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碳达峰碳中和-正文

关于印发石城县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石城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城县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石府发〔2023〕3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城市社区管委会,县政府各部门,县直、驻县各单位:

《石城县碳达峰实施方案》已经县第十九届人民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审议并报请赣州市发展改革委评审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石城县人民政府

2023年6月29日

(此件主动公开)

石城县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根据《赣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结合县情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县第十五次党代会工作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认真落实市委“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工作要求,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以高质量打造“两地三区”为主抓手,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积极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石城样板”。

二、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县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煤炭消费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基础设施建设低碳化水平不断提升,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保障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力争达到13.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市下达指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全县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特色优势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利用模式初步建立。新能源消费占比逐步提升,煤炭消费占比逐步减少,绿色低碳技术大幅推广应用,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制度体系基本完善。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持续提升,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行动

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新能源,着力提高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比重,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化能源体系。

1.大力发展新能源。以规划为引领,积极稳妥发展风电、光伏、生物质等新能源,不断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坚持内外并举、因地制宜,有序推进风电项目开发,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开发有条件的分散式风电项目。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建设光伏电站,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推进“农光互补、林光互补”等分布式光伏发展,促进光伏发展应用。推进农林废弃物等生物质发电建设,着力提升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比重。探索发展氢能和深化地热能开发利用。到2025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力争达到40万千瓦左右。(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工信局、县住建局、县林业局、赣州市石城生态环境局、县供电公司、县农发公司、县城投集团公司)

2.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持续推进“减煤控油”,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开展煤炭减量化行动,推广技术应用,鼓励采用可再生能源、电力等优质能源替代燃煤,大力推动“煤改气、煤改电”工程。积极调控石油消费,合理布设加油站,规划充电桩、站布设,加大新能源车使用比例;加快推进以赣州汇通铜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工业企业实施“油改气”“油改电”工程。加大天然气应用规模,加快推动乡镇天然气供电工程建设,推进天然气进园入企、下乡入户,提高燃气普及率。加快建立满足乡村振兴的清洁高效用能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住建局、县财政局、县商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供电公司)

3.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充分发挥县域可再生能源丰富特性,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清洁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按照“适度超前、布点合理、电网坚强、各级电压协调发展”的目标建设现代化坚强智能电网,不断提升电网安全保障水平。加快推进“新能源+储能”、风光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鼓励县工业园区优先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建设,实现工业园区多能互补和协同供应。积极推进储能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推进横岭背、大由等地新建或扩建110千伏、35千伏变电站点及相关配电设施,提高电网装备技术和供电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供电公司)

(二)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工业发展对全县碳达峰和能耗“双控”目标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用能效率,推动低碳化工业发展。

1.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努力构建绿色高效的“1+4+N”现代化工业产业体系。优化制造业结构,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培育品牌运动鞋服和硅精深加工等两大百亿集群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互联网+”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打造低碳产业链。加强产业间耦合发展,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互联互通产业链,加快形成低碳化发展模式。推动工业能源消费低碳化,加快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升工业电气化水平,逐步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比重。全面推进清洁生产,积极创建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和绿色供应链企业。鼓励推动以绿色低碳作为产业发展重要方向和新兴增长点,着力打造有利于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的发展环境。到2025年,力争建成5个省级绿色工厂。(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赣州市石城生态环境局、县发改委、县科创中心)

2.推动硅精深加工产业低碳转型。以建成江西省重要硅产业基地为目标,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推动硅精深加工产业持续补链延链强链。加快硅产业智慧化低碳园区建设,以节能减排为导向合理布局硅原料加工区和精深加工区,完善园区用电、用水、用能等资源部署,大力实施“两型三化”园区管理提标提档行动。加快打造硅产业低碳发展体系,以优化“一园四区”功能布局为抓手,大力引导硅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推进吉耀精硅及硅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龙头骨干项目建设,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加速集聚。加快优化硅产业低碳发展政策,鼓励硅精深加工企业加大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投入。以硅产业高新技术产品动态申报为契机提升产品品质,降低碳排放。(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委、县商务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

