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碳达峰碳中和-正文

关于印发《津南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津南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津南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津南政发〔2023〕3号

各街镇,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津南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已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23年2月25日

(此件主动公开)

津南区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天津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和市委市政府推进实施我市碳达峰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津南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全面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为主要目标,以抓好荣钢集团等重点企业节能降耗为工作重点,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全面提升绿色增汇能力,加快津南区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绿色低碳示范品牌,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

(二)工作原则

坚持系统思维、变革思维、创新思维、战略思维,用碳达峰、碳中和引领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转型。

——找准定位、突出发展。全面准确认识碳达峰行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发挥“津城”“滨城”之间黄金廊道区位优势和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国家会展中心、创新发展聚集区等重大项目辐射带动作用,成为绿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节约优先、提高效率。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发挥政策协同作用,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从源头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

——双轮驱动、两手发力。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充分发挥海河教育园区科技支撑和机制体制创新作用,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特色导向、示范引领。围绕推进绿色环境、绿色产业、绿色人文,在农业振兴、重点园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先行先试,推进各行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措施落实落地,探索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低碳发展模式。

——稳妥有序、安全降碳。立足我区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偏重的特征,先立后破、稳中求进,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和民生保障,稳增长、调结构,避免“一刀切”和“运动式”降碳,确保安全降碳。

二、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更加优化,钢铁等重点行业中的重点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力争达到标杆水平,煤炭消费继续减少,清洁能源消费大幅提高,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我市下达指标,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力争比2020年提高4%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9.4%,森林蓄积量达到5.6万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钢铁等重点行业中的重点企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和清洁能源比重进一步提高,煤炭消费进一步减少,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突破,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我市下达指标;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进一步提高,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产业绿色转型升级行动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大力推进制造业向产业结构低碳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能源资源利用高效化的绿色制造方向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升级,不断提升产业绿色发展水平。

1.推动现代绿色农业转型。积极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建立与都市型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田园生态系统,重点推动以佳沃葛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为代表的农、产、旅一体化现代农业园项目建设,引育优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在强化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基础上,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小站稻振兴计划,围绕小站稻“发源地”“文化魂”“优品种”,完善小站稻绿色发展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全面推动农业清洁生产,改善农田和畜牧业管理方式,积极探索氮肥减量深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还田、畜禽粪便还田等农业减排增汇手段,大力发展稻蟹综合种养。加大老旧农机报废更新力度,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农机装备和新能源农机装备,提升作业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区农业农村委、区文化和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制造业立区和引培并重,重点培育智能制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新材料、医疗器械4条主导产业链,全面落实产业链“链长制”。到2025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4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30%以上。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聚焦产业技术升级、装备更新、产品换代、服务完善,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强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快绿色产品供给,推广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到2025年,创建市级及以上绿色制造示范单位25家,创建区级及以上绿色制造示范单位40家,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3.培育绿色产业新动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双一流大学创新源头作用和职业技术院校产教融合主体作用,不断完善产业创新生态,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到2025年,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50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引领,聚焦重点领域和高端环节,大力推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5G等领域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信创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水平显著提升,网络化制造全面推广,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稳步提高。(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海河教育园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4.发挥国家会展中心产业集聚效应。以国家会展中心展馆为样板,充分总结低碳、环保、节能、节水技术经验,打造绿色建筑技术与产品应用和智慧化水平行业标杆。扩大首届绿色智慧建筑博览会成果,强化开放合作,加快推进“双碳”标志性展会举办,推动国家会展中心成为宣传指导“双碳”工作、绿色低碳发展展示交流对话和汇聚低碳国际资源的重要平台。推动会展产业集群发展,强化会展产业链中展前、展中、展后三大环节的专业服务能力、信息化能力和产业链协同能力,做大做强会展产业链。充分发挥会展产业功能辐射效益,推动“会展业+”融合发展,以全国“双碳”会展品牌,搭建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带动和聚集低碳产业相关要素,助力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会展经济区管委会、区城市管理委、区住房建设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绿色产业项目

(一)佳沃葛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项目。

打造集农业、产业、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示范产业园区、有机农业产业小镇、乡村振兴先行区,依托佳沃全球农业产业资源,打造佳沃在华北地区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定期举办高峰会议论坛,塑造“一会十节”品牌,打造产、学、研、创综合实践区。

(二)推进小站稻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建设。

扎实推进小站稻振兴计划,围绕小站稻“发源地”“文化魂”“优品种”,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改造扩充小站稻种植面积,促进集中连片发展,积极构建精品生产、稻谷加工、科技示范、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小站稻产业体系。开展金稻919、金稻777水稻优质新品种及稻蟹种养一体化示范种植。

建立小站稻产业协会,加快建设蓝光“水果侠”˙盗梦空间主题乐园,串联高标准农业示范区、“稻香源”千亩稻田体验区、小站稻作展览馆等点位,打造小站稻源产地旅游路线。

依托金谷集团、中粮、天津食品集团、中石化等大型国有企业,打造小站稻电商网,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拓宽小站稻营销渠道。充分利用会展经济,举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稻米节等展会,积极组织小站稻等亮相“津洽会”、农交会等综合性展会。

(三)加快推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培育。

重点培育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集成电路产业链推动华海清科化学机械抛光机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海河集成电路产业主题园区规模。

新能源产业链重点推动荣钢加氢站建设,大力发展氢能应用,不断拓展氢能应用场景。

新材料产业链聚焦先进钢铁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等领域,重点发展高性能工模具钢、高强高硬耐磨钢、硅材料砷化镓及锗片、光纤环圈等产品。

高端装备产业链依托石油装备商会和石油装备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重点推动石油装备产业链延伸;加快推动哈工福臻机器人等项目建设,做大机器人、智能电网等产业规模。”

(四)加快推动国家会展中心产业聚集作用。

发挥好国家会展中心1:9的带动效应,促使会展业上下游的产业链配套完善,以更好的集聚行业内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重点发挥会展中心绿色智慧建筑的示范带动作用,围绕“双碳”主题促使会展和文化相结合,会展和旅游产业相结合,会展和绿色建筑产业相结合,会展和互联网相结合。

