级绿色示范园区;推行可持续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实施绿色伙伴式供应商管理,培育一批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引导其他行业自觉自愿开展审核。推动能源、建材、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一行一策”制定清洁生产改造提升计划。推进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鼓励以制造业为主的园区加强产业集群工艺流程中的源头减量化、生产循环化、末端资源化的全过程管理。到2025年,力争培育1条绿色低碳循环示范产业链。到2030年,经开区创建绿色园区,力争培育2条绿色低碳循环示范产业链。(发改局牵头,工信局、交通局、商务局、科技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21. 健全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将废旧物资回收相关设施用地需求统筹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建设回收网络体系,统筹推进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与生活垃圾分类网点“两网融合”。规范废旧物资回收行业经营管理,合理布局建设回收网点,解决“低、小、散”废品回收站的回收现状。积极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协同,提高规范化回收企业对个体经营者的整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居民交投废旧物资便利化水平。因地制宜完善乡村回收网络,支持供销合作社系统依托销售服务网络,开展废旧物资回收,推动城乡废旧物资回收处理体系一体化发展。(城管局牵头,发改局、商务局、资规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供销总社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2. 提升资源再利用水平。健全固废资源收转运、安全处置和再生利用体系,推进固废资源分类高效循环利用。以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危险废物为重点,实现源头大幅减量、充分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进一步拓宽粉煤灰等工业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渠道,支持大掺量、规模化、高值化利用,扩大在生态修复、绿色开采、绿色建材、交通工程等领域的利用规模。推动建筑(拆迁、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推广使用再生骨料及再生建材,合理开展废弃路面材料原地再生利用。规范发展二手商品市场,鼓励“互联网+二手”模式,为二手市场交易提供标准化、规范化服务。促进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文办设备等再制造水平,推广应用无损检测、增材制造、柔性加工等再制造共性关键技术。培育专业化再制造旧件回收企业,支持建设再制造产品交易平台。鼓励企业在售后服务体系中应用再制造产品并履行告知义务。推动再制造技术与装备数字化转型结合,为大型机电装备提供定制化再制造服务。积极推广再制造产品,大力发展高端智能再制造。(发改局、工信局、资规局、生态环境局、商务局、住建局、城管局、科技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科技创新降碳行动。
23. 培育创新主体。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构建创新联合体,持续引培科技型企业,优先招引拥有自主核心技术与发展潜力的“四新经济”形态科技企业;开展创业载体提质增效活动,提高科技型企业孵育能力,实施“科技型企业百强计划”,形成“初创型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科技型高成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梯队。(科技局牵头,教育局、发改局、工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4. 搭建创新载体平台。全面优化新一轮科技创新布局,完善科技创新链条,聚焦全县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和科技领军企业力量,加快建设以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推进各类平台载体高水平建设,着力建设产业创新高地,推动产业和科技深度融合。推进江苏师范大学、淮阴工学院、江苏海洋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大学等泗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采用“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提高引才适配度,推动产才深度融合。(科技局牵头,教育局、发改局、工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5. 汇聚创新科技人才。围绕绿色食品、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纺织、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绿色家居、生物医药等8条重点产业链,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引进一批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引培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以人才引领服务发展“五联五强”行动为抓手,深入实施“大湖英才”集聚计划,广泛汇聚各领域优秀人才,更大力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科技局、组织部(人才办)、人社局牵头,教育局、发改局、工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26. 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企业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强化环境责任意识,提升管理水平,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排放控制。鼓励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碳达峰路径举措,在建材和新能源等重点行业中树立一批绿色低碳标杆企业,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按照有关强制性要求,主动定期披露企业碳排放信息。强化节能审批,从源头把好碳排放控制阀门,共建共享生态绿色家园。(发改局、生态环境局、工信局、商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7. 倡导居民绿色低碳生活。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广撤桶并站和定时定点分类收集,规范建设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开展绿色低碳行动示范创建活动,践行“光盘”行动,推广无纸化办公与在线办公,减少一次性办公产品使用,推广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家电、可降解塑料袋等低碳产品,大力宣传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评选一批绿色低碳优秀典型,形成崇尚绿色低碳生活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改局、工信局、生态环境局、教育局、政府办(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城管局、商务局、市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8. 探索应用碳普惠机制。建立碳普惠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包括低碳场景评价标准、低碳场景开发和消纳机制、有偿使用、运营管理模式以及碳减排量交易体系。探索碳普惠机制在新型绿色积分机制中的应用及制度创新,拓展绿色积分在衣食住行等领域的开发应用场景。探索建立政策鼓励、商业激励和碳减排量交易、碳普惠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引导企业、社区、学校、居民积极参与碳普惠活动。探索商业机构资金和实体经营收益相结合的长效运营机制。〔发改局、生态环境局、城管局、政府办(机关事务管理中心)、文广旅局、交通局、商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9. 推进全社会节能降碳。全面落实能耗和碳排放“双控”制度,重点管控负面清单内项目,严守能源“三控”目标,严格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商业、公共楼宇空调负荷资源接入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不断扩大全县空调负荷管理资源池,在迎峰度夏(冬)电力供需紧张期间,严格设置空调温度,为全县经济发展腾挪电力资源。探索建立园区碳排放“双控”制度,鼓励园区使用绿色低碳能源,加强对环保用能设备的节能降碳改造。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推进节水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尾水湿地公园建设标准。(发改局牵头,生态环境局、工信局、水利局、商务局、供电公司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试点示范创建行动。
30. 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面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创建活动,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探索实践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进社区、进企业等做法,以自然保护区、博物馆、学校、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为重点,建设一批生态研学基地,引导全社会自觉践行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生态环境局牵头,发改局、资规局、城管局、文广旅局、教育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1.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和《江苏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探索制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县级标准。不断拓展平原水乡生态产品实现新路径,按照项目化、市场化、产业化、特色化、具象化“五化”要求,全力推进“生态+”农业、工业、文旅和调节多方面融合,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衔接,实现生态产品“溢价”。(发改局牵头,生态环境局、资规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2. 开展生态资源保护示范。构建跨区域环境保护机制,实施联防联控,协同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做好淮河、洪泽湖水环境整治和水体岸线保护与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综合基础设施体系,积极策应航道、铁路、公路、信息网络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融入快捷、低碳交通体系。持续开展国家级“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加快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富民优势,在流域综合治理、生态经济发展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打造全国、全省先行先试样板。(生态环境局牵头,发改局、资规局、水利局、交通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监管机制。根据国家统一的规范标准和核算方法,加快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编制全县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清单,摸清我县温室气体排放底数及变化情况,为动态调整优化工作方案和改进工作绩效提供依据。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制定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制度,全面提升温室气体排放监管能力。
(二)健全政策体系。将碳达峰纳入年度发展规划中,创新金融扶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碳达峰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统筹安排低碳发展项目建设,加大财政资金在低碳技术研发、试点示范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经开区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工信局、发改局、住建局、交通局、农业农村局等单位根据职责分工分别编制实施工业、能源、建筑、交通、农业等专项行动方案。
(三)加强低碳宣传。加强与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长江经济带低碳先进城市的交流,积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的跨区域合作。以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为契机,组织开展节能降碳宣传活动,广泛宣传碳减排相关知识及重要性,倡导绿色生产、低碳生活、节能节水、废物循环利用等碳减排实践。加大对政府部门、重点企业、教育机构等培训力度,通过业务培训、知识竞赛、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提高碳达峰行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