3.推动机械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绿色、低碳、高端发展方向,做优做强新型机械制造产业。强化矿山机械、齿轮等产品绿色制造,加快推动矿山机械电机配套项目和汽车齿轮生产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构建从设计、生产到使用的耦合低碳发展体系,打造配套领域宽、品种齐全、企业密集的新型机械制造产业基地。加大对摇床、螺旋溜槽的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及标准化生产,推动威尔国际、铭鑫选矿等矿山机械企业向大型化、智能化、清洁化、自动化生产方向发展。鼓励建立创新奖励政策,对技术创新和先进技术推广项目予以扶持奖励。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加快提升企业管理创新质效,实现节能减碳增效。(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委、县科创中心)

4.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根据国家、省最新产业规划、产业政策、节能审查、环评审批等政策规定,对在建、拟建项目严格审查,对建成项目严格验收,建立项目清单,明确处置意见,严禁违规项目建设、运行。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在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中的推广应用,提高能效水平。积极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认真落实金融监管要求,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信贷规模,推动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绿色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赣州市石城生态环境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金融服务中心、县行政审批局)

(三)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行动

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引领,加快提升城乡建设方式,推进低碳建设行动,构建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

1.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倡导低碳规划设计理念,科学合理规划城市建筑面积发展目标,推进城乡绿色规划建设。推进城市安全体系建设,打造适应气候变化韧性城市。实施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创建行动,加大绿色建材推广应用,推行施工管理和绿色物业管理。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材循环利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落实建筑拆除管理制度,杜绝“大拆大建”。(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城管局、赣州市石城生态环境局)

2.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严格落实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市政基础设施等领域节能降碳标准。积极开展建筑、交通、照明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进先进绿色建筑技术示范应用,推动县域综合能效提升。持续提高新建建筑和基础设施节能标准,引进和培育装配式建筑,推进建筑节能改造。提升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智能化运行管理水平,推行建筑能耗测评标识和建筑能耗限额管理。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发展高星级绿色建筑。建立健全建筑能效监管体系,开展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完善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制度和公示制度。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责任单位:县住建局、赣州市石城生态环境局、县机关事务管理中心)

3.大力优化建筑用能结构。积极推进建筑光伏配套建设。充分利用工业建筑、公共建筑、民用建筑屋顶等资源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探索光伏柔性直流用电建筑和园区示范。加大地热能勘查开发力度,探索地热能在建筑供冷和供暖的应用。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机关事务管理中心)

4.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加强既有农房节能改造,推动新建农房执行节能设计标准。建立基于屋顶光伏的农村新型能源系统,发展以光伏发电为核心的新型直流微网,优化农村用能供给。加强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提升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发改委、县农业农村局、县供电公司)

(四)交通领域绿色发展行动

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确保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

1.推动交通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积极扩大电力、天然气、氢能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开展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替代行动,提高公交车、公务用车、环卫车、邮政车、出租车、网约车新能源化比例。加快提高出租车、网约车新能源化比例。严格落实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准入制度,新增或更新营运货车应达到国六及以上排放标准。加快完成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淘汰,逐步推进国四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淘汰,鼓励老旧车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替换为清洁能源车辆。到2025年,公交车(含农村班线客车)新能源汽车达到75%以上。(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县交警大队、县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县城管局、县税务局、县邮政公司)

2.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智能交通,推动不同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有效衔接,实现系统化节能降碳等,加快构建高效、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鼓励货运物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快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全面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发展,推广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夜间配送等集约化组织方式,提高城市配送效率;完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积极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支持邮政、快递企业依托农村客运站、货运站等交通基础设施建立仓储分拨中心,实现建制村直接收投邮件快件。加快构建绿色出行服务体系,形成辐射所有社区和周边村庄的城市公交网络,推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提升自行车和清洁能源车便民服务水平,提高城市绿色出行比例。推进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十四五”期间,推进石城县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到2025年,城市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率达100%。(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县商务局、县邮政公司、县农业农村局、县供销联社)