(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坚持安全降碳,立足我区能源资源禀赋,以能源绿色发展为关键,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基础上,深入推动能源革命,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大力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1.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加快推进我区23台燃煤锅炉改造替换任务,累积削减供热用煤23.6万吨。持续优化煤炭消费结构,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严控新上耗煤项目,禁止新建燃煤自备机组和燃煤锅炉,对确需建设的耗煤项目,严格实行煤炭减量替代。落实市级部门下达的年度控煤目标分解任务,切实抓好重点用煤行业、企业的用煤指标管理和监督。合理划定禁止煤炭散烧区域,有序减少煤炭消费,完成市级下达的控煤任务目标,“十五五”时期煤炭消费进一步减少。(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城市管理委、区住房建设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强化天然气保障。落实津南区天然气发展规划,保障天然气供应,深化与上游供气单位的战略合作,形成多气源、多方向的供应格局。加强天然气供应协调,优化天然气利用结构,平衡调度,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加强天然气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完善天然气输送网络。积极配合我区“双碳”先行示范区创建和新型城镇规划建设,新建和提升改造燃气管网、场站等燃气设施,优化布局,进一步提升燃气传输和供气能力。到2025年,全区天然气年供应能力力争达到8亿立方米,满足全区民生用气和工业生产用气需求。(区发展改革委、区城市管理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创新发展新能源产业,优化能源结构,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因地制宜开发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探索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加快实施列入全市年度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方案的新能源项目,统筹推进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任务,建立以热电联产和燃气为主要热源,地热、污水热源、太阳能等其他清洁能源供热为辅的供热模式,不断提升绿色能源占比。推进燃料用氢、原料用氢以及储能用氢三方面统筹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等多种制氢方式,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示范应用场景。到2025年,全区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570MW以上,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力争比2020年提高4%以上,除风电、光伏外其他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及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完成我市下达分解指标;到2030年,巩固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建设成果,全区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容量进一步扩大。(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规划资源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落实我市电力双碳先行示范区建设要求,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电力体系。合理配置储能装置,积极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打造智能电网,优化清洁电力资源配置,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灵活并网消纳,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提高电网安全保障水平。推动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推进需求侧响应注册工作,持续增加需求侧响应能力。引导用户科学用能,鼓励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等领域电能替代,形成供需互动、节约高效的能源消费方式。深入推进电力市场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及我市绿色电力交易,推动绿色电力隔墙售电模式,加速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国网天津城南电力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绿色能源项目

(一)供热锅炉煤改燃关停整合项目。

23台燃煤锅炉关停整合工程,具体涉及鑫北供热5台、房产供热5台、海晟供热5台、正阳龙湾2台、正阳供热4台、聚能热力1台、煤科广聚源1台,分别于2021年、2022年两个年度实施,通过燃煤锅炉改燃或关停方式,实现全区供热企业采用燃气供热,可累计削减供热用煤23.6万吨。

(二)推进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建设。

落实国家能源局《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要求,充分利用全区范围内党政机关、公共建筑、工业厂房、农村居民四类屋顶资源,2023年底前按照规定比例完成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其中:党政机关建筑屋顶面积安装光伏比例不低于50%;学校、医院、村委会等公共建筑屋顶总面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40%;工商业厂房屋顶总面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30%;农村居民屋顶总面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20%。根据实施方案,2023年底前完成建设总装机容量为526.2MW。

(三)荣钢集团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利用荣钢集团厂区内污水处理厂闲置水面进行分布式光伏项目开发,通过安装水面光伏组件,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并网方式,为厂区提供绿色电力,提升自用绿电比例。项目总投资1.6亿元,设计规模4万千瓦,运营期内预计发电量为4800万度/年,年可节约标准煤1.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8万吨。

(四)燃气管网和场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配合会展中心功能区及周边、葛沽新城、小站特色名镇和辛庄镇生态区等新城镇规划,新增燃气管网建设320公里,新建和提升改造燃气调压站25座,实施老旧燃气管网改造20公里。

(三)节能降碳增效行动

坚持节约优先,完善节能管理制度和服务,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动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水平提升,重点推进荣钢集团节能降耗,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

1.推动荣程钢铁碳达峰。对标钢铁行业能效标杆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在保持荣钢集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有序提升企业综合能效,助力我区碳达峰。全面优化产品结构,开发高强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端钢材产品,提升战略新兴材料占比。推进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升级,全力推进“5G+”数字化工厂建设,构建数字化管控平台,实现全过程智慧管理。持续调整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到2023年,自发电中光伏发电比例提升2.1%,绿电消费占比达到7%,积极申请绿电指标及绿电抵消碳配额相关政策,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双丰收。践行循环经济理念,继续提高余热、余压、余气等二次能源再利用水平,实施55MW煤气双超发电项目。打造氢能绿色交通运输,在原有加氢站和氢能重卡的基础上,启动油氢混合站建设,增加氢能重卡数量,推行厂内氢能自卸车。优化工序结构,长流程改为短流程再生钢冶炼、长短流程联动,有效降低碳排放。积极探索低碳创新技术,开展氢冶金高炉实验,加快新4号高炉喷吹天然气方案论证,为氢冶金探索实践经验。到2025年,高炉工序单位产品能耗达到361千克标准煤/吨,转炉工序单位产品能耗达到-30千克标准煤/吨。(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发展改革委、区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严格落实年度用能计划和用能预算管理方案,推动用能管理精细化,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强化能耗强度指标约束性管理。切实发挥节能审查制度的源头把控作用,严格“两高”项目审批管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区域节能审查。强化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合理分解能耗双控目标,完善能源管理体系,严格执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持续推进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提升能源管理信息化水平。组织实施能源审计,开展节能信用评价,健全节能监察体系,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严肃查处违法用能行为,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绿色电价等手段,增强节能监察约束力。积极推广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开展公益性节能诊断服务。到2025年,累计为25家企业提供公益性节能诊断服务。引导一批提供评价咨询、技术创新、计量检测等服务内容的专业化绿色服务平台,为绿色制造体系政策推广、信息交流等提供基础支撑。(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深化重点领域节能,推动节能信息化建设,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进综合能效提升。组织实施城镇节能降碳工程,推动园区、建筑、交通、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进先进绿色建筑技术示范应用,推动城市综合能效提升。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整体优化、协同融合,推动先进钢铁、装备制造等领域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不超过1.3,加强绿色数据中心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到2025年,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普遍不超过1.5。开展中型及以上数据中心能耗计量监控系统和负荷管理系统建设,统筹数据中心余热资源与周边区域热力需求,提高设施能效水平。(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住房建设委、区交通运输管理局、区城市管理委、区商务局、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聚焦节能降碳和清洁能源技术装备、环保技术装备、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等领域,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工业炉、节能电机、污染防治技术装备、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等产品。围绕钢铁、建材等领域,加快推广应用低温余热利用、工业锅炉改造、工业节能装备等环保技术及节能装备,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环保装备技术和产品。严格执行通用设备能效标准,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推广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和先进高效产品设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强化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重点节能项目

(一)氢能源示范工程项目。

荣钢集团建设一整套氢能源冶金中试基地,探索低碳冶炼前沿技术,按照京津冀环保新要求,为节能减排提出新路径和示范。

荣钢集团零碳加氢站增加氢能运输车辆并投入氢能自卸车,扩大氢能运输能力。2022年底启动油氢混合站建设,为氢能源车辆提供加氢及配套服务。

(二)荣钢集团零碳5G智慧中心项目。

以“5G+水土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架构,依托荣钢集团屋顶光伏、水面光伏等绿色电力和华为新一代低碳节能标准化机房技术,将复杂的生产过程数字化,生产要素透明化,生产数据资产化,推动人机综合效率持续提升。

(三)供热供冷等用能系统改造项目。

荣钢集团公司工业低温热水、烟气、热风、蒸汽余热等回收利用,实现冬季工业余热供暖,夏季工业余热制冷。建设电能监测系统和园区碳排放信息平台,采用智能照明和智慧用电的方式,结合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合理调配,提高园区用电效率。