3.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将节能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客运站、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行电动化智能化水平,推广应用低碳零碳能源、节能降碳技术、智慧用能调度等技术,推进全县交通场站低碳化改造,开展低碳综合客运枢纽试点建设,建成各种交通功能高效融合、交通方式快速换乘的综合客运枢纽。新建及改扩建公路积极落实绿色公路建设要求,加快推进公交场站、停车场、客货枢纽等区域充电桩、充电站、加气站等配套设施规划及建设。积极推进居民区和公共停车位配建充电桩,建成智能高效、可持续发展、覆盖全县的充电设施生态体系。推进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县科创中心、县住建局、县城投集团公司、县交投公司、县城管局、县文广新旅局)

(五)节能降碳提质增效行动

落实节约优先方针,严格能耗强度控制,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

1.增强节能管理综合能力。加强能耗情况分析预警,完善能耗双控考核制度,严格落实能耗双控约谈、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和目标责任,推动高耗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统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综合评价。建立用能预算管理机制,持续实施能耗强度激励制度。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完善节能监察体系,建立跨部门联动的节能监察机制。开展节能监察行动,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监察力度,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阶梯电价等手段,切实增强节能监察约束力。(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供电公司)

2.加大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力度。统筹碳达峰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强化目标协同、区域协同、领域协同、任务协同、政策协同、监管协同。兼顾碳排放控制与环境污染物减排,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项目碳排放评价等相关制度,建立以碳减排管理为核心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动政策标准统筹融合,强化“三线一单”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应用。加大技术和资金投入,实施减污降碳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责任单位:赣州市石城生态环境局、县发改委、县工信局)

3.全面开展能效提升行动。实施新一轮节能降碳升级改造行动,全面提升全县综合能效水平。加大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力度,促进建筑、交通、照明等基础设施用能低碳高效化。推动石城产业园实施节能降碳工程,推进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探索建立园区亩均碳强度评价机制,打造先进节能低碳园区。加快重点行业实施节能降碳工程,聚焦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逐步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用能设备节能增效,积极引进先进高效产品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全面提升电机、风机、泵、变压器、工业锅炉等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加强用能设备节能监察和日常监管,推广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回收全链条管理模式,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地见效。(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住建局、赣州市石城生态环境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

(六)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

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向发力,推动减少资源消耗和降碳协同增效。

1.深化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以提升资源产出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为目标,优化产业园区空间布局,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创建省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推动石城产业园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全面推行产业园区和企业用地集约化、能源低碳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排放减量化,综合提升工艺技术水平和能源资源效能,积极打造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实施“节地增效”行动,深化“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分类处置“僵尸企业”“僵尸项目”,促进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和产业链聚集。引导产业链上下游集聚,深化“产城融合”,使园区、产业与城市有机联结、相互助力。打造产业互补、相互依存的产业生态。推进园区信息化建设,搭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享平台,加强园区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智能化管理。“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延长生物质发电产业链,打造“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到2025年,石城产业园完成循环化改造。(责任单位: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发改委、县工信局、赣州市石城生态环境局)

2.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工业固废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大力加强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炉渣、建筑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废大掺量、规模化、高值化利用,鼓励利用大宗工业固废生产水泥、新型墙体材料、土壤改良剂、复合肥等产品。建立建筑垃圾减量化工作机制,鼓励建筑企业就地利用建筑垃圾,积极推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完善收储运体系,加快推进离田产业化利用、高值化利用。到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

3.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立健全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推进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线上线下分类回收“两线合并”,大力推广“互联网+”资源回收利用模式,推行生产企业“逆向回收”等模式,促进再生资源应收尽收。积极推行水循环利用,按水质梯级利用,着力推进城镇节水降损,在城镇景观绿化、道路清扫、建筑施工等领域优先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推进外卖和快递包装可循环、可降解、易回收。发展和规范二手商品流通交易,完善废旧物品回收设施和分拣体系。加强资源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提高政府采购中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比重。推进农村畜禽粪污和农业秸秆综合利用,完善农业废弃物产业链,鼓励农业废弃物堆肥生产土壤改良剂、育苗及栽培基质、生物碳和水质净化物等新材料,加快农业加工废弃物的开发利用。(责任单位:县发改委、赣州市石城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城管局、县住建局、县供销联社、县商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工信局、县财政局)

4.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按照“节约优先,源头分类、变废为宝”的原则,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大力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和餐厨垃圾收运处置等项目。全面构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积极应用“互联网+”分类回收模式,实现可回收资源分拣分类收集,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规范生活垃圾收集清运过程,做到规范收集、无害化处置。推行城市道路以克论净深度保洁,实现城乡垃圾分类全覆盖。推进以焚烧发电为主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加快餐厨废弃物处置设施建设,实现城区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强化塑料污染治理,持续加大监督执法、替代产品推广和宣传引导力度,有序禁止限制一批塑料制品。到2025年,城乡生活垃圾分类闭环体系基本建成,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60%左右,到2030年提升至70%。(责任单位:县城管局、赣州市石城生态环境局、县发改委、县市场监管局)

(七)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创新能力,推进绿色低碳科技革命。

1.完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培育一批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型领军企业。建立有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县域科技企业服务体系,构建科技项目全过程的监督和评估体系,落实诚信承诺,贯彻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管理制度,改进和优化科技计划管理流程,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科技高质量发展。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加大政府购买创新服务力度,落实科技创新奖励政策和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扩大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等低碳类项目征集领域,从所征集项目中遴选优秀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全面激发科技型企业的创新活力。(责任单位:县科创中心、县工信局、县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县财政局、县发改委)

2.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依托公共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与提升工程,引进培育绿色低碳技术产业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石城红米”科研示范基地建设为依托,争创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带动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领域发展。围绕新型矿山机械制造、绿色建材、品牌鞋服设计与制造、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等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培育创新型企业。大力推动企业低碳科技创新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组织各类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低碳产品认证工作。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4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70家、“专精特新”企业达15家。(责任单位:县科创中心、县工信局、县发改委)

3.加快先进低碳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在节能降碳、新材料、机械设备制造研发等领域取得突破。加快能源结构深度脱碳、生物质利用、零碳工业流程再造、安全高效储能、固碳增汇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广应用,推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鼓励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合理制定“双碳”技术路线图,在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实施全流程、集成化、规模化示范应用项目。完善绿色技术目录,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开展新技术示范应用。围绕运动鞋服、硅精深加工、新型机械制造、绿色食品、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培育绿色技术创新龙头企业,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前沿技术的成果转化和应用。(责任单位:县科创中心、县工信局、县发改委)

4.强化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行动。聚焦碳达峰碳中和技术需求,健全人才激励体制机制,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研究出台人才引育新政策,积极吸引高素质人才、专业人才、急需人才、青年人才来县创新创业。加大本土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石城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际需求,实施育才工程,开展石城人才评定评选活动。探索实施企业家培养计划,培育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完善高端创新人才与产业技能人才二元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提供高端人才保障。(责任单位:县科创中心、县发改委、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

(八)农业绿色化发展行动

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动种植业固碳增汇、养殖业减排降碳、农机节能减排,促进农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

1.大力发展生态增汇型农业。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开展减“肥”、控药“绿色农业”行动,进行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治统防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发展农业精细技术,推动精细播种、施肥、洒药、灌溉。引导农民运用生态技术措施,改善种植或养殖环境,少用化学药物,禁用一切违禁药物,为农业标准化推广提供支撑。基于畜禽粪便资源、秸秆等有机废弃物,开发有机肥、炭基肥等绿色固碳肥料。集成与应用间歇灌溉、秸秆腐熟/炭化还田、甲烷抑制剂为核心技术的水田减排固碳技术模式。开展集成应用节水灌溉、配施硝化抑制剂、有机肥替代、施用生物质炭为核心技术的旱地减排固碳与有机—无机协同固碳技术试点。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加快推动农业投入品减量化。探索推广二氧化碳气肥、有机肥还田和炭基肥还田等固碳技术。实施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科创中心)