(四)荣钢集团1200立方米高炉改造项目。

加快推进荣程钢铁集团1200立方米高炉低碳升级改造工程建设,替换原有高炉,进一步提升节能降耗水平。

(五)荣钢集团“长改短”项目。

项目总投资9.8亿元,采用产能置换形式,退出原有140万吨产能转炉1座,建设50万吨产能和75万吨产能电炉各1座,将长流程生产工艺升级为以废钢为原料的短流程生产工艺,短流程生产线能耗与碳排放量仅为长流程的1/3。

(四)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

坚持城乡统筹,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建筑能效水平,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发挥国家会展中心引领作用,加快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

1.推进绿色低碳城镇化建设。落实津南区城市更新专项规划,老旧社区、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等低效资源实施低碳化改造,将城市海绵化改造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形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多位一体综合性低碳化改造发展态势。到2030年,城镇建成区可渗透面积比例达到45%。创新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理念和模式,以葛沽中轴区建设为核心,辐射葛沽镇,持续打造绿色低碳示范片区。到2025年,建成1个国家级三星级绿色生态片区示范区。重点推动钢结构装配式居住建筑建设,促进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到2025年,国有土地新建民用建筑具备条件的实施装配式建筑达到100%。加快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在政府投资工程、重点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项目中率先采用绿色建材,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板。发挥海河教育园区科研优势,加快研发应用智能建造产品技术,加快推进以BIM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强化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管理,防止大拆大建。(区住房建设委、规划资源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持续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到2025年新建居住建筑100%执行五步节能设计标准,新建建筑全面执行国家《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加快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认证规模化发展,培育超低能耗建筑产业体系,推动近零能耗建筑面积持续增加。持续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大于10万平方米的居住建筑、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学校、医院等公益性建筑以及大型公共建筑执行绿色建筑一星及以上标准。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优先改造学校、医院、大型场馆等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米的大型公建项目。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逐步开展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推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提升改造积极性。到2025年,新建居住建筑五步节能设计标准执行比例达到100%,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100%,当年绿色建筑一星及以上等级建筑占新增建筑面积达到30%及以上,完成天津市实施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改造部署要求。(区住房建设委、区城市管理委、区发展改革委、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编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划,推动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鼓励新建建筑同步安装光伏发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政府投资项目优先采用光伏发电满足部分用能需求,试点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开展城市340户供热设施提升改造,大力实施燃气管网改造提升,有序推进供热计量收费,制定供热计量项目计划,提高供热能效。加大传统村落保护,打造具有津南地域特点和文化底蕴的“津沽”特色民居建筑群。结合市场需求和津南区资源禀赋条件,鼓励城镇地区加大太阳能和空气源热泵、太阳能和地源热泵供热系统的应用。(区住房建设委、区发展改革委、区城市管理委、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绿色城镇项目

(一)示范镇和特色小城镇项目建设。

完成葛沽镇城市综合开发PPP项目、辛庄镇特色小城镇白塘口项目、北闸口示范镇调整复垦区及增建还迁用房工程(春成园)项目、示范镇小区危漏房屋提升改造工程项目、小站镇老旧小区综合提升改造项目、咸水沽镇粮库宿舍改造项目等建设工程。

(二)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项目。

完成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南开学校雅润路校区工程(南区),包括教学楼1、教学楼2、实验楼、风雨操场、图书馆、食堂和宿舍等,总建筑面积约31800平方米,项目为装配式建筑,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标准。

(三)加快国家会展中心二期项目建设。

推动国家会展中心二期项目加快建设,已申请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充分采用被动式节能措施,主动应用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光热、智慧照明系统和设备控制系统,发挥国家会展中心绿色低碳示范项目作用。

(五)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

坚持一体推进,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氢能示范应用场景,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引导低碳出行,整合运输资源,提高运输效率。

1.着力构建绿色交通出行体系。加强交通规划建设管理,保障区内外的交通大循环和微循环。畅通与“津城”“滨城”重大交通枢纽的联系,完善区域高速、快速路网结构,全力推进M8线建设。贯彻落实地铁与公交“零对接”,对全区现有公交线路进行全面梳理,优化线路运力投放,适时增加班次密度,确保常规公交线路运能充足。推进交通拥堵、出行难、停车难等“城市病”治理,实施城市道路交通文明畅通提升行动计划,改造、新增停车位,建立高效的智能停车体系。建设道路交通自适应诱导系统,实现控制区域内交通流的实时监视、检测、控制和协调功能,有效地改善控制区域内的交通状况,不断提升城市道路交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施《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方案》,优化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和慢行交通出行环境,积极引导公众选择绿色低碳交通方式。到2025年,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到2030年,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左右。(区交通运输管理局、区住房建设委、区发展改革委、规划资源分局、区城市管理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2.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津南区内的轨道交通,打造连通国家会展中心经济区、海河教育园区、创新发展聚集区等重要功能板块的交通路线,绿色生态屏障区内打造以区间路为骨干、林间路为支撑、田间路为补充的生态景观道路网络,完善路网功能,改善出行环境。打牢城镇公交设施基础,双向四车道及以上道路研究推进公交站台和港湾式公交站的建设,提高公交运营质量和道路通行效率。完善慢行交通设施,加大非机动车道和步行道的建设力度,保障非机动车和行人合理通行空间。有序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注(气)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便利高效的充换电网络体系,保障新能源车辆的能源需求。2025年底,实现具备条件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建设配套公共充电桩全覆盖,全区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达到2000台。(区交通运输管理局、规划资源分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城市管理委、区住房建设委、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3.持续优化货物运输结构。积极推进荣钢集团大宗货物低碳运输比例,努力提升清洁能源货运量占比。持续推动荣钢集团氢能绿色交通运输建设,打造天津市氢能源交通运输应用示范基地。合理配置城镇物流配送点,加快城镇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区内一体化运营机制,鼓励不同运输企业加强合作,鼓励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邮政企业、快递企业、供应链平台企业、跨境电商等加强合作,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和专业化水平,形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保障有力的综合货物运输体系。引导道路货物运输网络平台规范健康发展,提升供需精准匹配度,减少运输空驶率、空载率。(区交通运输管理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市邮政管理局第三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与市级部门紧密对接,积极推动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等城市公共服务车辆在我区的应用。鼓励新增或更新的巡游出租汽车、网约车使用新能源,加快城市配送、环卫、商业租赁、驾培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新增公务用车中新能源车辆占比不低于50%。健全交通运输装备能效标识制度,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货运车辆。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销售总量的25%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销售总量的50%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区交通运输管理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区发展改革委、区城市管理委、区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绿色交通项目

(一)道路设施建设工程。

完成绿色屏障区内津晋高速以南、葛沽段、幸福横河道路工程和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天南小镇新址公交首末站工程;启动天津大道至津晋高速段、葛万公路至官港公园段等区间路提升改造工程。

完成辛庄镇津沽路南、北以及国家会展中心3个公交首末站项目建设,新建绿色屏障区环形区间路津南段、卫南洼区间路(津港高速-津晋高速)等公路,完成梨双公路拓宽工程、白万公路改建工程。

完成汉港公路(东丽津南界-津沽公路)和津岐公路(小站桥-津南大港界)的拓宽改造工程项目,新建小站和开发区两座公交首末站。

完成津岐公路辅路工程项目、机场大道(新家园路-津沽公路)项目建设。

(二)清洁能源运输工程。

推动荣程钢铁大宗物料运输清洁能源运输比例提升。

持续提升环卫、机关公务用车等领域新增及更新车辆中的新能源车辆占比。

(三)优化交通路网工程。

南环路(津岐公路至海鑫路)提升改造项目,长度约3600米,重点对整体绿化、节点绿地、人行道铺装、局部建筑立面以及沿街停车空间进行整治提升。

津沽大街(津岐公路至海鑫路)提升改造项目,长度约4300米,重点对道路绿化、景观节点、人行道铺装以及路灯等方面进行整治提升。

南环路(津沽大街至南华路)提升改造项目,长度约1000米,围绕“展现地方活力、提升市民慢行交通”的建设目标,重点提升人行步道和休憩空间品质,美化道路景观。

(六)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

坚持系统观念,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区建设,开展城镇绿地碳储量研究,深挖绿色生态屏障碳汇潜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的新机制。

1.构建绿色高质量生态系统。按照“津城”“滨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建设要求,加快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坚持留白、留绿、留璞,强化林地、农田、水系、湿地系统治理,提升蓝绿空间占比,进一步提升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推进我区绿色生态屏障的可持续建设。围绕“一城两芯三区,四廊五带多节点”的总体生态空间结构,推进起步区中央绿芯、八里台郊野生态区、海河生态廊道、卫南洼湿地绿廊、卫津河-洪泥河生态带等重点片区生态建设,提高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功能。到2025年,绿色生态屏障区提升改造30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4%,森林蓄积量达到5.6万立方米,配合完成全市自然保护地工作。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保持基本稳定,力争有所增长。(区农业农村委、规划资源分局、区生态环境局、区水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深挖绿色生态屏障碳汇潜力,通过扩充林地面积,丰富林相和地被植物,加强养护管理,不断提升碳汇储量,提高林业碳汇的可持续性。加强现有城市绿地养护,落实津南区体育公园、柳林公园的建设工作,参照《天津市城市绿地碳汇设计导则(实行)》,合理增加和改造城市绿地,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碳汇能力。推进农业减排固碳,推广有机肥施用、休耕轮作等措施,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培肥固碳模式,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逐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增加耕层厚度,培肥地力,不断提升土壤固碳潜力。推广稻田养蟹模式,增加稻田产量,减少化肥使用。以畜禽规模养殖场为重点,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就近还田新技术,推动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区农业农村委、规划资源分局、区城市管理委、区生态环境局、区水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化、规模化。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的新机制,编制津南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项规划。围绕绿色生态屏障深入开展全区林地、湿地、土壤等碳汇本底调查、碳储量估算、潜力分析,探索碳汇项目方法学研究,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编制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创新碳汇产品市场化实现机制,在绿色生态屏障开发林业碳汇项目,积极推进碳汇交易工作,分期分批入市,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加强对绿色生态屏障生态功能区的立体化生态气象监测网建设,开展重点生态领域生态功能价值评估,发展气象条件贡献率定量评价技术,提升生态保护修复、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气象服务能力。(区农业农村委、规划资源分局、区生态环境局、区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提升碳汇能力项目

(一)生态系统建设。

逐步完善由河道水网生态系统、林草湿地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三部分共同构成的完善生态系统,彰显津南“林田水草”共融共生特点。

林地生态:利用农用地、坑塘水面、清退用地进行地形重塑和森林种植;提升现状林地园地、公园防护绿地等区域的种植力度;优化交通断面,增加道路交通用地森林覆盖率。

农田生态:结合规划区水稻种植特点、生态建设导向,按照“增粮、增林果”的思路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小站稻种植面积,增加生态林、生态果树种植面积,控制玉米、棉花等种植规模。

水生态:根据绿色生态屏障区的水环境特性,按照建立调蓄、湿地净化协同体系及河道堤岸修复两个方面开展水系治理。通过新挖河道连通二级河道及主要干支渠,解决河道、干支渠之间断头、不成连通体系的问题;通过清淤、扩挖等措施治理河道,解决河道淤堵问题;改造硬质护岸,恢复河道自然驳岸,提高河岸物种多样性。

湿地生态:重点保护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嘉湖水库;采用适当的生物生态及工程技术手段,修复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二)绿色生态屏障区提升改造工程。

绿色生态屏障区提升改造3000亩,进一步对绿色生态屏障建成区实施精细化管理,丰富绿屏˙辛庄湾、绿屏˙咸水沽湾、绿屏˙双桥河湾、绿屏˙八里湾等重要生态节点林相、地被及标识,增强体验感。

(三)开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津南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围绕绿色生态屏障开展全区生态产品信息普查,编制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开展生态产品实物量核算,建立津南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科学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摸清价值本底和变化趋势。结合全区实际,提出生态产品价值增值和实现路径,积极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建津南区及绿色生态屏障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样板。

(七)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

坚持循环高效,充分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碳的协同作用,构建新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垃圾分类,健全回收体系,以产业园区为重点,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推进园区低碳循环发展。持续开展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调整和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加快推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推广利用,鼓励工业厂房、工业集聚区开展太阳能、风能和氢能等新能源综合利用,持续推进水资源合理高效利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探索园区温室气体管理体系,鼓励企业开展碳足迹评价管理,实现产业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化。积极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全面推动农业清洁生产,重点推动农、产、旅一体化现代农业园区、有机农业产业小镇、乡村振兴先行区,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低碳农业生态系统。到2030年,具备条件的市级以上重点产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生态环境局、区水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立健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构建可再生资源回收系统,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支持废旧物资网络回收平台发展,形成规范有序的回收利用产业链条。提升重点产业资源循环化利用层级,鼓励更多企业开展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旧轮胎、废纸等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推动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大再生资源先进加工利用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力度,推动现有再生资源加工利用项目提质改造,提高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技术水平。探索建立电子废弃物、新能源车辆废旧电池、光伏组件等新型废弃资源回收及再利用体系,全方位完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机制。(区发展改革委、区城市管理委、区商务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生态环境局职责分工负责)

3.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推行城镇居民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加强全链条管理。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推广可循环易回收绿色物品替代,完善分类投放系统建设,加强分类运输体系建设,统筹布局三级回收体系,建设一批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补齐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短板,确保“四类垃圾、四种车辆、四条线路”分类运输,逐步建设形成“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分类处置新模式。强化指导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督查考核机制。全域范围内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街11个。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80%左右,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区城市管理委、区市场监管局、区发展改革委、区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强综合利用与推动再制造业发展。组织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推进以荣钢集团为代表的的工业余压余热、废气废液废渣资源化利用。提高绿化废弃物处理转化及再利用技术水平,加大绿化废弃物规范处理实施力度。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推广废弃路面材料原地再生利用。深入落实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拓宽秸秆资源化利用途径,完善秸秆资源台账,健全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严格禁烧管控。改进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推广粪污无害化处理、就近还田利用新技术。到2025年,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大力推进公路建设资源集约循环利用,到2025年,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废旧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达到90%。(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城市管理委、区住房建设委、区农业农村委、区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资源能源循环利用项目

(一)资源能源循环利用项目。

加快推进荣钢集团烧结机采用烧结烟气循环技术项目、冶金渣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一期)、复杂尘泥综合利用项目等的建设。到2021年新建成2条年产60万吨的高炉渣立磨生产线,到2025年建成15万吨的复杂尘泥综合处置生产线。