2. 深入推进绿色循环养殖模式。发展高效节水、节肥、节能、节地生态循环农业。推广畜禽养殖与农林种植协同循环利用模式,以生猪养殖密集区域为重点,建立农村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与利用网络体系。推动区域农林废弃物资源再利用基地建设,坚决落实秸秆禁烧要求,推动形成以秸秆还田积肥为主,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和基料化的综合利用格局。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大力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工程、农膜污染治理等工程。推广“薄露灌溉”技术,改善灌溉方式。积极推广稻(莲)渔综合种养和以鳗鱼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推广池塘循环水循环养殖、集装箱养殖等新技术新模式,加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建设现代化养殖场,建设油菜、脐橙、白莲等特色种植基地,配套建设饲料加工、有机肥生产、生猪冷链加工等项目。到2025年,实现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7%。(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赣州市石城生态环境局、县果茶发展服务中心)

3.提升智慧农业水平。推进传统农业和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实施农业机械化提升工程,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重点引进农业科技宏观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和完善专家信息系统,在模式化栽培、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畜禽养殖自动化、自然灾害和农作物产量预测预报等方面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强化高标准农田建管,推进农业设施化、机械化、现代化,推行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和立体种养,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力争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 %以上,新增高标准农田5万亩,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园区8个,打造标杆性智慧农业示范园区1—2个,在全县范围内逐步形成一个优势主导产业有一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引领的局面,培育若干石城智慧农业品牌。(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科创中心、县行政审批局、县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发展中心、县气象局、县工信局、县乡村振兴局)

(九)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

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全面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和质量,切实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1.巩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统筹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布局,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制边界,全面实施国土空间监测预警和绩效考核机制,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维护山水生态本底,加快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分类管理。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地范围内非生态活动,推进核心保护区内居民、永久基本农田、矿业权有序退出。稳步推进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赣江源国家湿地公园、江西石城国家地质公园、西华山省级森林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建设,稳定现有森林、湿地、土壤等固碳作用。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持续推进实施全要素、全方位、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林业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委、赣州市石城生态环境局、赣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县水利局、县财政局)

2.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统筹开展湿地和草地保护修复工作,科学规划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项目,包括提升公益林与天然林管护能力。通过造林、补植和抚育等措施,加快低质低效林改造进度;加强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造林绿化、乡土珍贵阔叶树培育、国有林场场外造林和森林抚育等国土绿化提升工程,提升森林碳汇。加强草地生态保护,开展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和围栏封育等措施,提升草地碳汇。推进麒麟山省级乡村森林公园建设;加快赣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整体推进湿地保护和修复,提升湿地碳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数量不减、质量提升,增加农业碳汇。到202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5.9%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703万立方米,湿地保有量2.79万亩,湿地保护率不低于82.13 %。到203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6.00 %,森林碳汇功能稳步增强。(责任单位:县林业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县赣江源管理局)

3.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开展森林、灌丛、草地、湿地、土壤等生态系统碳储量本底调查和碳汇评估。科学预测评估全县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及其演变趋势,积极探索开展碳汇交易、林地赎买,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将碳汇价值纳入生态保护补偿核算内容。按照国家碳汇项目方法学,推动生态系统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CCER)开发,加强生态系统碳汇项目管理。(责任单位:县林业局、县自然资源局)

(十)生活低碳倡导行动

着力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1.倡导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模式。积极倡导低碳生活与绿色消费,深入推进绿色家庭、绿色商超、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等多层级“绿色示范”创建活动,建设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试点示范。积极引导绿色消费,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节能省地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抵制过度包装商品。倡导绿色低碳出行,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骑行、步行,鼓励购买小排量、新能源等环保车型。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完善可回收垃圾回收利用网络。扩大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绿色产品消费水平。(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教科体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城管局、县商务局、县机关事务管理中心)

2.加强低碳宣传教育。倡导“低碳足迹,低碳生活”的出行理念,引导公众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引导公众开展生活垃圾分类,鼓励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水、节电的低碳生活习惯。逐步取消一次性用品的供应,引导公众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倡导低碳办公,倡导召开视频电话会议,通过网络在线处理公文,加强办公室电脑设备的节能维护等。依托“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节能宣传周”“绿色出行月”等重要活动,组织开展丰富的低碳生活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节约、低碳的社会氛围,普及公众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委、县教科体局、赣州市石城生态环境局、县机关事务管理中心)