(二)津沽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

津沽污水处理厂北侧拟新建三期工程,包括污水处理部分及污泥处理部分及出水管道工程等。新增污水处理规模45万立方米/日,污泥处置规模700吨/日,出水水质达到天津市地方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DB12/599-2015)中的A标准。三期工程建成后,津沽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达到110万立方米/日,污泥处

置规模达到1500吨/日。处理后的出水用于绿屏浇灌,污水达到无害化处理,实现水

资源循环利用。

(三)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

“十四五”期间,全镇域范围内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其中2022年完成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5个,包括咸水沽镇、北闸口镇、八里台镇、双林街、海棠街。到2025年底完成其余6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创建。

(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

坚持科技支撑,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引育和关键领域研究,强化创新能力,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绿色低碳科技革命。

1.营造优良创新生态环境。坚持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深入推动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完善共建合作和统筹协调机制,围绕大学科技园建设、研发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推动绿色低碳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加快科技管理职能向创新服务转变,优化整合各领域绿色低碳科技计划项目,改进和规范科技项目管理,加大后补助、奖励类项目的比例,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力度。对重大科技专项,实行“揭榜制+里程碑”等管理方式。完善科研监督体系,建立事前承诺、事中监督和事后绩效评估的管理机制。推动建立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全域绿色低碳科普工作体系。(区科技局、海河教育园区管委会、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强化科技战略支撑能力。建立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发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高校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策源作用,高水平推进重大科研设施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承担国家、天津市等高水平的重大科研项目,推动企业成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体现津南创新实力的科技力量。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产业创新联盟、产业基金等各类平台要素支撑作用,建设一批产业协同创新综合体引进绿色产业专业孵化机构,引导科技型绿色示范企业、投融资机构加快建设绿色产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支持孵化机构加强绿色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绿色产业专业化服务。(区科技局、海河教育园区管委会、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培育。主动服务国家、天津市重大战略需求,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制,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有力支撑。聚焦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需求,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攻克低成本智能电网、储能、可再生能源制氢、氢能冶炼、零碳工艺装备、碳捕集利用等重大瓶颈性问题,围绕现代种植业、智慧农业、绿色节水节能等现代农业方面,固体废物治理与资源化等方面,绿色节能、智慧城市等公共管理方面,开展长期攻关和应用基础研究。建设科技成果运营中心,大力推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技术要素流动,建立“雏鹰-瞪羚-领军”梯度培育机制,支持其实施重大创新项目(含创新平台)建设。2025年,评价入库“雏鹰”企业达到350家、“瞪羚”企业达到50家,认定科技领军(培育)企业达到10家。(区科技局、海河教育园区管委会、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交通运输管理局、区农业农村委、区住房建设委、区生态环境局、规划资源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绿色科技创新项目

(一)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平台。

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研究院载体的规划设计,开展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和揭榜挂帅项目,开展新职业培训,筹办高端科技创新平台。

从各产业中选取行业代表企业组建“双碳”创新联盟。从区委党校专家库、海河教育园区高校专家、市级研究机构选取一批专家,建立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智库。

(二)创建“双碳”研究院。

整合科研力量、科研平台、科研团队,与高校院所攻坚“双碳”研究院,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和产学研有机结合,合作开展“双碳”领域高端智库建设、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不断推动研究院能级提升。立足天津,面向京津冀,开展面向“双碳”目标实现路径与国际治理研究,提出行业、领域、区域乃至国际气候变化方面的建议,为“双碳”战略目标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产教融合型项目建设。

支持北方信通与天津大学联合建立华北研发中心,在未来天津落地

AR芯片设计制造,联合天津恒通与天津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共同建立新能源汽车AR辅助维修维护教学体验中心。到2023年,完成玄彩北方AR项目建设。

重点推动“2个平台”(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创新及产业加速平台、数字经济暨工业互联网创新人才赋能平台)和“1个基地”(智能网联汽车仿真测试及产业孵化基地)建设。

(四)海河教育园区“揭榜挂帅”。

海教园管委会联合天津商业大学及双碳研究院共同开展双碳领域“揭榜挂帅”,征集“双碳”领域重点技术需求、关键技术难题,以及可转化的高质量技术成果,目前已征集到全市“双碳”领域重点技术需求20项,分别来自荣程钢铁、南方创业集团、海尔洗涤电器、电气科学研究院等企业,涵盖节能降耗、智能控碳、数据算法、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征集到全市“双碳”领域可转化重点成果25项,分别来自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阿里云、海尔衣联网等院校和公司,涵盖碳捕集、可再生能源、气体净化、智能监测等方面,均为成熟度高、市场前景好的高质量技术成果,为津南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五)海河教育园区多方向发展格局建设。

聚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海河教育园区内高校优势学科及知名专业领域,建设以商务楼宇为主要载体、以引进行业知名企业和高校师生创新创业“双轮”为主要驱动、以面向绿色低碳产业化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大学科技园,力争到2025年,建成集产业孵化、创新创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等多方向为一体的“一园多基地”发展格局。

(九)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坚持宣传引导,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强化干部培训,把绿色低碳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全面加快“双碳”科普中心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和双碳知识的认识,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举办世界地球日、六五环境日、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进校园活动,广泛传递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面启动低碳(近零碳排放)示范建设工作,继续推动绿色创建系列活动,重点推进我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创建。积极与央媒、市媒、区媒等主流媒体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用好绿色发展素材,讲好津南碳达峰、碳中和故事。(区委宣传部、区生态环境局、区教育局、区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全区领域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推动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示范试点创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契机,全力打造低碳社区、低碳家庭,将低碳理念融入社区规划、建设、管理和居民生活。进一步推广垃圾分类,减少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等各环节能源消耗,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全面推行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鼓励步行、骑行、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方式,鼓励节水节电,拒绝一次性物品等低碳消费方式,鼓励废物再利用、“光盘行动”等低碳生活方式。探索区域碳普惠示范平台建设,量化公众低碳行为减碳量,对接我市碳普惠金融支持政策,激励公众积极参与减排行动,推动全社会绿色生活方式转变。(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开展绿色创新。荣程钢铁集团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重点用能单位要梳理核算自身碳排放情况,建立碳排放台账,倡导开展同行业碳排放强度对标,制定碳减排路线图。纳入碳市场管控的重点排放单位及相关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要按照国家要求,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开展“低碳商场”创建活动,推动以永旺梦乐城为代表的重点项目节能,支持商贸企业广泛使用节能、节水、节材型产品设备和技术,引导零售企业采购和销售节能产品,倡导销售适度包装产品,充分发挥流通环节对生产和消费的引导作用。开展节能物流企业和物流配送中心示范,推动物流信息化改造升级、仓储设施建设和包装物回收等,引导物流园区加强对物流配送中心的节能建设和管理。(区生态环境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强化领导干部培训。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区委党校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分阶段、多层次对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培训,普及科学知识,宣讲政策要点,强化法治意识,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从事绿色低碳发展相关工作的领导干部要尽快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切实增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绿色低碳科普宣传

(一)建立区级碳达峰、碳中和展示中心。

津南区建设总面积1300-500平方米的展示中心,展区整体布置包括接待区、沙盘区、展板区域、双碳高新技术产品展区、商务洽谈区等,促进双碳宣传教育及技术对接,产生双碳科技和产业聚集效应。

(二)开展津南区绿色生活创建行动。

津南区制定《津南区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工作方案》,组织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广泛宣传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推动建立完善绿色生活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促进绿色发展。

(十)试点有序推动碳达峰行动。

坚持试点先行,推进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绿色低碳发展,开展区域、园区、重点企业等多层次、多领域试点工程,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1.建成天津市双碳先行示范区。津南区全面贯彻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和天津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锚定我市碳达峰工作关键指标和重点任务措施,积极创建天津市碳达峰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地。津南区以“两加、四减”为主攻方向,在乡村振兴、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等领域先行先试,积极打造小站稻、绿色生态屏障、荣程钢铁、国家会展中心、八里台5G智慧安全双碳园区等低碳品牌,每年至少集中建成10个“双碳”示范项目,同时积极推动区级城镇、工业园区、企业、社区等开展低碳(近零碳排放)试点建设,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力争在全市范围内率先达成“双碳”工作目标。(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发展改革委、区生态环境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八里台5G智慧安全双碳园区。为推动能源消费向清洁电力转变,八里台镇积极打造5G智慧安全双碳园区,研发“5G+智慧安全双碳园区”定制平台,平台以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打造能源数据、绿色光伏、智慧天眼、污水排放、生态监测、安全管理等10个板块,助推园区绿色管理的同时,通过平台采集园区企业用能数据,帮助企业制定减碳方案,解决能源价格、节能诊断、工艺设备节能提升改造等问题。平台持续探索能源供给清洁化、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配置智慧化、清洁能源利用高效化的智慧能源转型实践,助力园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八里台工业园区管委会、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动西小站低碳乡村建设。西小站村在建设文明村镇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农业低碳化转型、建设节能改造、资源循环利用以及管理体制方面,开展低碳乡村建设。西小站村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地区屋顶分布式光伏、低碳路灯、生态停车场、低碳民宿、垃圾处理、绿色农业、智慧安全等项目建设。同时通过可视化西小站低碳先行示范村总控平台实现绿色能源示范建设,持续组织开展“践行低碳生活、创建绿色家园”活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及满意度,增强节能低碳意识,助力西小站村实现低碳目标。(八里台镇人民政府、区发展改革委、区农业农村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4.积极开展绿色公共机构示范建设。组织开展公共机构碳排放统计管理,建设公共机构低碳试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出台《津南区“低碳机关”建设实施方案》,全区各党政机关以先行示范、创新驱动、市场运行、全员参与原则,聚焦低碳绿色发展目标,深入开展绿色能源替代、绿色改造、绿色公务出行、机关绿化、生活垃圾分类、绿色办公和绿色低碳倡导行动,积极推出能源费用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水培绿化等试点项目,以“低碳机关”建设助力全区绿色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公共机构在2020年的基础上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5%、碳排放下降7%,力争80%以上的党政机关达到节约型机关创建要求,建成一批节能低碳的绿色公共机构典型试点。(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

5.海河碳普惠平台建设。津南区结合消费减排的特点,探索建立个人生活碳减排量市场化的多元运行机制,通过开发建设“海河碳普惠”平台,开展对于公众绿色消费的意识引导,加强公众在双碳工作中的参与感及获得感。海河碳普惠平台通过量化全区居民群众的低碳行为减碳量,给予相应的减碳积分,鼓励公众利用积分换取商业优惠等形式,探索碳普惠内部交易闭环机制的生态圈,从而打造一个可测量、可核算、可追溯的碳普惠激励平台。平台以开发绿屏森林认养、绿色银行、线上缴费等场景试行应用,持续推进低碳出行、绿色回收等场景,通过盘活绿屏资源,实现低碳增值,激励全社会参与减排行动,助推“双碳”先行示范区建设。(区发展改革委、区农业农村委、区城市管理委、区商务局、区金融局、区交通运输管理局、区委网信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10  示范试点项目

(一)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二)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地。

创建八里台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地。

(三)创建各领域示范项目。

创建绿色园区、绿色社区、绿色机关、绿色企业、绿色学校,争取九大领域国家、市级荣誉称号。针对区内亮点特色项目,区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区级荣誉称号。

(四)建设八里台5G智慧安全双碳园区。

津南区八里台镇打造5G+智慧安全双碳园区定制平台,是由八里台镇政府联合海尔卡奥斯智慧能源、中电电力(天津)集团、海尔衣联网等园区内企业共同创建。平台集分析、交互、管控、预警、减碳功能为一体,包括智慧路灯板块在内,共涉及绿色光伏、智慧天眼、污水排放、生态监测等10个板块,助推园区绿色管理的同时,还对企业提供“一对一”减碳方案,目前,平台已经覆盖园区512家企业,对230家企业实现了能源托管。

(五)建设西小站低碳乡村。

西小站村积极开展低碳先行示范村推进建设工作,村委会办公区域屋顶与村委会自有建筑屋顶投入建设光伏发电基地试点,总装机容量327.4KW,现有路灯实施太阳能路灯改造,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搭建3个生态停车场共12个智能充电桩车位,鼓励绿色出行。鼓励居民开展建筑节能改造,以民宿为引领加强建筑保温构造,降低建筑能耗。建立智能化的农业信息平台,实现农田精准灌溉、土壤检测、病虫害预防等功能,农业大棚加装光伏,实现大棚日常照明、农耕用电的自发自用。

(六)创建区级节约型机关。

深入开展绿色能源替代、绿色改造、绿色公务出行、机关绿化、生活垃圾分类、绿色办公和绿色低碳倡导行动,推出绿电项目、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水培绿化等试点项目,打造1个区级机关水效领跑者、打造1个区级机关能效领跑者。

(七)建设海河碳普惠平台。

“海河碳普惠”平台是由津南区政府与农业银行天津分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三方合作共同开发建设的重点项目,其中由农业银行天津分行负责“海河碳普惠”平台的搭建与运维,由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有限公司提供减碳测算支持。通过量化全区居民群众的低碳行为减碳量,给予其相应的减碳积分,鼓励公众用减碳积分换取商业优惠等形式。2023年拟先行上线绿屏森林认养、绿色银行、线上缴费等场景,后续根据三方数据获取情况继续上线低碳出行、绿色回收等场景,盘活绿屏资源,实现全民降碳。

四、对外合作

(一)加强京津冀区域交流合作

强化运用市场化招商机制引进首都外溢项目,不断优化承接结构,重点推动高新技术项目转化和产业化。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深化创新产业协作。进一步优化拓展空间载体,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孵化平台建设。加快京津冀轨道融入,积极推动津雄城际津南站规划方案落地。进一步完善快速路网交通系统,增加津晋高速、长深高速出入口,打通高速-城际连接,主动接入京津冀三地交通体系。开辟与北京、雄安的高端人才引入绿色通道,推动京津冀专业技术职称互认,促进生产要素供应服务无缝衔接,推动技术资源共享,创造区域协同发展的竞合新优势。高标准建设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一体化。(区合作交流办、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局、津南城投、海河教育园区管委会、区人社局、区农业农村委、区委网信办、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落实国家部署,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订的战略契机,坚持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发挥国家会展中心链接国内外市场的枢纽中心作用,借助国际绿色低碳发展论坛、会展、赛事等活动,积极开展节能环保领域政策经验交流、低碳技术转移、资金引进等合作,促进与发达国家城市间合作。增强与国内国际都市圈、城市群、经济带的开放型经济产业链融合能力和分工协作水平,开拓外贸发展新路径。(会展经济区管委会、区发展改革委、区商务局、区合作交流办、区生态环境局、区金融局、区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开展国际绿色经贸合作