(十一)示范引领创建行动

开展低碳试点、零碳(近零碳)试点建设,选树先进典型,推广经验做法,提升全县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

1.全面开展低碳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围绕各领域碳达峰行动重点举措,扩大省级低碳旅游示范景区通天寨景区及市级低碳企业南方万年青水泥有限公司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打造低碳发展城镇,推动开展低碳企业、低碳社区、低碳旅游试点创建工作,争取列入省级林业碳汇、碳中和试点县。(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文广新旅局、县林业局、赣州市石城生态环境局)

2.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深化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业在促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践行“两山”理论,高质量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大力推动通天寨、八卦脑、石城阻击战纪念园、赣江源溯源小镇等重点景区软硬件提升;开展城乡文化设施提档工程;深入实施文化和旅游惠民工程。推动“旅游+工业”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建设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及工业旅游线路,促进工业企业低碳转型。推进低碳旅游设施建设,积极引导景区用能低碳化,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和充电桩建设,开发旅游体验馆、随身游、旅游标识牌、旅游咨询服务、旅游APP等平台建设,完善自行车及慢道等低碳出行系统。加快推进智慧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场馆、智慧酒店等建设。到2025年,全县力争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责任单位:县文广新旅局、赣州市石城生态环境局、县发改委、县交通运输局、县工信局)

3.碳达峰优秀展示场景宣传。加大碳达峰试点与成功经验、优秀成果的宣传和展示力度,打造可借鉴、可复制、可视化的应用场景。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主题,创作、遴选一批通俗易懂、传播度高的视频、音频类科普素材,进行广泛宣传。推动碳达峰有关政策和知识深入人心。争创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增强全民节能降碳意识。(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融媒体中心、县发改委、赣州市石城生态环境局、县文广新旅局、县林业局)

四、政策保障

(一)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

按照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加强碳排放数据的采集、审核及评估,充分发挥统计核算对碳达峰的支撑作用。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碳排放实测技术领域的应用,提升核算时效性和精准性。(责任单位:县统计局、县发改委、县工信局、赣州市石城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气象局、县科创中心、县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发展中心)

(二)完善支持政策

加大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支持力度。设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绿色低碳相关项目的实施。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绿色低碳领域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完善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吸引行业组织、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运营,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鼓励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生态支行,支持保险机构拓展科技保险险种范围,引导各类基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丰富拓展“科贷通”业务。探索研究制定低碳产品评价标准及低碳技术、温室气体管理等相关地方标准。健全绿色金融健康发展的监督管理体系,促进绿色金融健康发展。探索构建低碳工业园区、低碳社区等技术规范体系。(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税务局、县发改委、县科创中心、赣州市石城生态环境局)

(三)加快市场调节

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工作,加强对重点排放单位和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管,严格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督促重点排放单位按时完成碳排放配额清缴。鼓励企业单位对自身运营及投融资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和个人的减碳行为进行全面核算、登记、评估、评价,支持重点排放企业开展碳资产管理。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责任单位:赣州市石城生态环境局、县发改委、县林业局、县工信局、县机关事务管理中心)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健全县碳达峰工作机制。县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推进碳达峰工作研究,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根据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进行逐级任务分工,将建设有效转化为各部门及全社会共同承担的工作。将达峰建设作为全县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任务,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任务目标明确”的发展长效机制,做好领导和协调工作,调动全社会低碳发展的积极性。(责任单位:县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强化责任落实

县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要围绕达峰目标做好目标责任分解工作。各乡镇、部门和单位要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切实扛起政治责任,着力抓好各项目标任务落实,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相关单位、社会团体组织、个人要积极发挥自身作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参与或配合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合力推进早日实现碳达峰。(责任单位:县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县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三)严格监督考核

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指标实行协同管理、协同分解、协同考核,逐步建立系统完善的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加强监督考核结果应用,对碳达峰工作成效突出的乡镇、部门、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通报表扬;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乡镇、部门、单位依法依规依纪予以通报批评、约谈问责。县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开展碳达峰目标任务年度评估,有关工作进展和重大问题及时向县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报告。(责任单位:县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县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来源:石城县人民政府

相关文章