建立各类投资合作机制,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更加注重引进先进绿色低碳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更加注重扩大绿色低碳产品、节能环保服务、环境服务等进出口,推动利用外资稳中提质、稳中增效。确保外向型经济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努力完成外经贸实际使用外资和外贸进出口各项指标任务。鼓励企业对标国际绿色标准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对接、信息交流、人力资源开发等对外合作。积极推进津南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产品贸易。(区商务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发展改革委、区生态环境局、区市场监管局、经开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深化参与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深化绿色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及各类商业银行合作,推动金融机构加大绿色项目信贷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支持绿色项目精准度,提升银企合作效率。积极支持绿色企业境外直接上市融资和发行绿色债券。支持绿色企业用好绿色资产证券化、碳中和资产支持票据等创新型融资工具,盘活存量资产,丰富绿色项目融资路径。探索面向国际的碳资产管理、开发及应用,实现碳资产在国际范围内的自愿交易和抵消,满足对外企业应对碳关税、碳足迹管理等国际挑战的需求。(区金融局)

五、政策保障

(一)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

按照国家和天津市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有关要求,保障我区碳排放基础数据质量。落实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制度,推动企业做好碳排放报告和履约工作。支持我区行业、企业依据自身特点开展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研究,建立健全碳排放计量体系。加快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碳排放实测技术领域的应用,提升信息化实测水平。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探索开展森林碳汇计量监测研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的新机制,开展碳汇本底调查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编制生态产品目录清单,促进绿色屏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区统计局、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生态环境局、规划资源分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低碳科技支撑

依托海河教育园区推动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创新,鼓励支持驻区高校建设绿色低碳相关学科专业,加强“双碳”人才培育,引进绿色低碳领域高端人才,推进人才培养和交流平台建设,提高低碳科技支撑能力。整合科研力量、科研平台、科研团队,建立碳达峰、碳中和创新研究院,建立运行碳中和信息化服务平台,聚集一批理论实践创新成果,汇聚一批低碳零碳负碳计划,推进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碳达峰、碳中和新产业创新试点。加快推动成熟低碳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开展先进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项目示范,积极推动一批引领性、重大性的绿色低碳技术在津南区落地转化。(海河教育园区管委会、区人社局、区科技局、区财政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绿色金融支持

培育发展绿色金融组织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租赁等产品和服务,营造绿色融资友好型营商环境。鼓励驻区银行用足人民银行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支小再贷款工具、设备更新再贷款工具等金融政策,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重点企业能效提升等项目的绿色金融支持作用。健全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广泛开展绿色金融理念、政策和产品的宣传普及工作,提升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的绿色金融意识。(区金融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市场监管局、区财政局、区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完善资金支持政策

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能效指标先进和资源高效利用项目、节能降碳技术研发等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绿色低碳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使用、合同能源管理等税收优惠。落实资源能源的差别价格、阶梯价格制度政策,引导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使用。建立绿色项目库,研究制定绿色项目支持办法,鼓励金融机构拓展绿色金融业务渠道,实现与绿色项目的精准对接。(区财政局、区金融局、区发展改革委、区生态环境局、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强公众宣传引导

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作用,深入开展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宣传,加强节能环保相关知识普及。开展全民科普宣传,广泛传递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导绿色能源消费理念,提高社会各界和民众对节能减排迫切性的认识,提高全民低碳意识。选树一批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典型示范,加大节能低碳领域先进典型和成功案例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生态环境局、区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成立津南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区委书记和区长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发展改革委和区生态环境局,下设能源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建筑领域、交通领域、农业领域、金融领域、科技领域、会展领域、社会领域九个专项小组和一个专家组,统筹津南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研究制定政策措施,细化责任清单,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推进工作机制体制改革创新,抓好各领域碳达峰重点任务落实。加强与市相关部门的密切沟通,及时对接落实天津市最新工作要求和相关政策。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的联合协作,为科学精准做好碳达峰工作提供决策建议、专业咨询、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强化责任落实

坚持规划引领,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为我区发展的硬约束,以生态空间统领生产生活空间。坚持制造业立市,以空间布局引领产业布局,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加财政预算投入,支持绿色循环、节能降耗和降低碳排放强度等项目,为碳达峰目标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政策资金支持。强化对碳达峰工作的督促检查,发扬斗争精神,敢于较真碰硬,以全面从严治党的力度推进碳达峰相关工作。(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严格监督考核

落实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指标实行协同管理、协同分解、协同考核,逐步建立系统完善的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加强监督考核结果应用,对碳达峰工作成效突出的区、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地区、部门依规依法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碳达峰目标任务年度评估,并将相关工作进展和重大问题及时向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附件:1.津南区碳达峰实施方案主要指标分工表

      2.津南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各项指标对比


附件1

津南区碳达峰实施方案主要指标分工表

类别序号主要指标责任单位
主要目标  1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我市下达指标;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我市下达指标。区发展改革委
2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力争比2020年提高4个%以上;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力进一步提高。区发展改革委
3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9.4%,森林蓄积量达到5.6万立方米。区农业农村委
产业领域碳达峰行动4到2025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40%,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30%以上。区发展改革委 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5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优于全市水平。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6到2025年,创建市级及以上绿色制造示范单位25家,区级及以上绿色制造示范单位40家。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7到2025年,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50家。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8“十四五”期间,完成市级下达的控煤任务目标;“十五五”期间,进一步下降。区发展改革委
9到2025年,全区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力争比2020年提高4%以上,除风电、光伏外其他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及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完成天津市下达分解指标;天然气消费量提高至8亿立方米;到2030年,全区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规模进一步增长。区发展改革委 规划资源分局 区城市管理委
节能降碳增效行动10到2023年,荣钢集团自发电中光伏发电比例提升2.1%,绿电消费占比达到7%。区发展改革委
11到2025年,高炉工序单位产品能耗达到361千克标准煤/吨,转炉工序单位产品能耗达到-30千克标准煤/吨。区发展改革委 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12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不超过1.3。到2025年,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普遍不超过1.5。区发展改革委 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区委网信办
13到2025年,累计完成公益性节能诊断服务25家。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14到2025年,国有土地新建民用建筑具备条件的实施装配式建筑达到100%,新建国家级三星级绿色生态片区示范区1个。区住房建设委
15到2025年,国有土地新建民用建筑具备条件的实施装配式建筑达到100%,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100%,新建居住建筑五步节能设计标准执行比例达到100%,当年绿色建筑一星级及以上高星级建筑占新增建筑面积达到30%及以上,完成天津市实施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改造部署要求。区住房建设委
16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区住房建设委 区发展改革委
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17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销售总量的25%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销售总量的50%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18到2025年,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到2030年,达到80%左右。区交通运输管理局
19到2025年,实现荣钢集团大宗物料铁路运输比例大幅上升。区交通运输管理局
20到2025年底,实现具备条件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建设配套公共充电桩全覆盖,全区新增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达到2000台。区发展改革委 国网天津城南电力公司
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21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9.4%,森林蓄积量达到5.6万立方米;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保持基本稳定,力争有所增长。区农业农村委
22到2025年,绿色生态屏障区提升改造3000亩。区农业农村委
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23到2030年,具备条件的市级以上重点产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区发展改革委
24到2025年,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废旧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达到90%。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区农业农村委 区交通运输管理局
25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80%左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区城市管理委
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262025年,评价入库“雏鹰”企业达到350家、“瞪羚”企业达到50家,认定科技领军(培育)企业达到10家。区科技局
试点有序推动碳达峰行动27到2025年,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5%、碳排放下降7%,力争80%以上的机关达到节约型机关创建要求。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
28到2025年,“无废城市”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区生态环境局
29“十四五”期间,每年至少集中建成10个“双碳”示范项目。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附件2

津南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各项指标对比

序号目标类型天津市方案目标设置津南区方案目标设置
1“十四五”期间主要目标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力争达到11.7%以上。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力争比2020年提高4%以上。
2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完成国家下达指标。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完成天津市下达指标。
3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国家下达指标。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天津市下达指标。
4森林蓄积量达到550万立方米以上。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9.4%,森林蓄积量达到5.6万立方米。
5“十五五”期间主要目标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力争达到16%以上。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进一步提高。
6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天津市下达指标。
7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高于全市水平。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高于全市水平。
8到2025年,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40%,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30%以上。到2025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40%,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30%以上。
9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到2025年,超过30%的钢铁产能,高炉工序单位产品能耗达到361千克标准煤/吨,转炉工序单位产品能耗达到-30千克标准煤/吨。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中提出:到2025年,高炉工序单位产品能耗达到361千克标准煤/吨,转炉工序单位产品能耗达到-30千克标准煤/吨。
10到2025年,超过30%的炼油产能,单位能量因数综合能耗达到7.5千克标准油/吨·能量因数;超过30%的乙烯(石脑烃类)产能,单位产品能耗达到590千克标准油/吨。我区不涉及。
11到2025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750万吨左右,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5%以上。我区不涉及。
12到2025年,超过20%的平板玻璃产能,单位产品能耗(500吨/天≤生产能力≤800吨/天)达到9.5千克标准煤/重量箱(汽车用平板玻璃能耗修正系数参照GB 21340),单位产品能耗(生产能力>800吨/天)达到8千克标准煤/重量箱(汽车用平板玻璃能耗修正系数参照GB 21340)。我区不涉及。
13到2025年,超过30%的水泥熟料产能,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达到100千克标准煤/吨。我区不涉及。
14——到2025年,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50家。
15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十四五”期间,完成国家下达的控煤任务目标;“十五五”期间,进一步下降。“十四五”期间,完成市级下达的控煤任务目标;“十五五”期间,进一步下降。
16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到2025年,全市投产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容量超过800万千瓦,除风电、光伏外其它非化石能源消费量达到388万吨标准煤;到2030年,全市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规模进一步增长。到2025年,确保全区投产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容量以及除风电、光伏外其它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完成天津市下达指标;到2030年,全市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规模进一步增长。
17到2025年,全市天然气消费量力争提高至145亿立方米。到2025年,全区天然气消费量提高至8亿立方米。
18力争到2025年,外受电能力达到1000万千瓦;扩大外受电规模,保障电力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外受电量占全市用电量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外受电中绿电比重达到三分之一。外受电由天津市统一调配。
19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力争达到50万千瓦以上。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力争完成天津市下达指标。
20到2025年,电网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我区不涉及。
21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到2025年,累计完成公益性节能诊断服务400家。到2025年,累计完成公益性节能诊断服务25家。
22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不超过1.3。到2025年,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普遍不超过1.5。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不超过1.3。到2025年,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普遍不超过1.5。
23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到2025年,全市国有建设用地新建民用建筑具备条件的,实施装配式建筑比例达到100%,新建绿色生态城区1~2个。到2025年,全市国有建设用地新建民用建筑具备条件的,实施装配式建筑比例达到100%,新建国家级三星级绿色生态片区示范区1个。
24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100%。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100%。
25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到2025年,新建居住建筑五步节能设计标准执行比例达到100%,实施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改造面积150万平方米以上。到2025年,新建居住建筑五步节能设计标准执行比例达到100%,完成天津市实施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改造部署要求。
26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
27——到2025年,当年绿色建筑一星级及以上高星级建筑占新增建筑面积达到30%及以上。
28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  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占比达到25%左右;到2030年,达到50%左右。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销售总量的25%左右;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销售总量的50%左右。
29到2025年,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5%左右;到2030年,下降9.5%左右。到2025年,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确保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到2030年,进一步下降。
30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
31“十四五”期间,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年均增长达到15%。我区不涉及。
32到2025年,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到2030年,达到80%左右。到2025年,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到2030年,达到80%左右。
33到2025年,天津港靠港船舶岸电使用率力争达到100%,天津港生产综合能源单耗低于2.74吨标准煤/万吨吞吐量。我区不涉及
34到2030年,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场内通用车辆全面实现电动化,具备条件的特种车辆设备力争全面实现电动化。我区不涉及
35——到2025年,实现荣钢集团大宗物料铁路运输比例大幅提升。
36——到2025年底,实现具备条件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建设配套公共充电桩全覆盖,全区新增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达到2000台。
37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到2025年,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9.6%以上,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5%。到2025年,配合完成全市自然保护地工作。
38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3.6%;到203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保持基本稳定,力争有所增长。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9.4%,森林蓄积量达到5.6万立方米;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保持基本稳定,力争有所增长。
39——到2025年,绿色生态屏障区提升改造3000亩。
40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到2030年,市级以上重点产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到2030年,具备条件的市级以上重点产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
41到2025年,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达到55万吨/日,海水淡化水年供水量达到1亿立方米左右。我区不涉及。
42到2025年,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利用率达到30%以上。到2025年,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废旧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达到90%。
43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80%左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80%左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
44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45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2025年,评价入库“雏鹰”企业达到350家、“瞪羚”企业达到50家,认定科技领军(培育)企业达到10家。
46试点有序推动碳达峰行动到2025年,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5%、碳排放下降7%,力争80%以上的处级及以上机关达到节约型机关创建要求。到2025年,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5%、碳排放下降7%,力争80%以上的机关达到节约型机关创建要求。
47到2025年,主城区(和平区、河西区、南开区、河东区、河北区、红桥区)、东丽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中新天津生态城基本建成“无废城市”。到2025年,“无废城市”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49到2025年,全市绿色制造单位达到300家。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中提出:到2025年,创建市级及以上绿色制造示范单位数量达25家,区级及以上绿色制造示范单位40家。
49——“十四五”期间,每年至少集中建成10个“双碳”示范项目。
来源:津南区人民政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